首页 → 名胜 → 遗产要闻 |
|
西湖申遗的难度:让世界真正读懂西湖文化
日期:2008-06-19 来源:新京报 作者:谢青桐 我要评论()
6月中旬,国际知名专家云集杭州西子湖畔,举行了一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盛会“世界遗产保护杭州论坛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亚太地区会议”。有意无意之中,对西湖文化价值的评判、对西湖申遗问题的探讨成为论坛的热点。而作为这一论坛主办方之一的杭州市政府,也将此次国际会议当作推进西湖申遗、争取国际专家关 6月中旬的西湖,21位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学者从汪庄码头踏上画舫,在湖光潋滟中荡舟畅游。杭州方面用心良苦,想让这些在未来的世界遗产大会上有举足轻重的表决作用的国际友人们深深铭记住这片优雅迷人的东方景观。 在长城、泰山、丽江古城、高句丽等遗迹早已列入世遗名录的很多年里,名望丝毫不逊色的杭州西湖为什么迟迟未能列入? 更多的人把杭州西湖申遗的难度归结于沿岸的视觉污染和建设性破坏,尤其是湖东岸的高层建筑,已严重破坏了“三面云山一面湖”的传统格局,湖城相倚相映的景观风貌受到了城市密集群的威胁与冲击。但是,客观地评价,西湖的自然景观虽有破坏,却没有遭到不可恢复的大规模的破坏,西湖遗产景观在总体上还是保存了世遗所要求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的。深入剖析,西湖申遗的关键难点恰恰在于对其独特价值的跨文化阐释方式。 世遗的核心标准是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而西湖的“突出普遍价值”是无与伦比的。 西湖是按照中国人的传统理念和文化性格塑造出来的一个精品,它不以“奇险怪异”名世,它不属于奇山异水,而是体现出一种和谐美的境界。它是中国人文山水的典范,寄寓着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思和隐逸意趣,承载着儒道佛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三潭映月、南屏晚钟、柳浪闻莺、断桥残雪、曲苑风荷、苏堤春晓”等“旧十景”也好,“吴山天风、满陇桂雨、龙井问茶、九溪烟树、云栖竹径”等新十景也好,无不是一幅幅“浓妆淡抹总相宜”的中国山水画。而苏堤、白堤、苏小小墓、西泠印社、岳坟、虎跑寺、更是与西湖无法割裂的风物。 而如果不理解中国文化,西湖在外国专家或游人的眼里再优美,也不过是一片生态环境保存完美的自然湖山,和欧洲大陆的其他湖光山色并无显著的差异。在瑞士日内瓦湖、苏格兰湖区、奥地利萨尔斯堡、挪威、瑞典、芬兰,从来就不乏那些湖水倒映着蓝天和青山的天堂般景观。一位从事世界遗产保护的英国专家在考察西湖时,曾反复将西湖与颐和园进行对比。西方人从视觉景观的相似性出发,很容易就把西湖与颐和园联系在一起,都有一片辽阔的水面,都有中国轴卷式的亭台廊阁,然而,西湖与颐和园毕竟是两回事。西方人更容易看懂颐和园,它的文化背景相对清晰,就是一座气象宏大的中国清代皇家园林。尽管颐和园的构思是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然而要理解西湖,就必须理解中国文学和哲学。申遗的过程就是向世界解释自身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和这种价值的人类性。西湖太有深度,西湖的深度是它无与伦比的独特价值,但也恰恰是因为它的深度使申遗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跨文化阐释变得更加复杂、更有难度,这就是西湖申遗的悖论。 必须让其他文明形态国度中的专家们读懂西湖,这就对申遗环节中文化价值的阐释技巧和表述手段提出了非同寻常的要求。让世界真正读懂西湖,首先要让他们理解苏东坡、白居易和李叔同,理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出世和入世中进退两难的人生,理解他们在湖光山色中平复忧愤、疗治伤痛、赢得自由的东方哲学方法,理解华夏文明中蕴藏着的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精神特质。 西湖想要申遗成功,只有跨越它的深度,才能突破它的难度。
中国风景园林网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特供中国风景园林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热点推荐
企业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