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银杏的历史详细介绍
注册· 登录· 新闻投稿· 新闻搜索· 热评新闻· 图片新闻·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加入收藏
首页 |
Home
 园林新闻 |
News
 规划设计 |
Planning & Design
 工程 |
Garden Engineering
 植物 |
Landscape Plant
 科技 |
Science & Technology
 教育 |
Education
 法制 |
Legal System
 风景名胜 |
Famous Scenery
 园林城市 |
Garden City
 世界园林 
World Garden
风景园林师 |
Landscape Architects
 园林论文 |
Papers
 园林图库 |
Photo
 人才 |
Job & Recruitment
 园林市场 |
Business
 图书频道 |
Publications
 园林论坛 |
Forum
 网址导航
Navigation
首页园林科技频道园林知识  rss订阅
      高级搜索 
郯城银杏的历史详细介绍
日期:2008-09-03     来源:中国苗木绿化网     作者:   我要评论()



  郯城县是闻名全国的“银杏之乡”,银杏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定植数量多,现有结果大树20万多株。近几年来,发展速度更快,其种植规模、银杏叶产量、良种数量居全国四大银杏主产区之首。所产银杏叶药用有效成份含量高,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名,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目前,银杏种植面积26万亩,银杏农田林网长度1200公里,定植银杏总株数1400万株,现有银杏盆景100多万盆,银杏苗木3亿株,银杏果年产量300万 Kg,银杏干青叶年产量1000万Kg;有银杏叶加工、银杏茶生产、黄酮提取、银杏系列食品生产企业近百家;以新村乡为重点建起了银杏叶、苗购销市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银杏苗木集散地,县乡村三级从事银杏果、叶、苗及银杏加工产品经营的从业人员近5万人,银杏综合年产值10亿元,年出口创汇2800万美元,银杏已成为郯城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郯城银杏栽植的历史] 银杏是裸子植物门银杏纲(目)中繁衍至今的唯一生存种,素有“活化石”之称。郯城银杏栽培历史悠久,据考证,境内银杏艺植,始于西汉永光(公元前43-48年)年间。新村乡驻地银杏古梅园内,原官竹寺遗址的一株古银杏,据调查,树高37.6米,胸围7.1米,树冠覆盖面积0.85亩,已有3000余年历史,堪称县内的“银杏之王”,是全国最大的银杏雄树。胜利乡南刘宅子村,原寺庙遗址的一株古银杏始于唐朝中期,迄今1200余年,树高22米,胸围6.0米,冠幅9.0米,主干高4.5米,干有洞,树皮龟裂。郯城镇吴桥村原土地庙遗址今存古银杏一株,植于宋代,据今1000余年,树高19.5米,胸围5.7米,冠幅16.7米,有四大主枝,枝叶繁茂,主干有多处洞。郯城镇归义五村,有古银杏一株,树高18.5米,胸围3.14米,部分主枝枯死,此树植于宋,据今1000余年。

  明代中、后期,县内银杏栽植进入鼎盛时期,建于明朝中叶的胜利乡白果树村,即因有两株银杏树而得名,现该村仅存一株古树,树形优美,枝叶繁茂,树高18.5米,胸围3.96米,冠幅21米,主枝数10个,叶片少,最高年产量400公斤。港上镇前埝村村东一株古银杏,明朝洪武年间种植,年产银杏450公斤,(1958年被砍伐)。港上镇后埝小学校院内存古银杏一株,树高26.7米,胸围4.0米,植于明朝末年,迄今400余年。据《樊氏家谱》记载,该村原有5株古树,光绪年间沂河决口因地势低洼被水淹死4株,现仅存此株。以此可知,明代银杏艺植遍及县境,因历经年远所剩无几。

  据清朝乾隆二十八年编纂的县志云,历史上即作为主要栽培果树之一。清代至民国初期,境内银杏生产处于又一个鼎盛时期,银杏片林主要集中于沂河两岸,南起新村,北至马头,银杏片林绵延不断,零星栽植遍及全县,据县志记载:清光绪年间,鲁南、苏北之沂、武河两岸,“出门无所见,满目白果园,屈指难尽数,何止株万千。”此期间第一次发展高峰在乾隆初期,第二次在乾隆中后期,第三次发展是光绪中期,第四次发展在民国初。以银杏为县内主要栽培果树之一,《中国银杏志》、《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一书里均有记载。建国前全县银杏面积4700亩,银杏大树7.5万株,沂河两岸的银杏林带长达20多公里,银杏最高年产量100万公斤。据《中国实业志》(民国23年)载,银杏是当时山东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郯城每年向欧美日出口银杏1500包。历经半个多世纪战乱洗劫及天灾人为破坏,银杏生产历经曲折,至建国初,年产量有80万公斤。

  建国伊始,由于土地改革,百废待兴,地方政府抓了主要矛盾,恢复了工农业生产,忽视了林木管理,加之50年代银杏价格跌入低谷(1市斤银杏等同1市斤馒头的价格),销路不畅,大量银杏树被砍伐,银杏生产几乎没有新的发展。60年代初,国民经济处于困难时期,园内挖土,水土流失,银杏树成了“小孤岛”,肥源断绝,根系裸露,树上枝枯叶黄,银杏树又一次遭到毁坏,造成部分大树枯死,加之乱砍滥伐,损失惨重。到1965年产量降至低谷,降幅达90%。据资料,至1978年片林面积比解放前减少了50%。


  [栽植现状] 县内银杏于1976年-1981年处于恢复生产阶段, 1978年底银杏片林面积3066亩,新育苗木5万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稳定林业政策,实行林权改革,发放林权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1981年银杏面积达3516亩,其中新发展450多亩,计4600株,县内银杏年产量65万公斤,占全省第一位。此期有百年生大树2.8万株,位于沂河两岸,其中遗留古树片林2处:一处座落在新村乡政府驻地,面积1000余亩,另一处座落在港上镇王桥村,面积500余亩。80年代初“银杏提早结果早期丰产”课题的研究成功,解决了银杏结果晚的问题。为银杏生产开拓了新路,推动了银杏的发展,银杏面积不断扩大。1982-1985年新育银杏苗木24万余株,新发展片林650亩,银杏年产量70万公斤,居全国第二位。

  1986年至1988年县银杏生产处于新的发展阶段,1987年郯城被山东省列为银杏生产基地县。1988年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大力发展银杏生产的决定》,制定了银杏生产发展规划,确定以沿沂河8个乡镇为重点,建立银杏基地,集中经营,连片开发。县人大十二届八次常委会作出《关于大力发展银杏生产的决议》,并把银杏树定为“郯城县树”。县成立了银杏生产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县长任组长,农委主任、林业局长为成员),1986年成立了银杏研究会,多次举办银杏技术培训班,培养技术骨干。同时先后在新村乡的新一村、黄村,重坊的孙出口,港上的徐圩子等,建起了银杏矮化密植园、银苗间作园、银杏丰产园、良种园等不同模式的银杏示范园4处。至1989年全县培育苗木50万株,银杏面积发展到11700亩,定植结果树32万株,主要分布在沂、沭河两岸,新村、港上、重坊、胜利、马头、花园、高册、十里8个乡镇,152个自然村。


  1989年-1995年县内银杏生产迅猛发展,至1995年发展片林面积5.5万亩,定植银杏550万株,年产银杏200万公斤,产叶250万公斤,银杏果、叶、苗系列产品年收入达2.5亿元。1993年县成立了银杏研究所,1997年成立了银杏开发协会等组织。几年期间先后举办了3次大型活动。1992年9月举办“中国郯城银杏节”,1993年举办“中国郯城国际银杏节”,1994年承办第三届“全国银杏学术研讨会”。以银杏为媒,广泛邀请海内外经贸界人士,专家学者来郯城考察银杏生产,开展学术交流,提高了郯城银杏的知名度。

  从80年代起国家、省、市领导曾多次来郯城视察指导银杏生产。原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在1994年致全国第三次银杏学术研讨会的信。姜春云书记1993年、1994年曾两次关于银杏生产方面作了批示。

  1996年-1999年县内银杏处于发展高峰阶段。

  1996年郯城与法国博福易普生制药公司、德国施瓦布制药公司合资兴建了绿源有限公司,年加工银杏干叶2000吨,为县内银杏生产销售奠定基础。1996年全县银杏片林面积发展到7万亩,定植银杏700万株,育苗8900余亩,新建银杏林网180公里,形成150平方公里的银杏栽植区,银杏果、叶、苗及系列加工产品,综合产值达3.0亿元。

  1997年,开展了 205国道“跨世纪银杏绿色工程”建设,共计投资1300万元,投工100余万个,动用土方60余万方,定植银杏大苗194424株,建护林房82处,建成了105华里的银杏林带。林带中立标志碑一处(在庙山镇地段),碑上有原省人大副主任苗枫林题词“郯城银杏路”。县内发展银杏到10万亩,定植银杏1000万株,成为全国第一个定植银杏面积超百万株的县。银杏产量达200万公斤,优质银杏干叶产量达350万公斤,银杏果叶苗及系列加工产品综合产值达到3.5亿元。银杏生产专业村,致富户大量涌现。

  1998年,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关于建设银杏城的决定,开展义务捐栽银杏树活动。本年度共投资300万元,其中广大干部职工捐款120万元,共栽植米径5公分以上的银杏大苗1.5万余株。同时,搞好银杏基地建设,推广银杏间作园、银杏密植园、良种园、林网、四旁栽植五种模式,沿沂河两岸,实行集中连片发展,规模生产。建成百万株以上银杏乡镇有4个,5000亩以上的银杏园片10处,形成了200平方公里的银杏集中栽植区。经过10余年间的发展,银杏总面积已发展到12万亩,产果量210万公斤,产干青叶量500万公斤。银杏已成为郯城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1999年3月被国家特产之乡评审委员会授予“中国银杏之乡”荣誉称号。

  2000年县城16条街道全部栽上银杏树,共栽植银杏大苗3万余株。年出圃银杏苗木2000万株,不仅实现了苗木自给,还向全国14个省260多个县市提供苗木,每年外销1500余万株。县内银杏发展到13万亩,良种基地30多个,银杏间作园60多处,以银粮、银菜、银瓜、银苗间作为立体的种植模式。县内涌现了一批银杏致富专业村带头户。胜利乡赵楼村是全省有名的“银杏育苗专业村”,该村自1986年开始育银杏苗,全村650亩耕地全部育上银杏苗,人均收入达1万元,大多数的户建起了小康楼,成为临沂市“土里生金”致富村。

  2002年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全市银杏座谈会议精神,广泛开展了城乡银杏进万家活动,全县四旁栽植银杏300万株。本年度完成县城外环路银杏林带建设,全长达14公里,林带宽30米,栽植银杏大苗(5公分以上)3万余株。县境内建设银杏林网106公里,栽植银杏8.5万株。京沪高速马头、胜利红花段,绿色通道建设栽植银杏6.5万株。

  2003-2005年是我县又一个银杏产业大发展阶段。2003年,根据县委、县政府领导的意见,由县政府办公室牵头,从县林业局、县科技局、县农业局等单位抽调有关人员及3位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同志成立了银杏产业专题调研小组,历时数月,对郯城县的银杏资源、产业发展状况及下一步发展对策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形成了《郯城县银杏产业的调查与思考》的调研报告。

  2004年县委、县政府成立由祖卫东书记任第一组长,刘占仁县长为组长的银杏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加快银杏产业发展的决定》,召开了万人大会进行广泛发动,全县银杏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年还进行了银杏产业普查。2005年春,县委、县政府对7个2004年度银杏生产先进乡镇给予了表彰奖励,每个乡镇奖励现金2万元。
  到目前为止,全县银杏面积为26万亩。其中,银杏片林面积18.1万亩,银杏农田林网长度1000公里,定植银杏总株数1400万株(其中,胸径大于20CM的银杏定植树10万株),现有盆景50万盆,银杏苗木数量3亿株,银杏果年产量300万 Kg,优质银杏干青叶年产量800万Kg;有银杏叶加工、银杏茶生产、黄酮提取、银杏系列食品生产企业50余家;以新村乡为重点建起了银杏叶、苗购销市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银杏苗木集散地,县乡村三级从事银杏果、叶、苗及银杏加工产品经营的从业人员近万人,银杏果叶苗及系列加工产品综合产值6.6亿元,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银杏已成为郯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银杏市场状况] 坚持“围绕资源上项目,搞好加工促增值”的方针,以郯城县新村乡绿源公司为龙头,鼓励集体、个体从事银杏叶加工,拓宽银杏果、叶的加工利用渠道,新发展银杏叶加工、银杏茶生产、黄酮甙提取、银杏系列食品生产等加工企业,先后开发生产了银杏叶茶、银杏饮料、银杏食品等10多个系列100多种加工产品。仅银杏叶茶加工企业就有10余家,银杏叶茶加工业已初具规模,银杏叶枕头开发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先后建成了郯城县绿源银杏有限公司、郯城县保益健体生物制品有限公司、郯城新盛银杏有限公司和以银杏叶为主要原料的山东仁和制药集团。胜利乡赵楼村充分利用自产的银杏叶,建立了银杏茶叶厂,年加工银杏茶近百吨,产品远销10余个省市。新村乡新一村农民丁瑞民,利用自己掌握的茶叶加工技术,开办家庭银杏茶叶加工厂,他加工的银杏茶质优、味正,深受欢迎,年加工银杏茶10吨,年收入近20万元。初步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机结合、企业与农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闯出了一条加工转化、综合开发、提高银杏资源综合效益的新路子。

  坚持走以流通促生产、以市场促发展的路子,认真做好银杏产品流通这篇文章。一是加强营销队伍建设,积极鼓励多方参与流通。目前,县、乡、村三级从事银杏果、叶、苗及其加工产品经营的组织达160个,从业人员近5万人。在银杏生产重点乡镇,有近万人常年奔波在全国各地从事银杏市场信息收集和种、叶、苗的调剂,年经销银杏商品果280多万公斤,银杏干叶300多万公斤。二是重点建立了银杏果、叶、苗、盆景、栽培技术等系列产品六个市场。在银杏重点产区的新村、重坊等乡镇,建成了银杏果、叶批发市场;新村乡在春季高峰时期,每天外销银杏苗木30余万株,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银杏苗木集散地。

  [银杏科研情况] 依靠科技,加大银杏资源开发力度,努力促进银杏产业由速度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一是立足银杏生产,组织科研攻关。与省内外许多林业科研机构专家和大中专院校的教授广泛联系,在银杏矮化密植、银杏丰产技术开发、银杏良种筛选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完成了“银杏良种筛选研究”、“银杏良种推广及丰产栽培技术研究”、“银杏叶用优良品种筛选及丰产栽培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得到省内外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并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技术资料。先后筛选出20余个银杏核用、叶用和雄株优良品种,在生产上广泛推广,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与省林业局合作完成了“银杏基因资源的收集和基因库建设”项目,建成了拥有国内外100余个银杏品种的银杏种质资源库。二是抓现有银杏资源的科学管理。对已形成规模的银杏种植区进行规划指导,调整园圃银杏种植结构,力求形成采叶、结果、用材资源的合理梯次配备。对结果大树,加强管理,增强树势,合理授粉,确保稳产高产,全方位提高叶、果、苗、材生产的质量档次,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三是抓银杏系列产品的深度开发。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搞好银杏果、叶精深加工及新产品转化增值的研究,积极开发银杏果、叶加工新产品。创新加工企业生产工艺,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四是抓银杏生产标准化研究。为适应当前市场需要,2002年完成了“银杏栽培技术规程及其产品分类标准研究”项目,组织制定一系列银杏产品标准及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并严格按照GAP标准,组织银杏采叶圃的生产,目前已建成GAP标准采叶园1.2万亩;按照银杏产品标准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建立产业化基地和科技示范园区,形成了不同类型、不同用途的名牌产品,并通过基地和园区,辐射带动银杏配套技术的推广。目前,全县银杏各类示范园达20处,面积达到5000亩。

【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阅读: 次   录入:ree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中国风景园林网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特供中国风景园林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菊花栏目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参与讨论:字数 姓名:

  • 请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相关法律法规
  • 本站所有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网友评论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网友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点推荐
企业服务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08 中国风景园林网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