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哈尼梯田离世界遗产还有多远?
首页 |
Home
 园林新闻 |
News
 规划设计 |
Planning & Design
 工程 |
Garden Engineering
 植物 |
Landscape Plant
 科技 |
Science & Technology
 教育 |
Education
 法制 |
Legal System
 风景名胜 |
Famous Scenery
 园林城市 |
Garden City
 世界园林 
World Garden
风景园林师 |
Landscape Architects
 园林论文 |
Papers
 园林图库 |
Photo
 人才 |
Job & Recruitment
 园林市场 |
Business
 图书频道 |
Publications
 园林论坛 |
Forum
 网址导航
Navigation
首页名胜理论研究  rss订阅
      高级搜索 
红河哈尼梯田离世界遗产还有多远?
日期:2008-10-18     来源:世界文化遗产网      作者:   我要评论()



云南梯田 摄影/雨中百合

  
一、哈尼梯田的遗产价值及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哈尼梯田是指红河南岸哀牢山脉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特殊地理气候,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开垦的上百万亩农业生态奇观,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活的文化景观。
 
  世界文化遗产类型分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现在又有新的文化遗产类型如文化景观、文化线路受到世界遗产专家的关注。哈尼梯田属于文化遗产中的文化景观类型,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哈尼梯田历史悠久。汉文字史料记载就有1300多年以上的历史。明代大农学家徐光启将梯田列为中国农耕史上的七大田制之一。
 
  二是哈尼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哈尼梯田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金平等县,仅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地核心区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从山脚到山顶断断续续、蜿蜒迂回于千壑万岭之中,级数高达3000多级。
 
  三是与自然环境结合得特别紧密。哈尼梯田内形成森林—村寨—梯田—江河水系四度同构的生态系统,它既是人文景观,也是自然景观。哈尼梯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独特创造力,是红河各族人民的大地母亲,是中国稻米梯田的优秀代表,被人类学家赞誉为人与自然和谐互动完美结合的典范。
 
  四是文化内涵特别丰富。和谐与耕耘是哈尼梯田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对自然树木的深刻崇拜以及民居建筑、节日庆典、人生礼仪、服饰、歌舞和文学诗歌均以梯田为核心,处处体现着认识自然、顺应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融的特点。
 
  五是文化遗产价值特别突出。哈尼梯田作为祖先的遗产,一个千年文明活的系统,是中国梯田的优秀代表,是世界农耕文明的典范,它具有丰富的多学科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历史价值:哈尼梯田是哈尼民族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红河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历史见证。梯田兴,民族兴;民族兴,梯田兴。可以说,梯田的发展史就是哈尼族的发展史,也是红河各族人民和谐发展的历史。
 
  科学价值:哈尼梯田不仅是哈尼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内涵丰富的科学系统。哈尼族关于人居环境选择、生态保护、社会结构、水资源利用、生产管理等方面创造了独特的方式和经验,处处体现着朴素而又严谨的科学精神。
 
  经济价值:经济价值即实用价值。哈尼梯田自古至今始终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大系统,今天它仍然是红河南岸各族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根本。比如哈尼梯田世界遗产申报地元阳县的19万亩梯田,至今仍在养育着全县36万农业人口,高山上的6400多公顷森林至今仍在供给全县人民生活用水和农田用水,全县4653条水沟干渠,仍在灌溉着千山万岭之上的梯田。这就是哈尼梯田奇观,它不同于许多古迹古物,如长城、故宫、秦始皇陵、埃及金字塔、印度泰姬陵等等,已失去它们本来的功能,成为历史的遗存,它也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如泰山、黄山、尼加拉瓜大瀑布等等,或单纯的人文创造,如曲阜孔庙、拉萨布达拉宫、北京颐和园等等,它是哈尼人民与哀牢山大自然相融相互促互补的天人合一的人类大创造,是文化与自然巧妙结合的产物。
 
  美学价值:哈尼梯田作为人与自然巧妙结合的典范,是个活的系统,又是美的化身。千百年来,哈尼梯田穿越了数不清的风雨,始终展现着她美的风姿。她一年四季节、一天四时呈现出不同的美,流动的美,被誉为百变梯田。任何时候,哈尼梯田美丽的春之希望、夏之热烈、秋之成熟,冬之宁静,还有她的自然美、内在美,形式美,她的节奏美、群体美、个性美,无不给人以美的震撼!这种大气的美,鲜活的美,使亲近她的人们得到无与伦比的陶冶和享受,激荡着人们的心灵。哈尼梯田作为美丽、神奇的地方,已经成为国内外摄影爱好者的天堂,文学艺术家创作的灵感宝库。
 
  保护价值:哈尼梯田的文化内涵就是和谐与耕耘,文化多元、生物多样、和谐共融是哈尼梯田最突出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哈尼梯田不仅是哈尼族和其他境内世居民族赖以生存的物质家园,也是向往和平与发展的人们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构建当今和谐社会需要继承和发扬的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所以,哈尼梯田值得全人类共同珍惜和保护。
 
  哈尼梯田作为中国梯田的优秀代表,世界农耕文明奇观,哈尼梯田是我们祖国南疆的一块文化瑰宝,是老祖宗留给各族人民的宝贵财富,是哈尼族等红河各族人民今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我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申遗成功”,将有利于滇南边境的巩固;有利于解决梯田集中连片区111万多农村人口的粮食安全和脱贫致富问题;有利于促进境内哈尼、彝、苗、瑶、傣、拉祜、壮等少数民族的团结和进步;有利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旅游产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宣传、展示我州形象,促进我州持续快速发展。
 
  二、哈尼梯田“申遗”及保护管理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
 
  红河州委、州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把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为建设民族文化大州的重大项目,组建机构,编制规划,扩大宣传,强化保护,积极稳妥全力推进“申遗”工作。取得阶段性成绩。2004年7月,哈尼梯田与吉林高句丽、河南殷墟、澳门历史文化建筑群、广东开平碉楼、福建土楼同时被中国政府列为申遗预备项目。2006年12月中旬,在100多家国内申遗名单中重新评估,哈尼梯田再次进入中国政府最新公布的35家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是目前云南省唯一的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申遗”工作,把“申遗”作为全州重要工作来抓,切实加强对“申遗”工作的组织领导,2001年1月成立了红河哈尼梯田管理办公室,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拨付专项资金,在做好申报世界遗产工作的同时,对哈尼梯田保护区和核心区进行强化管理。2007年8月,哈尼梯田管理机构升格为副处级管理机构,配备了7个人的编制;2008年5月30日,遗产申报地核心区元阳也挂牌成立了副处级哈尼梯田管理局。哈尼梯田管理局的成立,标志着哈尼梯田的保护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
 
  二是认真编制规划,依法保护管理。为加强对哈尼梯田的保护和管理,州政府根据《世界遗产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公约》,于2001年10月,研究出台了《红河哈尼梯田管理暂行办法》;2002年初,组织编制了《红河哈尼梯田保护总体规划》。《保护总规》覆盖了包括元阳核心区在内的哈尼梯田保护区,《管理办法》为哈尼梯田的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对保护哈尼梯田特别是核心区文化和生态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州政府和相关县级政府,按照《管理办法》规定,依法对哈尼梯田进行规范化管理,严格审批核心区的建设项目,及时制止乱挖乱采、乱搭乱建现象,维护申报地核心区生态环境,保持古朴自然的传统风貌。同时,遗产申报地县围绕《保护总归》,利用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政策,大力种植树木,修建沼气池,保护水源林,优化了梯田的生态系统。元阳县建设了元阳梯田文化广场、新街镇步行街、哈尼民俗箐口村的民居、排水系统、水碾水磨等一批项目,修复了文物单位猛弄司署,进一步展示了哈尼梯田文化特色。今年,州政府将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红河南岸可持续发展新形式的要求,调整和充实《红河哈尼梯田管理暂行办法》并将上升为条例,州人大已将出台《红河哈尼梯田管理条例》纳入2008年工作计划;并组织修改和完善《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总体规划》,为进一步规范化和科学地保护、管理哈尼梯田文化遗产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近年来,州政府组织各级各相关部门切实加大哈尼梯田宣传力度,建立了梯田文化网站,全方位宣传哈尼梯田文化和保护管理工作;制作了哈尼梯田电视专题片和以哈尼梯田风光风情为背景的电影故事;出版发行了哈尼梯田个性化邮票、哈尼梯田邮资名信片、哈尼梯田画册、哈尼梯田多媒体光盘等宣传资料;配合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外媒体和本地新闻媒体做好相关的新闻宣传。拍摄了《诺玛的十七岁》、《梯田边的孩子》等一批以梯田文化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并在国家级电影评奖中荣获华表奖、“骏马奖”,通过有效地宣传,让更多的人领略哈尼梯田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增强了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今年,在第三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州政府围绕哈尼梯田的保护与发展,在州府蒙自和哈尼梯田保护核心区元阳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先后举办了新闻发布会、专题讲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申报遗产宣传教育咨询活动、电影电视展播等系列活动,还派代表参加在杭州举办的“2008世界遗产保护?杭州论坛”,进一步扩大了哈尼梯田的知名度,在全社会掀起了一次哈尼梯田文化遗产宣传活动的新高潮。并且,随着申报工作的深入开展,唤起了民间保护哈尼梯田的热情,唤起了社会上越来越多有识之士和当地百姓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情,大家深刻地认识到,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政府的事,更是每一个普通百姓的义务,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成为百姓心目中的热点和亮点。2005年以来,先后有青年志愿者队伍、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协会、红河民族文化传习馆等一批民间保护组织先后成立,纷纷加入到哈尼梯田文化的保护事业中来,在红河大地掀起了梯田文化保护热潮。
 
  四是挖掘梯田内涵,拓展“申遗”空间。州政府高度重视梯田文化保护工作,积极挖掘整理哈尼梯田保护区内代表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脉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族四季生产调》、哈尼族无伴奏多声部音乐、红河乐作舞、哈尼哈巴(哈尼酒歌)等四项被列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保护名录,6项、79项被列为省级、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组织文化部门开展哈尼梯田申报国家一级文保单位工作,现已完成组织上报。结合哈尼梯田调节气候、保水保土、防止山体滑坡、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湿地重要功能,组织林业部门开展了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申报工作,2007年11月被国家林业部批准湿地公园。这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湿地公园,也是云南省目前唯一的一家湿地公园。湿地公园的申报成功极大地提升了哈尼梯田的科学价值,有助于推进哈尼梯田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
 
  通过近8年努力,“申遗”工作取得阶段性成绩。2004年7月,哈尼梯田与吉林高句丽、河南殷墟、澳门历史文化建筑群、广东开平碉楼、福建土楼同时被中国政府列为申遗预备项目。2006年12月中旬,在100多家国内申遗名单中重新评估,哈尼梯田再次进入中国政府最新公布的35家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是目前云南省唯一的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三、坚定不移地推进申报世界遗产工作
 
  哈尼梯田是祖国南疆的民族文化瑰宝,是当地世居民族赖以生存的大地母亲和美好家园。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要整合各方力量,顺势而谋,知难而上,强势推进申报世界遗产工作。
 
  通过前期工作,红河州人民政府对哈尼梯田的保护已经有非常好的基础,下一步要充分依托各方力量,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对外加强申遗,对内强化保护,举全州之力,顺势而谋,乘势而上,将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进行到底。
 
  (一)进一步统一申报思想。申报世界遗产工作是保护好哈尼梯田文化和生态系统的战略选择,是红河南岸元阳、红河、绿春、金平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经过8年努力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形成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协调发展、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共同推进的良好态势。“申遗”进入关键时期,绝不能功亏一篑。要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深化认识,克服困难,坚定不移地推进申报世界遗产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保护、管理。以申报遗产为契机,继续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保障哈尼梯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按照《红河哈尼梯田管理暂行办法》,严格控制核心区建设,坚决杜绝乱搭乱建行为,拆除与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不协调的建筑物,;在遗产地保护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尽快启动传统民居恢复改造工程,针对当地传统民居的特点设计若干种具有古朴、自然、和谐传统风貌的民居,分步实施;积极挖掘整理核心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代表性的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积极研究哈尼梯田农产品、民族工艺、梯田文化产品的保护性开发课题,为“申遗”创造条件。
 
  (三)进一步做好申报业务。加强与菲律宾等类似遗产进行比较研究,充分挖掘哈尼梯田的文化价值及其独特性;根据新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操作指南”,对《哈尼梯田保护规划》、《哈尼梯田申报文本》、《哈尼梯田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修编、调整和补充,并按照新的文本格式重新填报申报材料,纳入国家文物局申递审批程序。
 
  (四)进一步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积极创新宣传载体,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宣传推介活动,进一步提高哈尼梯田知名度,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申遗”、支持“申遗”、参与“申遗”的良好氛围。
 
  (五)进一步加大对外协调联络。加强与国内外“申遗”专家沟通、联系,争取上级更加重视和关心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赢得各方支持,力争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早日成功。
 
【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阅读: 次   录入:xuan88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中国风景园林网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特供中国风景园林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菊花栏目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参与讨论:字数 姓名:

  • 请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相关法律法规
  • 本站所有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网友评论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网友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点推荐
企业服务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08 中国风景园林网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