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物 → 植物造景 |
|
上海居住区景观绿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日期:2008-11-18 来源:建筑时报 作者: 我要评论()
上海居住区绿化景观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居住区绿化忽略了“以人为本”。居住区绿化中,不仅要考虑到美的要素,更要充分考虑居住区里的主体——人的需要,因此“以人为本”的景观理论应运而生,甚至成为现代景观设计的一句时髦用语。但纵观有些居住区景观绿化除了宣传广告语颇为紧跟时尚外,在实际的操作中并非如此。比如,有的楼盘用绿地做隔离带,却忽视了人们生活的方便,两分钟的路程可能要走上十几分钟,从而在中心绿地中形成了一条人工踩踏出来的“园路”,这仿佛贴切地印证了鲁迅先生讲的一句话:“路是人走出来的”;有的居住区绿化中忽视了残疾人的生活需要,给他们带来了出行的不便;有的居住区没有给老人小孩开辟一个专用的活动场地;有的居住区为了紧跟时髦,在草地中间铺设了大面积的塑胶,可完全没有任何儿童游玩设施,反而成了宠物狗游憩、方便的最佳场地……诸如此类的做法举不胜举,因此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考虑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生理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才能给居民一个彻底放松、完全舒适的家,才能让住户感到舒畅的人行空间,这也是每一个绿化设计者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 二是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严重失衡。由于商品房建设的迅速发展,为了满足开发商在居住环境上的求新、求快、求超越的心态,设计师在构图时注重小区的休闲设施、铺地、小型广场、建筑小品等硬质景观。硬质景观占较大比例后,图纸内容显得丰富,构筑物的平面、立面、剖面、效果图等构图较复杂且易于表现,同时硬质景观施工完毕后也容易达到设计效果。相对而言,刚刚完工后的工地植物景观的乔灌木偏小,花未开,色叶树种没能呈现出壮观的景观等,使整个植物景观显得单调,不热闹,满足不了开发商急于求成的心态。然而不应忽视,园林花卉植物是园林绿化中有生命的主要造园和造景要素,植物以其特有的色、香、姿、韵和多姿多彩的布置形式,不但改善了生态环境,装点着人们的生活,而且提高了人们美化、彩化、香化环境的意识,不但能够取得最佳的环境效益和视觉效果,而且获得不错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某小区景观设计盲目追求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的效果,在原本整齐的中心绿地中间开挖了一个大水池,一方面将整齐小区分割为若干零散的区域,而且由于没有合理的水循环,水池只能是一个天然垃圾储备箱而已,每月的清扫费用也将是一笔昂贵的支出。该水池如若换成起伏有致、乔灌木搭配合理、色彩运用得当的植物配置,效果会大不一样。 事实上,乔木下面有灌木,灌木下面有花草的复层种植结构,是强调以绿为主的具体体现,是增加绿量的基本保证。良好的植物景观往往作为园林小品、甚至铺装、坐凳的独特背景,通过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对比突出园林小品以及铺装、坐凳所处的特定空间,起到点睛的作用。以绿为主的另一层含义是居住区园林绿化不仅要平面化,而且要提倡“林荫化”的立体化模式。利用墙壁种植攀援植物,可以弱化建筑形体生硬的几何线条,使这部分空间增加美化、彩化效果,从而提高居住区的生态效益。 三是过于追求大规格、大手笔的植物造景。一些开发商为了提升小区的档次,加快小区的绿化成型,而过多地运用大乔木的做法。他们常常在庭院的前后弹丸之地也栽植了大体量、大规格的乔木。在不足几十平方米的面积中一下子栽植了如此多数量、如此大体量的乔木,其下部又没有任何的点缀,这样的植物配置既没有显现西方园林的大气,也无从体现东方园林的意境。笔者认为,居住区的宅前屋后并非等同于大面积的中心绿地需要用大规格乔木烘托气势。相反,居住区或者别墅前后的小面积绿地更多的是应该适宜静观,因而要求植物耐看,即入画,所要求栽植的树木,必须体积不过大,而姿态务求如画。如能够因地制宜地根据居住区绿化面积的大小,针对性的配置不同景观效果的人工植物群落,从群落的外貌、组成开始,诸如群落的体量、色彩、季相变化、林冠线的高低起伏、群落的通透性或紧密性以及群落的内部结构、关系形成自身的配置特点和景观效果。 中国风景园林网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特供中国风景园林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热点推荐
企业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