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规划设计频道 → 理论探索 |
|
农村景观规划与生态建设
日期:2008-12-12 来源:景观砖家 作者: 我要评论()
(3)平原区农田防护林网络体系景观模式 我国最大规模的农田防护林体系位于黑龙江省的松嫩平原,这里的26个县共建成林带总长20 多万km,构成了15万个网络,保护了近40×106hm2农田。据典型测算,受保护的农田平均增产粮食15%,风蚀面积减少3.53×105 hm2。在整个“三北”地区已有1.1×107 hm2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黑龙江、吉林西部地区、宁夏的引黄灌区、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和田地区,均已建成数县连片的大型防护林体系,发挥出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大量的观测资料表明,在农田林网的有效防护范围内近地表风速可降低30%~50%,相对湿度提高15%~25%,土壤蒸发量减少20%~30%,土壤含水量增高10%~30%,与 空旷地带的同类型农田比较,粮食产量增加10%~30%[5]。 防护林网可视为农田景观中的廊道网络系统,从景观尺度上评价林网的空间布局,主要由其数量、分布均匀程度与空间构型来表征,可用林带与被防护农田斑块的面积比(林网带斑比)、林网的优势度、连接度和环度等指标建立数量界限标准。如何以最小的造林面积达到最大的防护效果,是平原农田防护林区景观生态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林网布局的理想状态是在最小重合度下,较少占地面积,使被防护的农田斑块全部处于林带的有效防护距离之内,即林带使景观基质处于抗害风干扰的正边缘效应带之内。防护林区的水量平衡是森林覆盖率的限制因子,半湿润平原区以18%~24%为宜,半干旱平原区为14%~20%,干旱区的绿洲可为10%~16%。林带配置在半湿润区多采用宽带和大网格,干旱区宜采用窄带和小网格。 (4)南方丘陵区多水塘系统景观模式 在我国南方丘陵区以水稻田为基质的农业景观中广泛分布着用于蓄水的各种坑塘,其面积不等(10×103~10×105)㎡,小者称为坑,大者称为塘,位于山麓、田间及村旁,往往成为陆地与较大内陆水体过渡带的组成部分。这种农业景观中水塘的典型比例大约为5 hm2 陆地) 口塘,这是当地农民为适应带季风气候雨量不均不稳的特点,依据丘陵地形和水田耕作需要所建成的田间工程系统。这种分散布局的小水塘群有着拦蓄地表径流和泥沙以及过滤N P 营养物的重要生态作用,成为我国南方农村景观生态建设的又一典范。现以安徽巢湖北岸的六叉河小流域为例(见表1),说明多水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6]。该小流域7.32 hm2,共有150个水塘,面积36hm2,占全流域面积的4.9%。水塘斑块平均面积2400㎡,正常水深1.5m(旱季干见底,雨季水深2~2.5m),总体积7.1×105m3,可以储存全流域97mm 的降水量。流域内有水田284hm2,需要5.7×105m3的灌溉水,即占坑塘蓄水量的.80%。流域内有16个村庄3000人,平均每个村庄有水塘9.4个,4~5户农家有1个口塘。 表1 六叉河小流域的景观构成 Table 1 Composition of landscape of liuchahe river Valley -------------------------------------------------------------------------------- 景观要素 水田 旱地 林地 村庄 水塘 合计 -------------------------------------------------------------------------------- 面积(hm2) 284 229 131 52 36 732 比例(%) 38.8 31.3 17.9 7.1 4.9 100 -------------------------------------------------------------------------------- 南方丘陵水田区是我国的高产农业区之一,如上述典型区的双季稻: 油菜地,平均年产稻谷126t/ hm2,油菜2.25t/hm2。为保持高产,化肥使用量也达到2.1t/ hm2。如此大量的化肥施用和村庄的人、畜、家禽粪便随坡面径流而进入水体,构成了农业景观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进一步产生了湖泊的富营养化,如安徽巢湖富营养化就十分严重。据尹澄清等的研究,由于景观的异质性存在着单位面积污染负荷的非均匀性(variable source pollution)。面源污染主要伴随暴雨后的地表径流产生,具有突发性。流失的p有98%通过地表径流,约440㎏,流失的n 有.80%通过地表径流,约2200㎏。 但是由于多水塘系统的存在,上述流失N P 量的95%以上被保留在坑塘之中。在相同年份,六叉河小流域面源NP 输出比没有多水塘系统的其他区域大为减少。由此可见,坑塘、水沟等流域内能储存水的景观斑块和廊道对于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流域水质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尤其适合于带和热带的多雨地区。 (5)黄土高原农、草、林立体镶嵌景观模式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控制大范围、高强度、占全球首位的水土流失。据傅伯杰等[7]对延安市羊圈沟小流域的典型研究,在黄土梁地上'4种已持续15a 左右的代表性土地利用结构中,以梯田(或坡耕地)_草地_ 林地类型具有较好的土壤养分保持能力和水土保持效果,是黄土丘陵沟壑区梁峁坡地上较好的土地利用结构类型。本区内一种以“坡修梯田、沟筑坝地、发展林草、立体镶嵌”为特色的景观生态建设模式已经形成,其主要内容是: 1)按土地的适应性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压缩陡坡耕地,发展林草,使耕地面积从当前占土地面积的45%~55%压缩到占25%,林地和草地面积占到总土地面积的60.%,使农、林、牧业用地镶嵌配置、协调发展; 2)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小于25.的梁峁坡地能修梯田的都修成水平梯田;在沟谷中打坝淤地,1km2, 可打坝淤地,2.6~4.0 hm2,发展灌溉,建设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 3)造林种草恢复植被,25~35的梁峁陡坡地可种植多年生豆科牧草,以发展畜牧业;沟沿线以下的沟坡地可栽植灌木固坡保土,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业。 林草植被的恢复是景观生态建设的核心。据测定,林冠对降水的截流率为12.5% ~26.7%,黄绵土上40~50 龄山杨林地的土壤稳渗透率较农地高(. 倍,林地表土抗冲刷力较农地高93 倍以上,比草地高32 倍以上。离石试区对郁闭度85%的沙棘林观测表明,在45min 降水75.3mm 情况下,可减少径流85.2%,减沙98.4%对12种人工牧草观测表明,平均减少径流47.5%,减沙74.7%。 以坡地修梯田、平整土地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和培肥地力,可充分发挥黄土高原深厚疏松土层所具有的土壤水库功能。离石试区通过坡地改梯田,种植5种作物,平均亩产230㎏,比未改造坡地增产3.1倍,水分利用率提高2.23倍。在一部分暂时未能实现梯田化的坡耕地上,必须实行水土保持耕作法,如水平沟种植和草粮带间作。黄土高原区粮食低产的制约因素中养分亏缺的影响大于水分亏缺,因而增加养分投入、以肥调水是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措施。粮食实现自给方能彻底解决滥垦滥伐,使生态环境向良性转化。 [参考文献] [1] Brandt J,Holmes E.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intensively used agricultural landscape[A].IALE 95-The future of our landscape,program and abstracts[C].1995 [2] Forman RTT.land masaics[A].The ecology of landscape and region[M].Cambrige:Cambridge University,1995 [3] 钟功甫. 珠江三角洲基塘系统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4] 景贵和, 我国东北地区某些荒芜土地的景观生态建设[J]. 地理学报,1991,46(1):8~15 [5] 肖笃宁.“三北”防护林工程的生态环境评估[A]. 牛文元. 绿色战略[M]. 青岛:青岛出版社,1997 [6] Yin CQ.A multi-Pond system as a protective zone for the manegement of lakes in China[J].Hyderobiologia,1993,251:321~329 [7] 傅伯杰,马克明,陈利顶,等.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结构对土壤养分分布的影响[J]. 科学通报,1998,43(22):2444~2446 [作者简介] 肖笃宁(1938~ ),男,研究员,主要从事景观 与区域生态学研究,发表论文百余篇,专著3 部,任国际景观生态学会副主席 中国风景园林网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特供中国风景园林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热点推荐
企业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