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哈尼梯田要开发更要养-经验交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云南哈尼梯田要开发更要养
[日期:2009-06-22]  来源:人民网   作者:雷泓霈   发表评论(0)打印



  看到云南哈尼梯田,我立刻产生了一种苍凉凝重、气势磅礴、博大浑厚的视觉冲击,对这种在坚毅劳动中淬炼出的宝贵资源,对这种“在摄影家的眼中,是美奂绝伦的艺术天地;在不少专家学者眼中,它是值得保护的净土,而且还有很多神奇之处有待挖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神仙在的地方”,更要多“养”。

  “养”是赏识、珍惜、重视、慎重、谨慎、合理的开发,“养”全社会、政府和当地居民发自内心的敬仰和膜拜,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倾情投入和真心爱戴,“养”是立足现在、扎根久远、注重生态的生态性培养。一句话,哈尼梯田是活在我们心中的“文化遗产精灵”,值得呵护。

  首先是政府的“养”。申遗也好,不申遗也罢,政府所作的工作就是通过行之有效的推介,将哈尼梯田文化遗产背后的精神图腾、古朴自然美推出去,使他们走出云南,走向全国,成为云南旅游的著名品牌。而且在提升当地旅游质量的同时,更要让哈尼居民的经济收入、经济条件得到改善。达到“旅游”和“人”的双丰收。所以,政府的开发策略注定要和科学的旅游发展观结合起来,和专家意见、群众呼声、生态保护结合起来。尤其提醒的是,这种开发不是一阵风式的开发,而是循序渐进的开发。是为了创收,更是为了生活、传统文化遗产的发扬光大。

  这样提醒绝对多余:丽江古城盲目地将原住的纳西族人口迁出来,牵一发而动全身,结果世界遗产原本的真实性变“味”了,故宫、颐和园、天坛的大修,破坏原貌,招致“非议”。“世界遗产名录”的“重申遗、轻保护,重开发,轻投入”的观念已经成为惯常的开发机制,申遗成功往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噩梦的开始,应该承担的保护资金成了缩水,应该接受的文化监控成了虚无,应该进行的专家规划和科学设计成了“权力审美”,取而代之的就是过分开发、无节制的耗竭。连故宫这样的“重量级国宝“都未能逃脱厄运。政府如果没有“养”的意识,谁能保证哈尼梯田不会陷入功利化开发误区呢?

  哈尼人的养育意识也很重要。据报道,由于“每来回梯田一次,就需要两个多小时”,“盖房砖要一块一块背”,交通太落后,环境太闭塞,“哈尼传统民居日益减少,人们再也不愿意住老式的房屋了,而是希望像城里人一样住进舒适的楼房”、“年轻人想飞出大山”。哈尼梯田再美,没有了哈尼人参与,这种所谓的美就是一种虚无和空泛的美,哈尼梯田所蕴藏的精神内涵也会打折扣,形成文化空心现象。近日,“在老虎嘴,有村民将民族服饰拿出来售卖,一些人在路边卖起了小零食,还有人为前来照相的客人背包、带路,每次收取5元、10元不等,引起了游客反感”。

  温总理说:“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几百年、几千年传下来的,为什么能传下来,千古不绝?就在于有灵魂,有精神。”要让文化空心成为“文化实心”。就得留得住哈尼人,除了“要通过让村民参与的方式,成为申遗开发利益的主体,使他们有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哈尼人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种文化资源的稀缺性和宝贵性,用内心的沉静守住这块热土。虽然现在的开发还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丰厚的经济创收,随着开发进程的加快和条件成熟,这个问题应该不难解决,比如已经实施收取门票等措施。请相信,当地居民最终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更多居民不能仅看到小利,更要强化主人翁意识,树立自觉的旅游品牌保护意识,加大对旅游软环境的养育等,而不能随意毁坏、冷落。

  游人和全社会的养育意识。全社会瞩目哈尼梯田的苍凉美、自然美这是毋庸置疑的,可这种美丽是哈尼人民辛苦创造的,他们为此付出了生活不方便的的代价,承受了信息社会难以承受的寂寞和封闭。这种“美”太沉重,也真的有点太残忍。我们应该对这些美丽的开创者多一些精神和经济帮扶,用“门票费”和经济反哺帮助他们摆脱经济窘迫现状,让哈尼梯田美建立在和谐、平衡、幸福的基点上,才更有人性化,更有欣赏价值。

  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各种营养和爱情哺育,哈尼梯田才能在市场化进程中健壮成长,为社会奉献出更多精彩。

编辑:xuan88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