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碉楼申遗成功后陷困境 保护金缺口达2.3亿-世界遗产-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广东碉楼申遗成功后陷困境 保护金缺口达2.3亿
[日期:2010-12-14]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肖欢欢   发表评论(0)打印



  开篇语:

  今年8月,“中国丹霞”和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筑群跻身世遗家族,至此,中国的世界遗产地增加到40个。在激烈的竞争中,中国的这些景点能成功突围,自然也代价不菲。前者“打包”了广东、湖南等6个省份的景点,准备了近4年,耗资十多亿元;而后者申遗历程更是长达12年,耗资8亿元。即便申遗非常“烧钱”,并且通常是一场“马拉赛”,但这股“申遗热”至今仍在国内持续升温,很多景点都跃跃欲试。杭州西湖将在明年作为文化景观申报世界遗产。

  对不少景点来说,成为世界遗产就意味着滚滚财源。平遥古城申遗前每年游客数5万人,门票收入125万元,而去年已涨至112.66万人、8827万元;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申遗前矿泉水1元/瓶,申遗后涨至2.5元/瓶,类似的转变不胜枚举。

  世界遗产是不是真的就是“摇钱树”?世遗效应是不是真的“一申就灵”?“申遗热”背后都有怎样的利益纠葛在推动?商业化大潮下的申遗会不会被异化?连日来,本报记者踏访国内众多世界遗产地,披露“申遗热”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今日起,本报将推出“申遗热背后的冷思考”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三年前,开平碉楼与村落成为广东首个世界文化遗产,让几千万广东人欢欣鼓舞:广东终于也有“世遗”了。但谁也没料到,3年后,碉楼的保护竟成为一个沉重的包袱。如今碉楼保护的资金缺口高达2.3亿元,全部1833座碉楼中只有37座政府托管。由于资金不足,很多碉楼的维修整治进展缓慢,无法落实。

  由于对碉楼的开发仍未摆脱“门票经济”的套路,碉楼开发未形成规模效应,成了“半日游”。留不住人,是碉楼开发中的难言之痛。有专家形容开平碉楼如今是抱着金饭碗没饭吃。作为广东的一张文化名片,开平碉楼保护与开发的困境引人担忧。

  “好在碉楼现在保护得比较好,没遭到破坏。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五邑大学教授、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首席专家张国雄博士对于当前碉楼开发现状显得十分淡定。

  本月16日,由姜文执导的大片《让子弹飞》将在全国公映,开平碉楼与村落正是主要取景地,这座世界遗产也将首度通过大荧幕进入公众视野。开平碉楼能走出当前的困境吗?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中间能找到平衡吗?这是开平碉楼留给全广东乃至全国思考的问题。

  现状

  孤独的碉楼:成了“半日游”

  从开阳高速下塘口出口直行约1公里,进入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金黄的稻田翻滚着波浪,走地鸡在稻田边悠然觅食,一派恬静的田园气息。而美轮美奂的碉楼就矗立在稻田边上,一切是那么和谐。

  土特产小摊在田埂边见缝插针,薯干30元/斤,老陈皮350元/斤。当然,更惹眼的是农家饭馆的招牌。65岁的谭惠环就把自家的小屋改造成了一个农家菜馆。尽管已午饭时分,但留下吃饭的人却并不多,这让她有些失落。如今在自力村,像她这样的农家饭馆约有10家。由于毗邻高速,方便游客参观,自力村也成为开平所有村落中人气最旺的一个。

  谭惠环家中,新鲜的番薯和野菜看起来十分诱人,还有免费麻将。老人说,不少游客就来半天,在这里看看碉楼就走了,不留下来吃饭,让她颇有些失落。周末才会多一些,今年国庆节7天她就收入了6000元。

  碉楼,正悄然改变着很多开平人的生活。如今在开平,吃“碉楼”饭的人越来越多,有人当起了讲解员,有人卖起了土特产,还有人在景区内当杂工。申遗前,自力村每人月收入仅有100多元,而到了2008年,达到1700元。

  但谭惠环却慨叹,如今生意不如前两年了,因为做农家饭的多了,每个月能有上千元就不错了。留不住人,是景区很多村民的难言之痛。

  “碉楼游只是半日游,看完了就走。吃、喝、玩、娱,后面几项还跟不上。碉楼大同小异,不少人看了这一座就不想去看下一座了。”在开平立园经营纪念品的张金妹诉苦说,因为旅游项目相对单一,多数游客走马观花看看就走了。“现在我们是一周干两天活,全靠周末两天赚点钱,一个月下来也就1000元左右。”

  记者注意到,在开平碉楼周围1小时车程内也无其他知名景点可以“联游”,颇有些“孤军奋战”的味道。

  深重的包袱:资金缺口2.3亿元

  自力村是开平市碉楼最集中的村落,现存300多座碉楼,它也是世遗核心区之一。但不少碉楼却大门紧锁,墙体上还贴着“牛皮癣”。

  据开平市文物局负责人介绍,开平碉楼登记在册的1833座,分五级保护,重点保护的一、二级碉楼目前有500多座。由于财力有限,政府将主要精力放在马降龙、自力村、锦江里、三门里4个世遗申报点上。

  3年前,开平碉楼成为广东首个世界文化遗产,被视为广东的名片,一时风头无二。但谁曾想,如今竟成了包袱。由于资金严重不足,通过政府托管方式保护的只有37座。世遗申报点之外的1700多座碉楼至今仍未列入政府托管。如何避免这部分碉楼被私自开发、造成破坏,仍是难题。

  对于“保碉”,开平市文物局连叹“压力大”。“申遗时省里承诺3年给3730万元资金投入,这些年已经用得差不多了。3年来,开平投入碉楼保护的费用都在300万元以上。按照当年申报时做出的承诺,每年投入2000万元用于维修、保护,仅由开平一个县级城市承担,负担太重。”这位负责人慨叹。

  缺钱,说来说去还是缺钱。早在2007年8月,开平市委书记冯立坚就表示,开平碉楼与村落保护资金缺口3年内达2.8亿元,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成立了开平碉楼与村落专项基金并承担其中的0.5亿元,但仍有2.3亿元缺口。

  五邑大学教授、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首席专家张国雄博士也表示,1833座碉楼中作为重点和亟待保护的一、二级碉楼达到501座,由于资金不足,目前维修整治进展缓慢。

  开平人谭金花现为香港大学建筑文物保护专业的博士,也是碉楼保护的资深研究专家。她表示,碉楼保护如今刚“起步”,目前对碉楼只能提供日常的养护性维修,而像防止酸雨损害、地质沉降等专业性养护目前根本做不到。“门票收入远不能支撑碉楼日常维护、管养。从经济效益上来讲,开平碉楼已经成为当地一个沉重的包袱。”

编辑:anna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