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胜 → 国内名胜 | www.chla.com.cn 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
昌国故城[山东淄博]
昌国故城又名昌城。位于张店区沣水镇刘家村南,西临沣水(又名猪龙河),东依涝淄河。今昌城村座落在遗址中部。 昌国故城是古代齐国的邑地。战国时燕将乐毅伐齐胜后,被封为昌国君,即此。自汉至北魏,皆于此置昌国县,至隋而昌国之名不见于史。 遗址基本呈正方形,只西北角稍缺,四周各近1.5公里。有东、西、南、北4座城门及东北、东南、西北、西南4个角门。城垣已平,其西北角一段已改为路基,高出地表。经钻探,文化层厚1米左右,地表多汉代遗迹。1984年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故城遗址尚存,其范围四面各近三华里,基本呈正方形,西北角稍缺。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还有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四个角门。城垣已平,其西北隅一段已改为路基,高出地表,明显可见。经钻探,故城内文化层厚一米左右,地表多见汉代遗迹和遗物。 昌国故城遗址位于张店区沣水镇昌城村,1984年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昌国城在古时候曾叫做商城,相传是商代诸侯逢伯的封地。元代益都人于钦编纂的《齐乘》,是山东省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其中有“般阳郡东北四十里有逢陵故城,商诸侯逢伯始封于此”的记载。清代翰林、昌城村人邹振岳曾于光绪年间经作过考证,认为于钦说的不无道理,从般阳郡驻地淄川县城到昌城村的距离也与于钦的记载相吻合。邹振岳还把他的观点写进了本村的关帝庙碑文。 然而,昌国城却是因战国时代燕国国君对大将军乐毅的封赏(昌国君)而得名。昌城村东南方向数里之外,是鲁北平原和鲁中丘陵的接壤地带。如今,张店区沣水镇境内的操步沟、操步岭、跑马地、南艺台、北艺台……这些至今已沿用了2000多年的古地名,无一不与乐毅将军的戎马生涯有着直接的关联。而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质标志和早已化作瓦砾的昌国故城遗址,还在向生活在21世纪初叶的人们讲述着一个使乐毅将军名垂青史的故事。 战国中后期,“强者兼人而弱者图存”,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霸称雄,大动干戈,硝烟四起。公元前314年,齐国乘燕国发生内乱,派军队一举攻破了燕都,杀死燕王哙,几乎使燕国遭受灭顶之灾。燕王哙的儿子燕昭王即位后,励精图治,广招人才,等待时机。20多年后燕国羽翼丰满,与齐、楚以外的四国暗中商定了进攻齐国的策略。公元前284年,燕国以上将军乐毅为统帅,与秦将白起、赵将廉颇、韩将暴鸢、魏将晋鄙一道,率领燕、韩、赵、魏、秦五国兵马从齐国北部入境,势如破竹,一举攻下包括齐都临淄在内的70多座城池,只有莒邑和即墨两地还在齐人手中。乐毅立下赫赫战功,燕昭王封他为昌国君。在水光潋滟的德会水(今猪龙河)之滨,乐毅坐上了昌国城里第一把交椅。《史记·乐毅传》记下了这段历史,说乐毅攻下临淄以后,将齐国的财宝和祭器全部收入燕国囊中。燕昭王大喜过望,亲自到齐地的济上慰问三军,犒赏将士,并封乐毅于昌国,号昌国君。 然而,乐毅将军的队伍最终没有攻下莒邑和即墨。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他的儿子惠王即位。燕惠王与乐毅素有积怨,互不信任,让齐国有了可乘之机。在即墨城里,出身于下层官吏的田单被推举为抗燕战争的指挥员。足智多谋的田单派人到燕国施离间计,说乐毅要和南方诸侯国联盟,等待时机在齐国称王,因此迟迟不肯攻下齐国的两座城池。又四处放风说,齐国不怕乐毅,就怕燕国派其他将领来,那时即墨城的老百姓可要遭殃了。 燕惠王信以为真,便派将军骑劫取代了乐毅。骑劫到任后又频频中计,先是割掉齐国战俘的鼻子,又大挖齐人的祖坟,促使齐国军民义愤填膺,秣马厉兵,誓与燕军决一死战。 等到麻痹的燕军完全放松了警惕,田单以满身披挂五颜六色彩饰的“火牛”作先锋,率领5000名勇士杀入敌营。措手不及的燕军顿时乱作一团,纷纷夺路逃命,主将骑劫也死于乱军之中。田单率军乘胜追击,被占领区的齐人也纷纷组织起来拦击燕军,收复了失去的国土。至此,一场延续了35年的齐燕战争终于宣告结束。乐毅的封地昌国城又回到齐国的手中。 昌国君走了,昌国城仍然是齐地的一座重要城市。半个多世纪后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扫灭六国统一华夏,废掉诸侯国,实行郡县制,在昌国城设立了昌国县,隶属齐郡。从西汉到北魏,历代朝廷都设有昌国县。后来由于战乱的原因,昌国城逐渐荒废下来,到了隋朝的时候,昌国之名才不见于史。清代《淄川县志》记载了淄川人高肇翰《昌国城怀古》诗二首: 茅屋萧萧只数楹,村名仍是古城名。 这说明到封建社会后期,昌国城一带已经十分萧条,早已失去了昔日的风光。只是在辛勤的劳作之余,乡民们面对着残破的城垣,还会想起当年叱咤风云的乐毅将军。 至少在金代,昌国城的地位开始被西北方五里之外的张店所取代。《金史·地理志》记载,当时张店与东边的金岭、南边的颜神,并称淄川三大重镇。1976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侯仁之到昌国城遗址作了详细考察,认为“从昌国到张店,不仅在时间上是先后相继的,而且在水道上也是上下相通的。沿流溯源,确有明显的脉络可寻”,因此把淄博这个组群式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张店,称为“现代的昌国”。凝聚着乐毅将军荣辱的昌国城,在历经20多个世纪的风雨后,逐步演化为一个现代城市的中心区;而滋育了昌国一方沃土的猪龙河,却蜕变为一条浊气熏天的污水沟。这一切,当时乐毅将军始料未及的。 从张店城区向东南行走五华里,就到了战国时代的昌国城遗址。古城垣内的一个农村,至今仍保留着“昌城”的名称,呼应着当年燕昭王对乐毅将军的封赏。昌城村南面,矗立着淄博市人民政府在1984年设置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质标记。昌城村的东边还有一个叫做“城东”的农村,恰好就坐落在昌国故城的东墙之外。昌国城遗址总面积43.75万平方米。残存2000多年的古城墙,在20世纪70年代整修土地的时候才被平掉。其中在古城西北隅的一段,被改造成路基。昌国古城的东西南北方向,曾经各有一座城门,城的四隅曾建有四角门。遗址东南约五华里处有东艺台、西艺台,应是当时的练武之地,向南约七华里处有操步岭、操步沟,是当年操练兵卒的场所。1991年版《张店区志》,记下了一个与乐毅将军有直接关联的地名传说: 南定镇岳店村原名乐毅店村,其村名的来历,源远流长,世代相传。 战国时期的燕国名将乐毅乃乐羊之后。他聪颖过人,经名师授业,胸怀经天纬地之才,保国安民之策。欲投贤主请教其师,师曰:“你若投齐,打你四十,你如奔燕,打你一千(签)。”乐毅考虑再三,认为齐国实力雄厚,国富民强,便决定投奔齐国。乐毅来到齐国,正值齐湣王在位,此人独断专横,狂妄自大,对外发兵侵略他国,对内残酷镇压百姓,朝野上下无不怨声载道。 齐湣王一见乐毅,就问他有什么本领。乐毅便把自己平生所学的排兵布阵、治国安民的韬略讲述了一番。齐湣王认为乐毅是在自吹自擂,目空一切,不但不重用,反而把乐毅重打四十大棒,逐出齐都。 乐毅又气又恼,顺着西南大道走了下去。时值盛夏,天气炎热,加上雨浇汗浸,棒伤疼痛难忍,再也挪不动腿,就到路边的一座破窑里躺下歇息,却再也起不来了。附近的乡民见他虽然被打得皮开肉绽,身体极度虚弱,两眼却炯炯有神,不象凡夫俗子,于是便争相为他送来酒食草药。 乐毅在此修养数月,棒疮平复,并且与当地老百姓混熟,便决心在此起兵反齐。这一带百姓倍受齐湣王残酷统治,早已民怨沸腾。乐毅很快在这里组织训练出一支数千人的队伍。他和大家一起挖地道,凿岩洞,把队伍隐蔽起来。乐毅先到魏国借兵,魏王因惧怕齐国,没有答应乐毅的请求。乐毅知道燕王与齐王有仇,必欲伐齐,便星夜赶往燕国。燕昭王以上宾之礼接见了乐毅,对乐毅治军治国、联合伐齐的宏图大略,极为赞赏,随即将竹签一支,掷于乐毅身上,任乐毅为亚卿,统帅三军,准备伐齐——正好应验了乐毅老师“奔燕打一千(签)”之说。乐毅把他在齐国境内训练义兵的事告诉了燕昭王,燕昭王立即派人为义兵送去大宗金银,并在乐毅养伤的破窑附近建造了房屋,作为屯兵作战的大本营。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命令乐毅总领五国兵马讨伐齐国,屯聚在乐毅养伤处的几千义兵也奋起参战。乐毅率领大军势如破竹,节节胜利,克城70余座,一举攻占了齐国都城临淄。 乐毅伐齐有功,被燕昭王封为昌国君,驻守在他旧日养伤处以北10华里的昌国城,并巡视齐地。乐毅在昌国城驻守期间,轻徭役薄赋税,法度严明,人民安居乐业。为表达对乐毅的崇敬和怀念,人们把他屯兵的房屋改建成昌国公祠(又叫乐毅庙,在今岳店村北,后庙废,仅存基石),内塑乐毅坐像,当地老百姓四季朝拜,香火不断,还把乐毅在这里养伤的日子确定为庙会期。 乐毅屯兵的地方发展成一个村庄,取名乐毅店,简称乐店,后来又演变为岳店。昌国故城方圆数十里内,许多老人至今还记得故老相传的一句话:“临淄为国,昌国为城”,意思是说当初临淄是齐国的国都,昌国则是齐国的一座城池。 从北中国的燕山脚下杀入齐境,把燕国的威风发挥到极致的乐毅将军,当年是带着满腹遗憾告别昌国城的。今人告慰一代名将的,应当是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己任,用诚实的劳动建设好自己的家园。
编辑:理想 |
阅读: 次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