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学术会议动态|园林新闻-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生态城市: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日期:2010-08-03]  来源:金黔在线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7月31日上午,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的各专题论坛在风景秀丽的花溪举行,记者分别对“生态城市论坛”、“科学与技术论坛”、“教育论坛”、“企业家绿色行动论坛”、“国际传播论坛”、“生态文明与传媒行动论坛”进行了采访。现将论坛的成果与读者分享。

  生态城市是一种对大自然干扰最小的城市模式

  生态城市论坛以“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和产业发展”为主题。论坛邀请了国家有关部委领导、联合国有关机构官员、国际组织代表、部分城市市长。嘉宾们以各地对生态文明发展的理念、规划和实践,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成果和先进技术,并就贵阳的生态文明发展提出宝贵建议。

  生态城市——

  自然中长出的建筑

  “生态城市是一种对大自然干扰最小的城市模式,好像自然中生长出来的建筑,绿色的建筑。”率先发言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这样定义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很多方面,建筑要生态、交通要生态,产业要生态。我们正处于城市高速发展阶段,所以要赶快行动起来,需要更多政策、更多的全民自觉性。”

  生态城市建设的三大误区

  “我们现在建设生态城市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老城改造,如贵阳等;一种新建的,如滨海。有三个认识误区要解除。”仇保兴在论坛中特别强调。

  第一误区:先发展再搞生态建设。不少城市认为只有经济搞上去了才能谈生态。但其实,产业转型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第二误区:绿色建筑就是时尚的、现代的、外观漂亮的。仇保兴认为,“歪脖子、空身子、套罩子”的时尚建筑不是绿色的。真正的绿色建筑,是对自然干扰最少的,自然中长出来的,与自然很好的融合。最好能符合本地风格,用本地材料,体现本地特色。“比如贵阳的建筑,最核心的问题就是通风。做好通风,就避免空调的使用了。”

  第三误区——城市交通专为小汽车通畅而设置。“现在汽车通行的道路越来越宽,人行道、自行车道越来越窄。”仇保兴认为,这也是现在大多都市马路越修越宽,行人出行却远远没有以前方便的原因。“所以要减轻对大自然的干扰,真正为低碳的公交优先、步行优先创造条件!”

  产业管理

  是城市管理的最大挑战

  “国外的城市管理指标体系越来越明确,可我们中国的城市,目前大都面临产业管理的问题。”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谈及规划,道出一个她较为担心的话题:建筑、交通等,是可以通过制定细化的目标去约束的。但产业的生态化,因为地方不同,地区间有差异,各自发展水平也不同。“因此,产业的管理是当前中国城市管理面临的最大挑战。”

  发展生态城市的坚强后盾

  ——国家

  “国家要成为城市政府的坚强后盾,在生态城市建设上,地方政府是有经济牺牲的,因此,希望国家的补偿机制尽早出台,促进全国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国市长协会专职副会长陶斯亮认为,目前中国民众蕴藏的环保意识逐日增强,但还处于利己意识阶段,需要强有力的政治决心来助推生态城市方兴未艾的发展。

  “生态城市要树立两个理念,一个是经济理念,它包括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环境两个方面;一个是人文理念,那就是人和自然和谐的关系。生态城市的建设就是要将这两个理念融入到城市的规划、建筑、交通、产业等各个方面。”论坛主席,20国集团研究中心秘书长、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外经贸部原副部长龙永图精炼概括论坛小结。

  海内外知名学者献计贵州对外传播

  贵州应该如何提高对外传播能力,改善国际形象,增强国际影响力?在“生态文明转型背景下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论坛上,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主任李金铨教授和众多海内外传播界“大腕”纷纷给贵州对外传播献计献策。

  香港城市大学传播系主任李金铨教授——发掘贵州特色,增加有效传播

  李金铨第一次到贵州,他感觉比想象中好得太多:“城市很干净,气候很舒适。青岩古镇也很好,文化底蕴厚,而且当地人还在里面居住生活,说明这个古镇在新的时代仍然是‘活’的。”李金铨在“惊艳”之余,也深感贵州在自身形象提炼和生态文化内涵挖掘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虽然只呆了短短几天,但已感觉贵州是我来过第一次,还想来第二次的地方。”李金铨说,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对贵州的观感,那就是“一个尚待发掘的秘密。”他甚至热心地向记者支招:趁论坛聚集了如此众多的国内外知名媒体和学者,邀请每位嘉宾用一句话概括贵州,也许就能产出最能体现贵州神韵和最能打动人心的“形象广告词”。

  李金铨认为,贵州媒体应该从受众的立场出发,倒推回来思考自己的传播策略:贵州有什么信息给受众?为什么要喜欢这里?有什么故事?去贵州干嘛?他说:“贵州有很多独特的地方,但是目前来看,外宣强度还不够。软性的传播也不够,有效的传播应该多一些。”

  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部主任柯林·斯帕克斯(ColinSparks)教授——邀请外媒“体验”提高国际知名度

  贵州可以邀请更多的外国媒体人士来做访问报道,以增加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印度增强国际影响力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邀请大量的西方记者去体验它多元的文化、优美的风光、独特的宗教。正是这些西方记者制作的大量的印度题材纪录片,让国际社会看到了一个奇特的印度,推动了印度经济的发展。

  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国际传播系主任郭琴教授——珍惜优势,打造特色

  “文化是软实力的构成部分,像贵州的茅台、建筑和民族风情,对外都有很强的文化吸引力,要珍惜自身的特色与优势。”郭琴教授认为,贵州以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发展文化旅游,既拥有优势,也面临挑战。

  她说,世界各地都有文化旅游项目,有的最后就不是体现自身的文化和区域特色,不是真正建立在自身特色基础上,而是演变为迎合游客娱乐需求的一种刻意表演,以满足经济效益。因此贵州要珍惜优势,打造特色。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国际传播,地方政府和媒体大有可为

  在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中设置关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议题,必然为贵阳会议的机制注入新的活力。地方政府部门和地方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应当有所作为,也可以有所作为。

  贵阳的经验需要在国际上推广,贵阳会议需要让世界知道,国际传播很重要。今年的国际传播论坛运作应该形成机制,每年选择一个传媒领域的议题,紧扣这个议题进行讨论。

  中国的国际传播不仅是中央政府的事情,各级地方政府也要更新观念,在新闻报道中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方面,不仅要重视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还要重视其他类型媒体,如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在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中的重要作用。

  生态城市论坛现场生态文明与教育引领——教育论坛侧记

  美国耶鲁大学、英国东安吉利亚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贵州大学等国内外20多所大学的专家学者齐聚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教育论坛,以“教育引领绿色发展”为主题,从生态文明的理念、大学承担的绿色责任、绿色校园的建设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此次教育论坛的发起,主办方希望通过探讨全球环境变化下和国际化背景下,用教育的绿色发展理念和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在自身的绿色校园建设以及在促进整个社会绿色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与行为方式的改变,解决环境、经济、文化和社会挑战中所发挥的引领作用和示范作用,进一步明确教育如何驱动绿色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如何充当促进生态文明软实力发展的核心成份?教育论坛的积极探索和成功实践将为教育的绿色发展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和建设性意见。

  作为教育论坛的主持人,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章新胜以“如何重在绿色行动,建设绿色校园?”作开场白,各高校专家学者通过本校实际的案例,介绍了各自学校建设绿色校园的做法。

  学生、教师、学校是建设绿色校园必不可少的因素,而让环保成为自觉的行为则是专家们关注的焦点,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不铺张浪费,校长的办公室不一定非得很大,够用就行;学生宿舍的水、电使用以计量的经济方式能否体现降低消耗的目标?环境保护的意识是否从幼儿园的娃娃就该抓起,等等。

  诚然,“绿色校园”不仅是一个口号、一个目标,专家们更多认为是理念的建立、行动的自觉、社会责任的承担。主动参与被动接受,前者的力量显然要强大得多。“绿色精神的培养”、“绿色知识体系的建设”、“绿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等词句频频出现在专家学者的发言中。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近年来我国涌现出的大学新校区建设热,专家们也发表了一些看法,“是否需要建设新校区?能否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办学?”,“新校区的启用将带来交通、管理、水、电等新一轮的消耗。”

  “教育引领绿色发展”,大学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该怎么做?

  学者的建议如何政府的影响政府的决策并参与规划,走在科技前沿的大学该如何建立绿色校园的核心价值体系,在承担本校环境保护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用科技服务社会,真正成为教育引领绿色发展的领军者。

  两天会期,时间不长,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不仅是给与会者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让更多人听到别人的声音、看到别人的做法、对待生态文明的态度以及绿色发展所带来的实惠,而更多的是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建立绿色校园标准体系、分享绿色经验、科技创新服务社会……

  主动承担媒体责任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与传播行动论坛观点集萃

  生态文明与传媒行动论坛一致对当今世界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和人类生活环境的安全风险表达了共同的担忧,并就如何搞好生态文明的有关报道达成了共识。

  新闻集团全球副总裁高群耀围绕新闻集团的“碳中和”和全球媒体责任展开演讲。他认为,在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日趋恶化的当今,全球媒体应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委、“中国之声”总监史敏对近期发生的紫金矿业环境污染事件、花江水污染事件表示担忧。他认为,民众、传媒、政府都应主动承担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责任,并协同作战。

  中国环境报社社长、总编辑杨明森围绕“什么样的城市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最美好?怎么样才能使我们的城市更美好?我们的城市怎么样才能让祖国家园更美好?”三个问题演讲。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节目中心副主任、环球资讯广播常务副总监江爱民认为,媒体和媒体人是环境的守望者,应当具有先知先觉的能力,对可能引发重大生态问题的因素具有极强的敏感性;注重实际,注重调研。科学分析,理性对待,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

  贵州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晏世忠说,在低碳时代,媒体必须转变报道思路,用我们的声音和行动,避免人类足迹所到之处留下荒漠,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文明的福祉。

  贵州电视台台长白芳芹认为,大众媒体已经和学校一起成为传播生态文明观念、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媒体应该主动承担“生态传播”的责任。生态传播不仅是一个教育公众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科学与技术论坛手机远程提问,科学家严谨回应——“高深”的生态科学走进大众视野

  “西部生态持续恶化,是自然变化的规律,还是人类活动的恶果。如果是前者,人类能与自然抗争吗?”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博导丁永建作了题为《中国西部生态环境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的报告。因此,他被“手机短信”点名回答此问题。“外界的干扰对气候影响非常大,但是技术进步可以帮助人类面对不同的环境,制定不同的对策。对于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来说,科学技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本次科学与技术论坛通过人民网与网民互动,并推出了手机短信向演讲嘉宾提问的环节。移动用户只要将问题发送到指定的号码,就有机会得到高端科学家的回应,也就是说本次论坛的会场并不只在贵阳的花溪,而是通过技术手段极大地扩展了参与和影响范围。

  以“强化科技支撑,应对环境挑战”为主题,与会者就清洁生产、新材料开发、环境污染治理等议题各抒己见,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深入的探讨。其中,技术论坛的主席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科学论坛的主席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演讲的嘉宾不是博导,就是院士,学术级别之高可见一斑。不过,嘉宾们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手机和网络的创新性参与,从内容和形式都让以往“高深”的生态科学走进了大众视野。

  大屏幕上滚动更新的提问大多不太“专业”,但极具个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老百姓对生态文明的理解。

  “中国彻底解决污染大致需要多少年?”这个问题恐怕再顶尖的科学家也不敢轻易下结论,但也体现了老百姓对环境保护的关注程度。

  “请魏院士为贵阳制定一个环保路线图。”这明显是“私心作祟”的“借脑”行为,其源头来自于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复盛的报告《面临巨大环境压力,建议制定环保路线图》,坦诚的回答体现出严谨的科学态度:“环保路线图应该根据贵阳的市情来确定,对此我并不了解,所以无法制定。但在制定路线图中有一项不能忽略,不能让城里的环境质量好了,城外的质量却差了,不能只做表面功夫,把污染分散到周边。”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解释:“工业革命以来对科学技术只有两个要求:新功能和新利润,所以它是双刃剑。但现在各国都提出要有一场新的工业革命,除了新功能和新利润以外,还必须节约资源,与环境友好,这样的科技就不再是双刃剑。

  这个问题也类似时下较为流行的一种观点:要发展就一定会有污染。科学家们对此的回应纵贯整个论坛,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切实转变生产发展方式,污染可以用技术治理,生态可以用技术修复。在此后出炉的“技术论坛成果”中提出:“节能减排是减轻环境污染的治本之策,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针对当前在生产和技术上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障碍,应加快技术创新,真正实现对循环经济技术瓶颈的突破。”而“科学论坛成果”也提出:“通过各种技术的综合集成,建设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生态建设示范区,促进和带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大屏幕上的问题不可能都得到专门的答复,但可以从科学家的演讲,以及对其他问题的回答中找到部分答案。“我热爱这片土地,个人能做什么?”此类短信很多,反映出公众日益增长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要求。钱易院士表示,空调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宴席也可能浪费大量的菜肴,所以国人在生态消费上还大有所为。对此话题,徐匡迪院士也有精辟的总结:“有钱有权利消费,但有钱没有权利浪费。”

  或者,还可以像本次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学习,进行“碳中和”(即碳补偿)。会议主办方购买了1333户息烽农民2008年使用沼气替代燃煤得到的二氧化碳减排量,以“抵消”会议筹办和进行期间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对于个人而言,植树是非常简单有效的“碳中和”行为,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赴筑之前就特意种树,以“抵消”他飞机出行的碳排放量。

  高端学术论坛已“飞入寻常百姓家”,生态文明也不应只是政府的号召、媒体的宣传、学术界的研究和企业节能减排的责任,它需要融合在公众的生活方式中,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开启新一轮绿色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序幕——企业家绿色行动论坛侧记

  企业家绿色行动论坛以“发展绿色经济,企业家在行动”为主题。

  与会嘉宾齐聚一堂,共同讨论绿色经济给企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共同探索在绿色经济时代企业家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同时号召企业家行动起来,率先践行绿色发展。

  招商银行行长兼首席执行官马蔚华说:“长期以来,中国企业走的是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方式,我们在为30年中国经济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欢欣鼓舞的时候,决不能忘记面临的危机。绿色经济开启了新一轮的绿色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序幕,我们必须认识到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是这个时代对于我们企业的重大责任,也是企业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我们倡导企业与促进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为己任,以绿色低碳的理念引领企业的转型。”

  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钱大群从绿色交通到水资源治理,从互联网到绿色物流,从美洲谈到欧洲,从亚洲谈到到贵州,话题都离不开绿色。他说,在大力倡导绿色经济的今天,企业的社会责任很重要,这个社会责任不光是做做样子,而是要真诚地解决现在社会面对的大问题

  作为央企最大的节能环保企业,中国节能环保集团董事长王小康的发言给人的感觉是底气十足:“我们是中国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商,是最大的风力发电商,最大的沼气发电商,同时我们也是中国最大的污水处理中心,每天的处理量接近700万吨。”

  除了给自己的企业做广告,王小康的发言中更多的是关注在这轮绿色经济发展浪潮里企业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他说,中国所有的企业需要行动起来,起到表率的作用。企业发出声音十分必要,我们发出声音推动政府,制定强有力的政策。我们发出更多的声音,也要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在行动,中国在做什么,我们发出更多的声音,让群众看到中国的希望。我们已经向国际社会承诺了中国的节能减排,这是中国的战略政策,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办企业都应该扮演着责任人的作用。

  大自然保护协会北亚区总干事长张醒生的观点颇具前瞻性。他说,未来的消费发展模式将会非常的严格,今天我们买东西都会看商标,未来很可能每一个商品都得贴上一个碳排放的标签。如果你的碳排放不能达标的话,消费者不会选择,就像今天没有QS标签一样,所以从现在起我们得考虑能不能产出碳排放达标的产品,否则没有你的市场。

  在论坛上,陈东升、陈佐夫、王均豪、彭小峰等,围绕主题,分别作了简要发言。

编辑:sany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