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建筑大师邬达克:设计30年代上海轮廓-人物访谈|园林新闻-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匈建筑大师邬达克:设计30年代上海轮廓
[日期:2008-08-25]  来源:外滩画报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H:不算吧。其实他的建筑风格还是带有很强的折衷主义的。早期表现出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之后的带有现代主义特征的建筑也不是特别先锋,也都有一些古典主义的或装饰性的细节表现。邬达克在当时是比较有名,他很注重把自己的作品拿去发表,国外的一些建筑杂志刊登过他的图纸,其中的一些图纸还被博物馆收藏了,包括很多建筑杂志,中国的、外国的都在介绍他。比如像国际饭店这样的建筑,在当时是上海的第一高楼,在国际上也比较有名。

  而且,邬达克的声名和当时上海的地位也有关系。那时的上海刚好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有很多著名的建筑师都来到上海,或者往来于上海和欧洲之间,邬达克的建筑作品也通过他们传播到全世界。但是说邬达克是一个世界级的建筑大师,那就算不上了。

  B:也就是说,他不是那种个人风格特别突出的建筑师?

  H:对,但是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非常出色的职业建筑师。

  B:那么这和他从事建筑的目的有关吗?为了生存而从事建筑,只是把建筑当作职业?H:怎么说呢,刚开始时可以说是为了生存。他其实本身的兴趣不在建筑,而在考古和宗教方面,但他是家中的长子,所以还是承袭了家里的建筑传统;逃亡到上海之后,又要承担对妻子儿女的责任,他成了家里的经济支柱,所以职业方面的责任感很强。但是说只是为了生存,也不尽然,因为到最后他已经很有名了,也很富有,和很多上海的官商要人也都很熟悉,过着上等阶层的生活。

  他是一个很聪明的人,语言能力很强,会英语、法语、德语等很多语种,交际方面也很行,所以在建筑这一行业里做得很好。他对建筑的设计方面很用心,也很会和他的主顾建立良好的关系,比如像孙科住宅,他帮孙科(孙中山之子)设计住宅,然后赠送了花园里的雕像。

  B:在当时的上海,他过着一种怎么样的生活呢?

  H:他是一个非常敬业的人,有一点工作狂。据他的子女回忆,他们住在上海时,很少有跟父亲呆在一起的时候。邬达克总是在自己的书房里查阅资料,画图纸,或者是出去跟客户见面,去工地勘察工程,非常努力。

  B:他在上流社会也很有名?我看到一个说法,说在当时的一些聚会上,不聊邬达克是很落伍的事情。

  H:有可能。他当时有很多中国的客户,因为他是流亡到上海的,所以他的身份一直没被认同,也没匈牙利国籍—他一生都在为争取国籍努力着,但到很晚的时候才拿到,将近1940年的时候。但是这也导致了他的事务所不属于任何国家,如果在建筑上出现纠纷,不用通过公共租界解决,在中国的地方解决就可以了,这是一开始中国客户愿意找他的原因。后来则是因为他敬业,并且渐渐有了名气,大家族需要建造宅子的时候,都以能得到邬达克的设计为荣。

  每一座建筑都为地基而生

  B:在上海的30年间,邬达克的建筑风格有着明显的变化,一些评论说邬达克的建筑经历过3个阶段的变化,古典主义、新装饰主义和现代主义。你怎么看?

  H:邬达克的建筑不能够这样截然地分开,他在克利洋行的时候,作品的确大多数是古典主义的,比如像美国总会,但后来,新装饰和现代主义往往都是一起使用的,而且都带有很强的折衷。邬达克没有固定的风格,英式的、法式的、西班牙式的风格在他的建筑中都有体现。有的时候,他的现代主义建筑中也还是有某些古典主义的特征。各种风格在他的建筑中都不强烈。

  B:在当时,邬达克是怎样和国外的建筑师交流的呢?他如何吸收国外的建筑经验?

  H:他很关注建筑发展动态的。他一直和他的母校—布达佩斯皇家学院的建筑系保持联系,还会经常出国去看建筑发展的情况。因为在西伯利亚战俘营呆过的关系,他的脚有些问题,所以每年夏天他都会带着妻子儿女去欧洲避暑,或是在日本住上一阵子,在这个期间,他和西方的建筑业保持联系。

  B:现在的上海,虽然很多邬达克设计的建筑都已经废弃了,有的还很破败,但是远远地看着还是会觉得很有感觉,比如苏州河一带的老建筑,会让人觉得那就是老上海的建筑,或者那就是老上海本身。邬达克建筑这种跟上海融为一体的感觉,是怎么达到的呢?

  H:这也是我觉得邬达克建筑最值得一提的地方。邬达克设计的每一座建筑都是为地基而生的,他很看重建筑所在地的“文脉”,很注意保护这种文脉,无论是古典主义、新装饰主义还是现代主义,在邬达克那里都不是绝对的,他的目的在于让一座建筑优美、实用,与外在环境融为一体。

  比如大光明电影院,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座建筑,其实地势是很复杂的,也不规则,很多地方夹在街角,很狭窄,但是邬达克把这座剧院设计得很气派,里面的房间既休闲也不显得局促。还有吴同文住宅,建筑主体紧贴北京西路置于宅基北面,与契合道路转角而建的弧形围墙构成整体,从而在南边留出大片花园。这些都是建筑和地基契合的典范。这是我们应该向邬达克学习的地方,顺应地势设计出适合城市的建筑。

编辑:royal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