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图)-人物访谈|园林新闻-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访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图)
[日期:2008-12-15]  来源:世博网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2002年上海申博成功后,上海世博会规划方案的编制经历了调研论证和园区规划范围调整、专题研究和国际研讨、方案征集评审和综合优化等阶段,规划方案逐步成型

  2004年11月,上海世博会组委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方案》; 2005年8月,《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总体规划》和《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

  2006年7月,上承规划、下启建设和招展招商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城市设计》顺利编制完成。

  上世纪60年代初,城市设计作为一门区别于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的独立学科而诞生。它那种不同于区域规划、建筑设计而富有特定内涵的创造性工作理念,始终贯穿于规划与建设的各个阶段、各个层次之中,其对象不仅包括项目的立项与选址、交通组织与停车布置等各种专业系统,同时还包括开敞空间场所设计、人行步道设计、绿化植被配置、城市标志设计、古建筑文脉保护等其他软环境系统。一项好的城市设计之菁华在于对人的关心,注重人的行为分析与心理感受,以人为本,创造出一个充满情趣而又不乏理性的城市空间环境。

  本期焦点栏目,将为您呈上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教授的独家专访,并向您展示世博会园区城市设计的菁华。

  呈现世博会的精彩

  ——访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教授

  2010年,在上海浦江两岸、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5.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场历时184天的全球辉煌盛会——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在此举行,中国将为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奉上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盛会。

  为确保这5.28平方公里建设的精彩、成功,经过多方努力,《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城市设计》终于在近日精彩问世,从此,上海世博会园区的建设总体规划,将由概念化、抽象化进入实质化、具体化阶段。日前,本刊记者特别采访了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教授。

  从总体规划到城市设计

  我们注意到,这次出台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城市设计》,在提法上不同于之前的园区总体规划。两者有何区别?吴志强教授用“承上启下”一词,为我们解释了两者的区别与关联:“世博会城市设计承接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通过规划调整、方案深化、细部设计优化与亮点设计,实现园区规划与园区建设、招展、招商工作相衔接,同时为即将开展的重点建筑与景观设计招标工作、各场馆参展指南的编制工作提供专业性的技术支撑,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原来总体规划中有关整体空间中、在具体个性空间和某些局部空间没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必须提出解决方案;二是世博总体规划期间极其理性地考虑了园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各大功能区的划分及关系,到了城市设计阶段,就特别强调回归到人,也就是说如何展示给观众。

  启下,也分为两个方面:规划接下去要做的是启动建设,首先启动的就是建筑设计,接着是场地设计、基础设施(诸如管道、管线)的设计,这些工作启动之前必须有个总体的、形象的安排;同时,城市设计也直接为招展招商、各国自建馆形象的统一控制作出指引。”

  世博会园区的城市设计不仅包括项目的立项与选址、交通组织与停车布置等专业系统,还包括开敞空间场所设计、人行步道设计、绿化植被配置、城市标志设计、古建筑文脉保护等软环境。而上海世博会园区城市设计正是本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来完美体现以上各种元素的。

  围栏区和城市实验区最后确定

  吴志强教授告诉我们,上海世博会场地包括围栏区和非围栏区,围栏区收取门票,是世博会场馆集中区域,包括各类展馆和文化娱乐设施。非围栏区内则建设配套设施,包括换乘中心、停车场、广场、世博村等。这次设计中,围栏区的范围基本没动,只是深化落实了原来的建造城市实验区的想法。最后确定的围栏区面积定为3.28平方公里,围栏外的配套区为2平方公里。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世博会特别设置了城市实验区,这在世博会历史上是第一次。在做总体规划时,城市实验区只是一个抽象概念,具体落在哪里,浦东?还是浦西?都没有定论,这次设计将城市实验区划入浦西围栏区内。届时,城市实验区将带领人们共同探讨未来城市生活的模式,而且是通过具体的实物展示,而非理念的宣传。它将成为一个非常与众不同的展馆,吸引众多的参观者。

  日均40万人次形成一个“圈”

  吴志强教授告诉我们,这次城市设计时,设计团队充分考虑了两个方面的因素——也可以说是两道难题,并且反反复复做了具体的论证。

  一个挑战是参观者的人均用地分配,这项工作做得非常严密。上海世博会将迎接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这对办展、筹备、运行工作,都是巨大的挑战。7000万人次、184天,这样的有组织的博览会,堪称史无前例。要完成这项任务,本身就是在创造人类的奇迹。7000万人次,日均40万人次,要容下这么多的人,就要求每个场馆都要够大;场馆如果够大,这就使馆与馆之间的距离变远;距离远了,这意味着观众一天走下来看不完所有的展馆;看不完,就会再来,再来一次还是看不完,就会来几次,这样,游客人次就会翻倍;人多了,就要有更大的场馆容纳他们;更大的馆就需要更大的地方;更大的地方就要用更多的时间参观......听起来,这就像个走不出的圈。怎么能破这个“圈”,这对上海世博会是个挑战。这不是简单做个加法增加点面积就行的。

  另一个挑战是,与往届世博会相比,参观人数增加了几倍,园区面积扩大了几倍,但各参展国和组织却不可能因此就把自己的展馆也相应扩大几倍。所以必须在整体上有相当大的容量,在室外和其他设施里将他们容纳进去。工作要做在前面,不能等参观者来了之后再说。

  必须跨越的3个阈值

  走出这个“圈”、放大容量,有3个运行关键点。用吴志强教授的话讲,就是要落实好3个重要的阈值;能够跨越这3个阈值,就能承担7000万的参观人次。

  第一个阈值是将游客从上海与其他城市的机场、火车站、码头,运送到入园口,并让他们安全有序地进场。

  第二个阈值是进场后能尽快进馆,尽量减少在展馆门口的等待时间。日本爱知世博会按照预计的1500万人次来设计,实际达到了2200万人次,很多展馆门口,游客要排队等候,等候最长的需要350分钟才能进入。园区内有200个馆,一个馆等5个多小时,一天能够看几个馆?我们要尽量减少游客在门口的等待时间,尽快进馆又是一个阈值。

  第三个阈值是园区内服务设施的配备。就拿就餐来讲,还是与爱知世博会相比较,超出预算人次的爱知世博会,就餐成了让人头痛的问题。上海世博会7000万的参观人次里面,应该有五六千万是中国人,由于不同的生活习惯,我们用于就餐的时间要长于日本人,每个人用餐的时间长一倍,参观人次翻4倍,这样用餐的时间就是他们的8倍;日本人都喜欢吃家里带来的饭团,我们不习惯这样,这就又翻了3倍。因此,相应的设施如何匹配要预先设计好。同样,厕所、医疗、应急措施等方面的详尽安排,都是重要的问题。

  吴志强教授介绍,他们为此做了十大系统设计,它们涵盖了园区的方方面面,务求详尽、细致。它们分别是:入园交通组织、园区人流分布、园区交通组织、高架平台体系、广场系统布局、配套服务设施、市政设施、地下空间分布、竖向系统设计和五大场馆定位。

编辑:royal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