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园总规划师:世博会不是没有遗憾-人物访谈|园林新闻-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上海世博园总规划师:世博会不是没有遗憾
[日期:2010-05-31]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作者:刘巍 刘天骄   发表评论(0)打印



    吴志强:“世博会不是没有遗憾”

  159年来的世博梦如何实现?世博园总规划师26年的人生答卷

  上海世博会开幕后,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不止一次地利用他的“特权”,登上红色中国馆69米高的屋顶,俯瞰他人生的大作品。

  中国馆屋顶是5.28平方公里世博园区的最高视点,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世界博览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位于黄浦江两岸的园区面积相当于摩纳哥公国面积(1.95平方公里)的2.7倍。

  2004年10月,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吴志强被任命为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一上任他就面临这样的诘问:“英国有水晶宫的当时最新建造技术,法国有埃菲尔铁塔的当时最新钢结构,美国以月亮上的岩石来举办世博会,中国又以什么来举办世博会?”

  “作为一个中国的规划师,我觉得上海世博会会回到人间,回到地球上50%以上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城市,”吴志强5月19日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我们要以最大的努力,汇集全人类的智慧,为人类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实验示范和探索。”

  上海世博会是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综合性世博会,面对这样一个大事件与复杂巨系统,没有相关经验可以参照。“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本届世博会的主题,这一宏大的概念如何具体演绎,是吴志强面临的首要挑战。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要从城市可持续规划设计做起。”他说,世博园区不仅为世博会的短期效应服务,也注重为上海这座城市的长远发展提供助力。这是世博园区事前规划设计的重要思想方法,也是中国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向世界交出的一份最终答卷。

  东西方智慧的碰撞

  5月1日,世博会开幕当天,吴志强一早进入世博园,他怀揣一架相机,一路拍照。作为世博园总规划师,他“心情很不一样”。“正像自己的孩子刚出生,还很担心。但这种担心掺杂着紧张与喜悦。”

  世博会是一个漫长历程,吴志强计划在世博会举办的184天里的每一天,拍一张最美的照片留给大家,拍一张最有问题的照片留给自己。

  “这些资料可以为中国举办下一届世博会留下参考。”吴志强的目光已投向了未来,“中国99%的人没有看过世博会,现在中国也才办了第一次。”

  世博园建设,历来是一个国家城市规划能力的体现。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招标时,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等的10家著名院校派出了竞争团队,吴志强领衔的同济大学规划团队汇集了土、交通、环境等方面的专家队伍。经过角逐,同济大学规划团队进入最后三甲并获得优胜,吴志强最终成为世博园区的总规划师。

  温文儒雅的吴志强,曾为在世博园内保留上海的老建筑而“拍过桌子”?

  吴志强没有否认这一事实,但不愿回述更多的细节。他说,上海世博会“破天荒”地保留30万平方米旧厂房并改建为世博展馆,这在一开始受到了国际展览局一位专家的执意反对。这位专家的理由是:在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上,曾在展馆中间保留一幢旧式建筑,但效果远远低于预期。

  “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他是不了解的。”吴志强说,以江南造船厂为例,它是中国追求国富民强的现代化征程的开始。对江南造船厂厂房的改造,不仅延续民族的历史记忆,同时也是本届世博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吴志强从未将世博园区规划看成一次性项目,而是当作中国城市可持续建设实验与示范的载体,是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国模式的重要机遇。

  他统筹考虑,尽力减少大拆大建,降低建设成本、延续城市历史脉络。将中国馆、主题馆等世博项目与上海长远发展功能需求相结合,实现世博会后的持续利用。

  2007年春天,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在上海看到了最终的老厂房改建成不同的世博功能建筑的规划方案后,他站起来拥抱了吴志强,连连称赞。这一世博会历史上的规划创新,促使洛塞泰斯推荐吴志强担任了2012年韩国丽水世博会的规划顾问。

  大事件与中国智慧

  2004年夏,在瑞士苏黎世高工(ETH)建筑学院,来自世界各地的规划师参加全球可持续设计论坛,其中在名为“Short-termEventandLong-termEffects”(短期事件与长期效益)的专题讨论中,针对1970年大阪世博会遗留建筑后续30年的利用,一位学者专门作了研究报告。

  这份报告给当时还未担任上海世博园区总规划师的吴志强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引发了他的持续思考。

  4年后,他在论文《世博会:城市走向永续的催化剂》开篇中写道:“世博会作为超巨型的城市事件,也只是主办地城市发展长河中的一个短暂片段,况且更不能在一个城市中周期性地举办。如何将这种一次性的短期事件转化成为城市发展的长期效用,这是国际建筑和城市学界最近20年反复持续的话题。”

  19世纪与20世纪初的世博会园区建设并没有考虑太多后续利用的可能性,大部分场馆按照临时建筑的设计理念来建造,这些建筑随着世博会的结束而拆除,并没有充分转化为城市发展的要素。

  1889年的巴黎世博会留下两个钢铁铸建的杰作:有“建造艺术巅峰”之誉的机械馆和后来成为巴黎市象征的埃菲尔铁塔。由于是按照临时建筑的概念设计,机械馆于1910年被拆除。埃菲尔铁塔也几乎难逃厄运(原计划结束后拆除的埃菲尔铁塔,20世纪初开始承担起无线电通信天线职能,最终躲过被拆除的厄运)。

  世博会历史上,也有部分建筑或场地在会后得以保留,客观上为城市提供了标志性景点,奠定了城市未来发展的结构,有的场馆还为城市其他重大事件提供服务,例如1929年巴塞罗那世博会的体育场成为1992年同城举办的奥运会的赛场。

  20世纪中期后,世博会主办城市开始逐渐意识到世博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因此大部分园区在会后得以整体利用,世博园成为新的综合性城区,为世博会而建的基础设施也在会后继续发挥效能。

  吴志强说,“城市超巨型事件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但其短期高峰效应不是最高目的,将其影响转化为城市发展长期的动力,成为推动城市永续发展的有益催化剂,才是城市重大事件成功的标志。”

  同济大学在2004年参与2010年世博会规划方案中特别提出“世博为城市”的基本思路,从城市发展的需求出发思考世博规划设计,在当时多家规划方案中,直接回应了世博会主题“BetterCity,BetterLife”潜在的待回答的问题:什么是“更完善更美好的城市”?

  这一方案在明确回答“和谐城市”是“更完善更美好的城市”之后,找出4条具体走向城市更美好未来的途径:实验生态城区;示范城市更新;提升都市业态;营造和谐文化。

  以“示范城市更新”为例,上海世博会园区位于城市中心区的边缘地带,规划控制范围内有大量20世纪80年代建造的多层住宅。以往的大型城市开发,通常把大部分旧建筑拆除,将居民外迁,这样的做法易于衍生社会矛盾。

  吴志强主持的世博会规划通过深入调研,在6.68平方公里的规划控制范围内划出了1.4平方公里的协调区。这一协调区内的住宅最终得以保留,通过环境整治和街道改造,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这一‘规划前举措’,最终使近1万户人家从原来的搬迁户成为世博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为上海新一轮的旧区改造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现实范式。

  “我的本职是教师”

  2004年以来,吴志强有一个愿望,就是在世博会正式开幕后,睡一个好觉。

  作为管理者要早起,作为艺术家要晚睡。六年来,吴志强身兼管理者与艺术家双重身份,他因而常常凌晨入睡,清晨早起。

  同济大学的许多师生还记得,2004年为了参与竞标世博会总体规划方案而努力的那些日夜。凌晨2时来到同济大学城规学院新楼,7楼总是灯火通明……担当领军人物的吴志强,不到凌晨3点从不休息。为此,吴志强被同学们称为:“吴三点”。

  吴志强承认这六年来几乎天天凌晨才能入睡。他深感责任重大,不敢懈怠,虽然身累但心情畅快。他说,“在这座城市里,终究会有一些人在凌晨3时入睡。”

  2009年,吴志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0年他再次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吴志强告诉本刊记者,“现在好了许多,世博园正式开园后,可以在午夜之前入睡。”

  有人问吴志强,“2010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等一系列头衔,哪个他最看重时,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的本职是教师”。

  1978年7月,在上海七一中学高考考场,当交上最后的试卷,一位男生起身提议,全体考生起立向老师鞠躬,这位现场发起倡议的学生就是吴志强。

  吴志强回忆,当时正值盛夏,学生们答卷时汗流浃背,高考的三天里是监考老师拿着扇子一个个地给考生扇风,他为此心怀感动。

  也就是在这一年,吴志强的命运发生转变。1978年9月,怀着为城市建筑一条普通街道的梦想,吴志强步入同济大学建筑系。他自己没有想到,日后能主持中国首次举办的世博会园区的整体规划,从而实现中国人一百多年来的世博梦想。

  1986年吴志强留学德国,1996年,在德国已经拥有成功事业的他返回祖国,在母校成为一名教师。“10年大学读书,10年德国求学,10年回国从教,改革开放的30年影响了我的一生。”吴志强回忆。

  也许是因自身命运的转变历程,吴志强格外看重师者这一职业的重要。他拿出自己的钱设置“读书费”,给予同学们资助与奖励。吴志强希望:10年、20年后,学生们能成为中国规划设计界的中流砥柱,能胸怀人民,担当起社会责任。

  在由同济大学研究生发起的“最可爱的老师”网上评选中,吴志强4次入选。学生们亲手制作的奖品被他摆放在家中最显眼的位置,他说:“那是我最珍贵的奖品。”

  老市长的嘱托

  1984年,上海市举办城市发展战略青年论文竞赛,作为此次竞赛的唯一优秀论文获得者,吴志强从当时的上海市市长汪道涵手中接过奖品——一本沉甸甸的《辞海》。

  汪道涵对他说:“小吴,能不能收集世博会的资料,上海如果要办世博会,需要做大量的规划研究工作。”

  从这时起,24岁的吴志强开始关注世博会,上海图书馆的英文文献,是他了解世博的“启蒙教材”。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吴志强自费参观了七天,以一天20多卷胶卷的速度记录世博会的角角落落;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上,吴志强和他的同事完成了近10万张照片的记录。

  2004年10月,吴志强被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和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任命为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这正好是他关注与准备世博园区规划设计的第二十年。

  吴志强说,“作为具有世界级影响的‘城市重大事件’,世博会对承办城市发展往往会产生外部突发性动力构成跨越式提升的重要作用,成功的世博会将极大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其中,世博会选址、到达交通系统建设、后续利用等方面对城市空间的发展都将产生很大影响。”

  吴志强不能忘记他被认命为世博园区总规划师时,上海市主要领导的嘱托,擢选一位40多岁的学者来干世博,就是为了培养与储备中国自己的人才,为世博会后中国的长远发展提供助力。

  “没有什么特别遗憾的。”吴志强面对自己主持规划的世博园区作出这样的评价。他认为,基于时间、技术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世博会事前的种种规划创意不可能完全实现,但理想必须与现实结合,只有前面大规模的创意也才有今天的众多精彩。

  “我满意之处在于世博会规划的大的格局都已形成。”他说,一是城市未来的命题,在浦西园区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出现的厂房转化为世博展馆,完成了今天与未来的对话;二是利用黄浦江水制冷等新技术,使世博园践行低碳、绿色生态的理念,使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现实;三是世界各国的场馆在世博园内共存并由高架步道相联接,这象征着不同文明的和谐共处,这同时也是人类城市生活更美好的前提。

  世博会正式开幕后,50岁的吴志强常常攀上中国馆的大屋顶,身兼学者与城市规划实践者的双重身份,吴志强不仅着力探索理想走向现实的路径,也在现实中不断追寻更加宏远的视野,他在世博园区的最高处,一定还是看到了不同的风景?

  吴志强回答,“中国是可以持续发展的,这就是我看到的东西。”

编辑:Aggie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有关 世博  吴志强  的新闻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