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太湖湿地生态系统水生资源调查报告-中国湿地-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东太湖湿地生态系统水生资源调查报告
[日期:2009-02-10]  来源:中国环境生态网-鄱湖人家  作者:冯月根   发表评论(0)打印



   摘要:通过对东太湖湿地生态系统水生生物资源的调查和生物学特性的介绍,摸清湿地生物资源状况及提高对湿地生物资源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加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生态修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关健词:生态  湿地资源  调查  

  Findings Report on Hydrobiological Living Creatures of the East of Lake Tai’s Wetland Ecosystem  

  Feng  yue-gen     

  (People’s Government of Qidu Town Wujiang City  215200)  

  Abstract: By investigating hydrobiological hiving creatures of the  East of Lake Tai’s wetland ecosystem as well as introducing their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paper aims at acquiring detailed information and deepening understanding of biological resources in wetland. Based on this, further increase the protection of biodiversity and restoration of wetland ecology with a view to establishing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Key Words: Ecology, Wetland resources, Investigate   

  东太湖是太湖东南隅的一个浅水型湖湾,地理坐标北纬30°58′—31°07′、东经120°25′—120°35′之间,水面辽阔,总面积约12000公顷。东太湖湿地生物资源丰富,具有优美的湖荡湿地生态自然景观,在湿地系统生物资源中,水生生物发育良好,植物群丛多样,是众多鸟类、爬行类、哺乳类、两栖类及无脊椎动物栖息繁殖的家园。并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美化环境、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发挥重要生态功能。   

  为了摸清东太湖湿地水生植物、底栖动物、鱼类等基本情况,正确评价湿地资源状况及其所受影响,进一步加强湿地生物保护与水生植被恢复。于2008年度用近一年时间,科学、全面地对东太湖湿地水生生物资源进行了定点观察和系统的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高等水生植物  

  这次调查结果表明,高等水生植物共有75种,隶属36科61属,按其生态习性(在水中生存部位)可分为挺水植物、浮植物、湿生植物和沉水植物等主要类型:  

  (一)挺水植物  

  植物学特性:植物的根或茎生长于湖底泥之中,茎挺立于水中,部分茎、叶伸出水面,为多年生草,均具有粗壮的根状茎,花果期为7—11月。  

  植物种类:主要有菰(茭草)群落、芦苇群落和莲藕、蒲草、水莎草、荆三棱、席草、灯心草、白菖蒲等。  

  分布:上述植物中以茭草(菰)和芦苇分布最广,主要分布在0—1.5米的浅水处或潮湿的湖滩上,在东太湖沿滩已形成一片广袤的景观,茭草常与芦苇混生,但多分布于芦苇的外缘、每年5—6月份分生枝节,8—9月份抽穗扬花,11—12月份自生自灭于湖中,茭草繁殖迅速,大多分布在行洪出流河口附近。除了茭草(菰)和芦苇优势群落,其它挺水植物大多分散生长,很少形成群落。  

  (二)浮叶植物  

    植物学特征:根扎入湖底基质或自由漂浮,茎比较柔软,茎叶浮于水面,系1—2年生草本植物。而漂浮的浮水小植物,根5—11条,聚生于叶状体下。  

    植物种类:有金银莲花群落、菱群落及莼菜、芡实、荇菜、茭白等。东太湖漂浮植物较常见的有满江红、槐叶萍、水鳖、小浮萍等。  

    分布:此类植物大多分布于风浪较小的湖湾浅滩地段。这群落约近30%,但有季节变化的特征,尤其在夏秋杏菜等浮叶植物生长旺盛,汛期大风的作用下,常会引起湖水猛涨,随后则自然消退。但是在水草丛生的湖岸或湖湾处,往往会出现相对的“静水区”,此区恰好是浮叶植物生长的良好场所,莼菜、芡实、茭白、荇菜等浮叶植物,尤为适宜。漂浮植物中的满江红,即绿萍,它是与固氮的鱼腥藻共生的蕨类植物,含氮量较高,繁殖较快。  

    (三)沉水植物  

   植物学特征:根着生在底质中,大部分生活周期中植株沉水生活,茎细而软,有些沉水植物的繁殖器官挺出水面。属一年生或多年生沉水草本,是完全的水生植物。  

   植物种类:东太湖沉水植物优势群落有马来眼子菜群落、伊乐藻群落、微齿眼子菜群落、金鱼藻群落、苦草群落、穗花狐尾藻群落、轮叶黑藻群落还有聚草、菹草等。  

   分布:沉水植物是东太湖最广的水生植物,约占60%以上。主要分布东南部水域,一般在水深0.5米以上的中位滩地,是鱼类栖息、繁殖的良好场所和草食性鱼类的天然饵料。  

    (四)湿生植物  

    植物学特征:部分茎叶没于水中,当湖水退落时长在湖滩,有根、茎、叶、花、果实。其抗旱能力最小,只能在很湿润的空气或土壤中生长。  

    植物种类:水芹、水马齿、矮茨菇、水车前、荸荠、水芋、雨久花、鸭舌草、水葱、水花生、水葫芦等。  

    分布:主要分布在沼泽化的地方,在湖湾、河流港汊等处都有生长,在湖滩上湿生植物往往与挺水植物混杂生长,很少形成群落。  

    水生植物即适应水中生活的植物,环境适应性较强,它们的植株和茎叶的形态以及生长方式,能够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如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的茎叶,能够随湖水水位的缓慢上升而不断地增加;但是不会死亡,漂浮植物的根,当湖水退落、滩地露出时,就很快扎入湖底的泥土中,吸肥生长。即使是沉水植物,只要湖水不干涸,它就能存活。  

  上述主要类型的水生植物,在东太湖均占有一定面积,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调查,1960年东太湖挺水植物的菰群落和芦苇群落占东太湖面积12.8%,1983年这两个植物群落面积扩大到34.2%。1991年江苏省苏州农业学校调查表明:东太湖水生植物有芦苇群落,菰群落、聚草+微齿眼子菜群落,微齿眼子菜+苦草+轮叶黑藻群落,马来眼子菜+聚草+黑藻群落,苦草+轮叶黑藻群落,苦草群落。其中菰、苦草、轮叶黑藻面积最广,约占东太湖覆盖面积的80%,其分布各有特点:菰群落,多分布在沿湖湖区,水深在0.7—1.2米左右,底质软而深厚,生长茂密处的覆盖度为80%左右,特别繁茂区段,覆盖度达95%以上,这是一宗最广袤的群落。苦草是沉水植物中面积最大的群落,主要分布在东、西茭咀及东、西太湖交汇处,水深在1.5—1.8米,这一水域的苦草群落较纯,在湖区中部也有分布,与马来眼子菜组成群落。  

  再是轮叶黑藻,伴随马来眼子菜,沿着茭草群落的下缘,作环带状分布,在群丛间混有较多的大型藻类,如珊瑚轮藻、无色丽藻、易碎轮藻等。这些藻类均具有假根,着生于湖底,上部具有多级分枝,长势旺盛,群落间还伴生苦草、聚草和微齿眼子菜等。  

  谷孝鸿、张圣照等(2002)对东太湖水生植被调查结果:沉水植被和浮叶植被分别占东太湖总面积73.6%和18.3%,东太湖水生植被主要有9个群丛,其中沉水植被主要的5个群丛是伊乐藻(外来种)群丛、金鱼藻群丛、伊乐藻+微齿眼子菜群丛、莕菜+伊乐藻+微齿眼子菜群丛、苦草+叶眼子菜+黑藻群丛,其分布面积分别占东太湖植被总面积的30.7%、17.2%、16.7%、15.8%、9.3%。   

  水生植物在湿地生态系统中能显著提高水体透明度,降低营养盐浓度和叶绿素含量,清除藻类和净化水质方面起到极为重要作用,有资料称:多种高等水生植物对氮、磷和多种金属及酚、氰、农药等有机物都有吸收、积累和转化的能力,如水葫芦、水花生、浮萍等须根发达,生长快、繁殖强,漂浮于水面,有利吸收水中营养盐分、有机物、重金属污染物。天然湿地能清除40—70%的氮,以芦苇为主的东太湖湿地植被具有很强的拦截、净化外来污水的能力,王为东(2001)认为,芦苇地下根状茎形成的根孔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污染物吸附转化界面,使大量的氮、磷污染物在该界面得以截留,水质得到显著净化。  

  二、底栖动物  

  底栖动物与水生植物一样,构成东太湖水生生物资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东太湖底栖动物种类较多,底栖动物通常指生活在湖泊底部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东太湖底栖动物共8纲39科57属76种。常见的底栖动物群落有节肢动物门的甲壳纲(如蟹)、软体动物中的腹足纲(如螺、蚬)及瓣鳃纲(如蚌类)、环节动物中的寡毛纲(如水丝蚓等)。很多底栖动物既是人们餐桌上的佳肴,又是青鱼、鲫鱼、鳊鱼、鲤鱼等鱼类的食物链。  

    在这些底栖动物中,主要种类是湖螺、河蚬、河蚌、沙蚕、尾鳃蚓和摇蚊幼虫,这些对于单位面积的动物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底栖动物的分布,受湖水的深度、底质性质和水生植物生长的疏密等多种条件的影响。因此,在不同的湖段,分布是不同的。一般在水深的情况下,底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应减少。湖螺分布于浅滩,最适水深为1米左右,当水深达到2米时,出现的个数就很少。河蚬分布于较深的地带,最适水深为1.4—2.0米,摇蚊幼虫和沙蚕,最适水深在1.3米以内,但沙蚕在水深达2.2米的湖底还可能出现。  

    底质的性质对底栖动物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影响,底质是淤泥或沙质淤泥,主要分布螺、蚬、水蚯蚓和摇蚊幼虫等,数量比较多。表层底质是沙土或粘土而底硬的湖底,底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均不多,往往仅见到沙蚬和一些小河蚌。另外,水生植物生长的疏密与底栖动物的分布也有密切关系,环节动物、水昆虫和湖螺的数量是随着水生植物产量的增加而增加的;河蚬所分布的情况相反,水生植物产量低的地带数量多。总的来看,水生植物生长茂密的湖区,所分布的底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比水生植物生长稀疏的湖区为多。  

  三、鱼虾类  

  东太湖水体庞大,基础饵料丰富,鱼虾种类繁多,是淡水鱼类的重要基因库,水产品总量较高。但鱼类结构与太湖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如东太湖底泥介质、有机物含量、底栖动物、水生植物等生物链及其水位水温的变化。以底栖动物为食物的主要鱼类有青鱼、鲤鱼、黄鳝等,以湖底有机物藻类和水生植物为食物的鱼类有鲫鱼、草鱼等,以浮游动物为食物的鱼类有银鱼、梅鲚鱼等。调查发现,东太湖鱼类共有9目16科50属67种(亚种),以鲤科为主。主要的鱼类有:银鱼、白鱼、桂鱼、鲈鱼、鳊鱼、鲤鱼、鲢鱼、鲫鱼、青鱼、草鱼、鳗鲡、鳙鱼、梅鲚鱼等;介贝类有:龟、鳖、虾、蟹、螺、蚌、蚬等。其中,白鱼、白虾、银鱼合称为“太湖三白”,但三者间存在着种群之间的竞争。由于东太湖围网养殖面积较广,大闸蟹围养就达10000公顷,以及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鱼虾种类数量年际间的变幅也较大。  

  四、其它适水动物  

  主要有青蛙、蟾蜍、野鸭、白鹭等  

  从东太湖湿地水生生物资源调查中可知,湿地资源极为丰富,更有鸟类、兽类、水禽等珍稀动物栖息生活。但与前人调查资料作比较,东太湖湿地生物资源生态退化较为严重,生物群落也在演替,水质富营养化高,总体情况不容乐观。湿地水生生物间演替使植物、底栖动物、鱼类出现动态变化,如眼子菜、荇菜、芡实等叶片集聚,覆盖水面,光照条件发生变化,不利于沉水植物生长和底栖动物及鱼类发育。而高等水生植物因繁殖能力强,继而影响鱼类的种类和生长等等。湿地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具有独特的自然属性特征。因此,东太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及时,保护和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水质是一种成本低廉、效果明显、简便易行的方法。同时,切实加强东太湖综合整治和生态系统管理,致力建设“生态文明”,高度审视太湖流域的永续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彭少麟,《恢复生态学》,气象出版社,2007年。  

  2、卢昌义、叶勇,《湿地生态与工程》,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  

  3、江苏省苏州农业学校校刊,1992年12月刊。  

  4、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2004年“太湖湿地植物名录”。  

  5、吕宪国主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  

编辑:Allen.GY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