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助推环境艺术设计专家踏上“低碳”之旅-观点评论|规划设计-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世博助推环境艺术设计专家踏上“低碳”之旅
[日期:2010-10-26]  来源:搜狐家居设计师网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每家每户门前都有小河流过”的美妙生活图景在现代城市是否可能实现?一眼望过去缀满空调的高楼是否有望为爬满藤蔓的绿墙所代替?在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世博理念的助推下,世界各国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专家学者正进一步思考如何将世博中的低碳环保设计融入普通的城市生活,应对全球气候不断变化、城市人口持续增长的严峻挑战,在关注环境视觉美的同时,更加尊重环境的自然特质,让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享受“从摇篮到摇篮”的舒适自然。

  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东华大学、清华大学共同举办的第三届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国际学术研讨会10月23日在东华大学隆重开幕,东华大学党委书记朱绍中、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总编辑沈云勤、荷兰驻上海领事馆副领事浦熙烨、中国环境艺术委员会副会长陈汗青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东华大学副校长俞建勇主持开幕式。

  日本当代著名设计师长谷川·逸子,日本著名城市景观学专家佐佐·,荷兰国家环境能源部城市可持续发展负责人大卫·杨·姚斯特拉,德国雕塑艺术家马库斯·海因斯多夫,德国著名景观设计师提尔·雷瓦德等来自世界各国的环境艺术设计的专家们围绕“低碳·景观·未来”这一主题,共同描绘出低碳理念带来的城市未来美好生活图景。

  “从摇篮到摇篮”——让生命受到如襁褓般的呵护

  与会专家、荷兰国家环境能源部城市可持续发展负责人大卫·杨·姚斯特拉借鉴迈克尔·布朗嘉《从摇篮到摇篮》一书中的观点,指出“从摇篮到摇篮”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其目标是通过改变设计方式、生产方式、销售方式,“使地球变得比我们发现它时更加美好”。具体来说,包括在环境艺术设计时,考虑“不使用对人类和生态健康有害的原材料”,“考虑原材料的循环利用,以养分管理代替垃圾管理”,“为回收利用的原材料创造新的市场,变废为宝”等。这种设计方式不仅可以给生态、经济和社会文化带来增值,也可以把人类对其自身和环境的伤害降低到最小的程度,让生命受到如襁褓般的呵护。

  “批判的再生”——历史与现代的建筑哲学

  日本当代著名设计师长谷川·逸子表示,作为对一个地方的文化,在对其建筑进行保留的同时,还有一些在历史之上的发展,在历史建筑之上的新的建筑,这是作为一个建筑师努力的方向。她认为,在各地的独立生活模式被破坏之前,必须要考虑的就是让它再生的问题。地域的一些固有文化并不是封闭的,不是永远不变的,而是受到不同文化所影响的,不断变化所成熟起来的。这样一个批判的再生的关系,不是指要把过去旧的东西留下来,而要用成熟化的方式把关系性的文化和传统重新发扬起来,并连接到我们的身体和感知的必要性,不断进行高涨。

  “博风汉骨”——融合东方美学思想的生活态度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兼职教授王兴田将中国传统的“大美无言”、“谷风林土”等审美理念融入建筑设计之中,就地取材、依山而建,巧妙利用自然的采光、通风、日照,在青山环抱、翠盈盈中设计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建筑物。

  东华大学环境艺术设计院院长鲍诗度表示,在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中,如何通过无碳环保的艺术设计,让城市回归本质、回归自然,让人们的城市生活更加美好,是这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世界各国对环保问题都十分关注,我国自古崇山自然,崇尚“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但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与发达国家比起来,我国当前在环境保护方面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东华大学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愿利用自身学科优势,借世界环境艺术设计专家之力,为国家的环保问题贡献一份力量。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相信“每家每户门前都有小河流过”的图景也能出现在城市生活中。

编辑:daodao712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