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东方的情怀-爱菊|绿化-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菊,东方的情怀
[日期:2008-11-15]  来源:中国菊花网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中国菊花的精神象征

  虽然菊花的食用药用功能让人们把它当成一种重要的植物,但菊花成为一种在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花卉却离不开文学家们对她的建构。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一元“元气”论。在古人看来,动物、植物甚至无生命的自然之物也有灵性,人的灵性等级最高而已。在这种精神的浸润下,中国古人多引花木为知己,于是形成了以比德、移情为基础的中国花文化。菊花的种种“花格”也是诗人由它自身的生态、生物学特性联想到人的种种际遇而得。

  从屈原咏颂的“朝饮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开始,菊花就作为和兰花相提并论的香被文人们推崇。当然,对菊花的“品格”塑造过程中最重要的人物非陶渊明莫属。菊花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植物,在野外可以顽强生长,特别是在其他花卉都凋谢的秋天独自开放。也许正是这样的特性使诗人觉得菊花超凡脱俗,有着自由不羁的灵魂。我们耳熟能详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使菊花成为花中的隐逸之宗,象征着回归自然、物我无间的超然情怀。郭主簿写的“芳菊开林耀,青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则强调菊花临霜绽放、高远独立的德操。这两种精神确立了菊花文化在中国历史的基调——傲世独立的风骨,淡远洒脱的性情。这不正是文人君子理想的品格吗?难怪英国学者李约瑟将菊花称为花中的“学者之首、文人之君”(chief of the scholars and president of the academy)。从此,菊花借一瓣纯黄纤弱的心香,保留了诗人的气质和人格的独立。菊花也由此与东篱、霜下杰成为等同的意象。

  随着历史长河的不断流淌,菊花不断被人们阐发出新的文化含义。由于菊花是头状花序,大部分品种有枯而不落的特征。所以被赋予了具有晚节的象征。比如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文天祥“落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这两位南宋末年的诗人,在国破家亡之后,仍然坚守民族气节,表现了忠于国家、矢志不渝的高尚情操。菊花还因为具有“羞随众草发,故犯早霜开”的情操,所以受到一些不满现状、反抗世俗的豪杰的喜爱,他们借此托物言志,表达心声。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黄巢就对菊花情有独钟。在他起义前的《菊花》一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诗中豪气冲天,显示出作者非凡的气魄。诗中不难看出黄巢已有推翻唐王朝统治的思想,尤其是后两句之句意双关,似乎在遥想来年带兵进入长安时的壮观场面。

编辑:Aggie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