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的文化心理(图)-咏菊|绿化-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菊花的文化心理(图)
[日期:2008-11-15]  来源:中国菊花网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在渊源流长的养菊、赏菊、品菊、咏菊的传统中,培养了人们雅洁高尚的情操、品德素养和民族气节,使菊花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魏代钟会《菊花赋》,赞颂菊花具有五美。金英高悬,准节令,物候不差;纯黄色是国家社稷的象征;早植晚发,是君子之高尚情操的象征;冒霜吐艳,是刚正不屈能洁之士的象征;道家服用行气,可使身态轻盈。宋代陆游赞曰:“菊花如端人,独立凌冰霜。名纪先秦书,功标列仙方。

  《周礼·夭官·内司服》中载“后服鞠衣,其色黄也。”说明菊花之色已被皇家定为帝王服装的专有颜色,一直延续到清代为止。

  独立寒秋的菊花,在上古时代有着不同的文化含义,被古人视为“侯时之”,成为生命的象征。古代被奉为神明的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星宿二)在农历九月初九隐退,这使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产生了莫名的恐惧感。“秋祠以菊”正是古人祈求“大火”再生的祭礼活动。九月初九这一天,巫师们手持鞠互相传递,轮番起舞,祈求重获“大火”。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古人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的历法,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候变化仍然有特殊的感受,因此,九月九日举家登高避忌,饮酒花酒或赏菊祈福祈寿的古俗依旧传承,就是现在的重阳节,又称为菊花节。

菊花的文化心理(图)
 

  菊花因为它高洁、韵逸、彩色缤纷,形质兼美,更由于它开放在深秋、傲霜挺立,凌寒不凋,被诗人们誉为“花中君子”。因此,菊花成为历代骚人墨客,“感物发端”,“借物喻志”的重要题材。菊花在古今知识层中,有着极深的文化心理。古画里就有“梅、兰、菊、”四条屏。不少诗词把菊花人格化,当作安于贫穷、不慕荣华、有骨气的人的象征。我国最早写诗赞美菊花不屈不挠精神的是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他吟道:“芳菊开林耀,青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著名诗人陆游也曾赞吟菊花:“纷纷零落中,见此数枝黄。高情守幽贞,大节凛介刚。”唐太宗李世民在他的《赋得残菊》诗中还以新颖的构思,对“香浓晚笑,风劲浅残香,细凋轻翠,园花飞碎黄”的即将凋谢之菊,发出了“还将今岁色,复结后年芳”的感慨,既赞扬了残菊风姿不减,余香犹在的顽强生命力,又对来年复荣充满了信心。用“黄花晚节香”象征人的品质的高洁。唐代诗人元稹在《菊花》诗中写道,“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现出一种对时光流失,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无奈心境。清代画家黄山寿反其意而写道“不是花中偏爱菊,迟开都为让群芳”,借菊花之迟开,真诚地写出了先人后己,处事做人的原则。屈原在遭谗被逐后,写《离骚》以寄志:“朝饮兰以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表明了屈原洁身自好、永远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品格。扬州八怪的郑板桥在《画菊与某官留别》中写道:“进又无能退又难,宦途踞蹐不堪看。吾家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道出了他与陶潜一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气节。还有憨僧张化《赞菊》诗中曰“不容丹桂称前辈,只许寒梅步后尘”,表现了菊花那种努力进取,自强不息的抱负。更有宋代画家郑思肖震撼人心的“题菊”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趣无穷”也可写成“笑寒风”)。写尽了菊花的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品格,表达了作者不怕杀头,不愿降敌的爱国主义精神。又如唐代起义军领袖黄巢“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题菊》诗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忽与西风战一场,满身披上黄金甲”的《赋菊》诗却又体现出领袖人物,改天换地的政治主张。再如宋代诗人陆游的《晚菊》“菊花如志士,过时有余香”和清代诗人袁牧的《晚菊》“晚节不嫌知己少,香心如为故人留”均表现出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严于律己的高尚情操。而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表现的心态,却又是心里平衡,心静如水,心宽如海,非常乐观地善待生活,热爱生活的愉快心境。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以菊花自比,写下了“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千古佳句。借菊拟人,一个“瘦”字,道出了花影人魂。“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道出大文学家曹雪芹的心境。古今写菊诗篇浩如烟海,还有如陆龟蒙的《忆白菊》:“稚子书传白菊开,西成湘滞未容回。月明阶下窗纱薄,多少清香透入来”。李商隐的《菊花》:“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唐寅的《题菊花图》:“黄花无主为谁容,冷落疏篱曲径中;尽把金钱买脂粉,一生颜色付西风”。李师广的《菊韵》“秋霜造就菊城花,不尽风流写晚霞;信手拈来无意句,天生韵味入千家”。 风子的《秋声》“廊下阶前一片金,香声潮浪涌游人。只缘霜重方成杰,梁苑东篱共古今”。王如亭的《菊城吟》“狮龙气象竟飞天,再度辉煌任自威!淡巷浓街香满地,案头九月菊花肥”。郑谷的《菊》“王孙莫把比荆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朱淑真的《菊花》“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由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还有“凌霜留晚节,殿岁夺春华。”“涧松寒转道,山菊秋自香”。“赖有南园菊,残花足解愁。”“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素心常耐冷,晚节本无暇”等等就不一一例举。

菊花的文化心理(图)

  由于名人诗作和墨客佳句的影响,在国画和陶瓷作品中产生了许多关于菊花的题句,我们就可以视为上述所讲的单成象征寓意。如柴桑处士,柴桑风味,独立疏篱,独立寒秋。凌霜傲骨,载酒重阳,寒蕊冷菊,寒风冷菊,重阳冷艳,宝寒凝香,秋日霁色,霜国春光,菊有黄华,义让群芳,老圃秋容,笑傲秋霜等等。在此要说明的是菊花的文化心理,与作者的心境和心态、经历和阅历有着密切关系。

  另外,菊花华丽、闲寂的风度也十分投合日本皇室贵族和文人墨客的情趣,长期成为日本皇室的象征,平安朝的宫廷贵族、文人墨客仿效中国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赋诗探韵,酒为菊酒,杯为菊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抒发出的归隐情趣,也引起不少古代日本人的共鸣,他们在园林中广植菊花,以营造野趣。在江户初期画家菱川师宣所画的《余景作庭图》中,有一园画满菊花,并注明:“此名菊水之庭……池之周围结菊篱以植菊,以陶渊明之诗心而作。”

编辑:Aggie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有关 菊花  文化  的新闻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