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城市的良心”:暴雨拷问城市排水系统-城市建设|园林城市-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重塑“城市的良心”:暴雨拷问城市排水系统
[日期:2010-06-25]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100多年前,维克多·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如今,“良心”正在接受考验。

  对于中国大多数城市来说,改革开放30年,已经使得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地下,却还是20年乃至30年前的样子,随着近日南方大规模暴雨一遍遍冲刷着城市的街道,下水道开始变得不堪负重,并以内涝、水浸的形式“反馈”给有着豪华外表的地面建筑
  
  但是,调整下水道系统始终是一项巨大工程,其被认为是不到万不得已不去折腾它,那么,中国的城市将靠什么承受这旱涝并举的灾害天气。

  专家认为,中国其实有更高明的做法来重塑“城市的良心”。

  来自地下的“抗议”

  5月7日,对广州很多车主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正是在这天晚上,一场暴雨袭击羊城,降雨量超过100毫米,地下车库变成了蓄水池,车主们早上醒来发现自己的汽车已经在水中浸泡了一整夜。

  在广州市中心,多处地点发生严重水浸,交通一度瘫痪,有网友将当时的惨状拍下来放在网上,戏称广州一夜变身水上威尼斯。仅这一晚,广州经济损失超过5亿元。

  由于车主的巨大损失和多处严重内涝点,即便花费巨资整修,仍旧一而再再而三的水浸及对暴雨预测的不及时等,当时,广州市多个相关部门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而仅在相隔7天之后,广州又迎来了一场暴雨。这一次,车主们忙着挪车,人们挤爆夜班车。据测量,广州中心城区平均降雨量达到145.69毫米,强度超过7天前。

  为了纪念这两次相隔7天的“红色暴雨”给广州带来的教训,“5·7”、“5·14”成了它们的代号。

  很多细心的人会发现,广州今年的汛期来得特别猛烈及反常,但也正是这两场反常的暴雨,暴露了广州多年来积存的城市排水问题。

  广州市水务局副局长欧阳明承认,广州的排水系统防涝排洪标准偏低、城区内防灾减灾体系缺位……

  当然,这不仅仅是广州才会出现的问题,6月9日下午,梧州市暴雨致使施工中的大厦底层停车场被雨水淹没;6月13日,深圳接连的暴雨引发城市严重内涝;6月17日,桂林市暴雨致使市内严重内涝,街道积水严重甚至可以划排……

  回顾今年自5月以来,中国南方地区的持续暴雨,已经造成广东、广西、江西、湖南等11省区市内涝的问题。平时,在这些城市大街上随处可见的下水道,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雨,开始变得“手足无措”。

  落后的排水系统

  面对内涝频发,人们大多探讨的是硬件缺位,也就是城市排水系统的严重滞后性。

  以广州为例,一位城市规划专家向记者透露,广州中心城区的排水系统沿用的是建国初的苏联标准,该排水管网,口径很小,难以对付大流量的来水。

  同时,管网的设计标准较低,目前,中心城区现有6000多公里排水管网,83%的管网是按一年一遇的标准设计,有9%达到两年一遇的标准,甚至还有少部分区域仅为半年一遇标准。

  该专家解释,主要是因为当时以广州的经济能力只能做到该种标准,且也只是那种需求,并没有考虑到以后会遇到如此反常的暴雨袭击。新城区的管网标准要高些,比照国家的标准,而如果按照特大暴雨的标准建设,对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来说也是不经济的。

  环顾国外的排水标准普遍较高,如美国纽约是“十至十五年一遇”标准,日本东京是“五至十年一遇”标准。广州市一位水务局工程师也承认,广州标准实在是偏低,即便在全国也处于中下水平。 

  而且,据了解,广州的雨水排水管网距今已有20多年未再系统调整过,在老城区,仍是雨污合流,仅有15%的管网实现雨污分流,大部分分布在新城区。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广州市规划院前总规划师袁奇峰对本报记者解释,城市的排水系统一旦修建成,在某种程度上就被锁定了。

  “城市排水系统工程庞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往往是上游改了下游没改,就等于白改,调整起来没那么容易,花费巨大且不说,还会在调整过程中令整个城市的运输功能完全停滞,由此造成的潜在损失更大。”袁奇峰说。

  袁奇峰透露,不仅是在广州、其他的城市,外国的城市也难以与时俱进地调整地下排水系统。

  事实上,即便是局部的调整也花费惊人,在广州的岗顶地区,水浸成了多年的顽疾,广州市政府花费上亿元巨资解决该地的水浸问题,但每临暴雨,岗顶依旧变为水乡泽国。

  一位长期研究排水系统的专家认为,排水管网的上游涌水现象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由于本段管道设计能力过小造成的,而是下游存在过流能力过小、管道逆坡或淤积等薄弱点。

  “只有疏通或改造这些局部点,才能提高整个网络的负荷能力,哪里淹改造哪,通常只是白白花费几百万甚至上千万,而达不到效果。”他说。
 
  由此,高标准的地下排水系统建立令国外城市受益,那么,对于中国的城市而言,将如何应对时涝时旱的异常天气呢?

  绿色生态重塑“城市良心”

  在袁奇峰看来,除了运用工程的一只手,还要把生态的一只手加上去,“现在的异常天气越来越多,所以城市的应对方案应该更加高明”。

  所谓生态的手,是目前国际城市的普遍做法,即在城市中融入生态基础设施,用来应对突变和突发的情况,弹性非常好,原理类似于管理水库。

  以往,农田、绿地有滞水和蓄水的功能,雨水落地后通过土壤的吸收、蒸发或通过地下水进入河流。但随着城市硬质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大量绿地、湿地、水塘消失了,雨水难以自行排除,90%的雨水要靠排水管网排走。

  而生态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重建了雨水自排的过程。袁奇峰举例,比如在蓄水池的旁边配上一个备用的排水站,没有必要把管子修得很粗,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解决问题,投资比管网改造要少得多。

  或者是在设计城市景观的时候,加入这些生态基础设施的考虑,增加公园等绿地的滞水蓄水功能。

  “我们目前最需要做的是一整套生态基础设施的研究及建设,为城市配备一套防灾减灾的防护体系。”袁奇峰说,相比对排水管网的大修大调,这才是高明的做法。

  在国外,比如德国汉堡,就有容量很大的地下调蓄库,洪水期有很强的调度水量能力,大规模蓄水,既保证汛期排水通畅,又实现了雨水的合理利用。

  而日本大阪和东京修建地下河,新加坡把河涌按照生态基础设施的原理进行改造,提高河堤的蓄水量,平时作为城市景观,暴雨来临时作为蓄水池,其适应性和弹性非常好。

  鉴于此前教训,广州已经在生态基础设施方面有所行动。

  近日,华南理工大学一位给排水专家透露,广州将很快出台《广州雨水规划(2008-2020年)》,将“增加绿地,减少雨水径流”写入规划,未来在人行道、广场等地区要采用透水砖,屋面人工湿地使雨水回用,例如选择滞洪区、低洼地做蓄水景观。
  
  同时,广州的排水系统防洪排涝标准也有待完善,并争取提到五年一遇的标准。

编辑:justin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