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建设与发展问题的思考-学科建设-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对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建设与发展问题的思考
[日期:2009-09-18]  来源:中国园林  作者:欧百钢 郑国生 贾黎明   发表评论(0)打印



  国家学位授权审核、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进行学科评估和重点学科评选、高等学校开展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科研机构培养高层次人才等均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 简称《学科目录》) 为依据, 现行《学科目录》分设12 种学科门类、88 种一级学科、382种二级学科。本文所论及的风景园林学科, 专指农学门类林学一级学科之园林植物观赏园艺二级学科, 以及工学门类建筑学一级学科之城市规划与设计二级学科所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部分。

  1 风景园林学科建设发展的现状与成就

  截至目前, 我国已有林学一级学科博士点4 个,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博士点1 个、硕士点23 个, 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6个, 城市规划与设计博士点2 个、硕士点26 个, 环境生态类园林本科专业点66 个, 土建类城市规划本科专业点94 个、景观建筑设计本科专业点1 个; 初步建立起具有较大规模的风景园林学科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权体系; 风景园林学科领域现有国家重点学科3 个,“211 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 个, 农业部重点学科1 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1 个, 省级重点学科3 个, 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学科体系。此外, 借助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的政策平台, 各高校充分发挥办学自主权, 大力建设和发展与风景园林学科领域相关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 在林学一级学科内自主设置自然保护区学、工程绿化, 在园艺学一级学科内自主设置观赏园艺( 学) 、花卉学、景观园艺学, 在建筑学一级学科内自主设置景观建筑学、景观规划设计, 在地理学一级学科内自主设置景观设计学等学科, 大大丰富了学科内涵, 拓展了学科外延, 为风景园林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经过长期的学科建设, 风景园林学科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集聚了一批优秀人才, 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 人, 国际园艺学会植物品种国际登录权威2 人, 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计划1 人,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 人, 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2 人, 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1 人; 解决重要科技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 先后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 项、面上项目15 项, 863 计划项目5 项,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 项, 教育部博士点科研专项基金项目8 项, 国家林业局重点和“948”引进项目15 项; 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3 项, 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1 项; 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迅速提高, 先后获得国际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奖5 项及第一名10 多项; 培养规模逐步扩大(表1)。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2005 年还建立了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制度, 25 个单位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招收培养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首批招生规模将达到1 000 人; 装备平台和基地建设进展明显, 科研和教学条件得到改善, 已拥有国家专业实验室1 个,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 个, 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1 个, 国家工程技术中心1 个,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 个, 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 个,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 个, 国家级森林公园2 个, 部级自然保护区6 个①。

    2 存在问题

    2.1 风景园林学科长期发展缓慢成为弱势学科,难于适应风景园林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风景园林文化是灿烂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公认的“世界园林( 花园) 之母”, 我国风景园林文化和科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历史地位崇高,国际影响巨大, 在3 000 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为人类社会做出了杰出贡献, 提出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理念至今仍为世界所推崇和追求; 作为许多园林植物种类的起源中心和栽培中心, 我国丰富多彩的园林植物资源美化了世界, 对全球北温带地区的城市建设园林绿化做出了重要而不可替代的贡献, 丰富的花卉种质资源对世界花卉育种、花卉产业化栽培和花卉国际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之, 从历史角度来看, 我国的风景园林文化与科技在全世界的城市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城市( 镇) 化进程加快, 城市、人口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城市生态化和追求最佳人居环境质量成为大势所趋。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营造第二自然, 改善城市生态, 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优化人居环境, 广泛推动了“园林城市( 区) ”建设。同时城镇绿化和生态区域建设也发展迅速, 城市的公共绿地面积已达18.8 万hm2; 设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77 处, 超过国土面积的1% ;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43 个, 各级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超过14.8% ; 对世界和国家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实施了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还有其他各种类型的保护地和绿色网络系统。所有这些, 在对风景园林事业和风景园林学科提出任务和要求的同时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良好的发展空间。

  但是, 相对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 相对于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缓慢, 从历史角度来看, 逐渐被边缘化, 逐渐成为弱势学科。在空前规模的保护和建设实践中, 没有能够形成相应的系统理论和技术成果,也未能令人信服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风格, 种质资源的保护、发掘创新和园林植物的育种栽培等难于适应事业发展的需求。对社会、文化的导向和影响力也不甚理想,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及时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也不尽如人意, 在大规模的城镇化和国土生态环境整治规划、设计、建设、保护管理等实际工作中的高层次人才不足, 学科的特点和优势没有充分发挥, 难以与建筑、城市规划学科同步。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 建筑学学科和林学学科快速发展, 风景园林学科建设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学科发展十分缓慢, 1981- 1989 年只建立了3 个博士点4 个硕士点, 1990- 1999 年也仅增列了3 个博士点9 个硕士点(表2)。

  2000 年硕士学位授予权审核由全国统一评审改为委托部分高校和省级学位委员会自行审核后,风景园林学科才有了较快发展, 2000 年新增3 个博士点15 个硕士点, 2003 年新增4 个博士点24 个硕士点, 2005 年新增7 个博士点38 个硕士点②。

    2.2 学科定位不稳,学科地位偏低,社会认知度降低

      人们一提到园林总是只想到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等古典园林遗产, 实际上, 风景园林学科的学科领域早已从古典园林、传统园林、城市绿地等扩展到风景名胜区、大地景物、生态环境规划等范围。

  风景园林学科是保持和创造人及其活动与自然世界和谐关系的艺术和科学, 其核心是工学、生命科学与文化艺术三位一体, 在课程设置上是工程规划设计、生物生态与人文社会学并重。风景园林学科的特点在于综合性非常强, 涉及规划设计、园林植物、工程学、环境生态、文化艺术、地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交汇综合, 单纯授予工学、农学、理学学位均有缺陷, 不足以充分反映风景园林学科的完整内涵。

  现行的学位制度规定按学科门类名称授予学位, 如: 工学博士、农学硕士等, 而学科专业目录的演变表明(表3), 从最初的学科设置就具有浓厚的行业色彩, 虽然只涉及建筑学和林学两个一级学科, 不仅没有体现风景园林学科综合的特点和优势, 反而留下了学科门户和分化的隐患, 直接导致了园林植物与园林设计的分离, 进而恶化到学科定位不稳、学科地位偏低、社会影响削弱。

  学界公认人居环境学科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3大部分, 早在20 世纪80 年代初由中国一流权威专家学者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时就将园林与建筑、城市规划并列; 分析、比较2000 年美国学科设置情况也可以看到类似的学科划分, 其学科大类、学科群、学科与我国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划分层次相当( 表4), 在大建筑学中, 城市规划与LandscapeArchitecture (以下简称LA) 并列, 与我国学术先贤将园林与城市规划并列不谋而合。

  我国现行的学科划分, 将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在建筑学一级学科中仅仅作为城市规划与设计二级学科的一部分, 相当于三级学科或研究方向层次被边缘化, 大大降低了风景园林学科的学术地位, 风景园林学科建设似乎成为城市规划设计的附属, 只能在较低层面进行。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也只是农学门类林学一级学科中的一个二级学科, 发展空间也受到极大限制。从现有国家重点学科的份额可以看出, 风景园林学科在382 种二级学科中占1.5 种, 而在965 个国家重点学科中只占2 个。

  从招生目录也可看到,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在林学一级学科中不是主流招生学科(表5), 约占1/7,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在建筑学中所占份额也非常小(表6), 仅约占1/13, 份额极小的培养规模禁锢了学科的扩张和发展。

    2.3 学科内部缺乏协调、共识,争论长期不断,社会无所适从

  由于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风景园林学科主流学派成长不利, 具有综合协调能力的全才、通才队伍不够强大, 特别是缺乏在规划设计和植物生态、人文自然均具高深造诣的领军人物, 对学科发展方向的驾驭能力偏弱, 因此, 多年来不断陷入各擅专长的专家之间的论争。造园、园林与风景园林名称之争刚刚告一段落, LA 翻译之争又起, 延续多年的学术争论虽有一些益处, 却把同行专家的注意力引到了名称等表象方面。规划与植物主次地位之争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其实, 中国园林山、水、植物、建筑四要素缺一不可, 风景园林学科中植物生态与规划设计应当并重, 是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 而非附生关系、绞杀关系。这些业内的争论不仅扰乱了社会对学科的认知, 也必然影响到风景园林学科的建设和健康发展。

  2.4 学科方向凝练不够

  每一个二级学科, 一般应当设置3~5 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的研究方向划分过细, 设置比较随意, 有些方向与课题名称混淆。研究内容存在着重分子生物学轻生理生态、重遗传轻育种, 忽视优势种和群落培育、栽培应用。与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土壤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等学科的关系也有待理顺。

  而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研究内容长期重设计、重工程实务, 轻理论问题、轻学术研究, 技术性强而科学性弱, 忽视风景园林的历史文化特性和国内外比较研究, 风格、特色淡化甚至丧失; 作为城市规划与设计二级学科的一个部分, 研究方向无法再分,难以在遗产资源的保护监控, 国土环境的整治优化,开放生态系统的监测等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缺乏对学科内涵、外延的研究, 始终没有建立起和城市规划与设计二级学科的特征差异。

    2.5 优秀青年学科带头人尚未脱颖而出,学科队伍断层严重,尚未形成强大的学科团队

  由于学科的内涵、外延及其与相关学科的界限不十分明确, 相关各学科形成了各自为战的局面, 学科团队意识淡薄, 学科领袖年事渐高仍勉力支撑, 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尚未脱颖而出, 学科队伍不仅有年龄断层, 也存在水平和能力断层。就风景园林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及学科队伍而言, 长江学者特聘( 讲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教育部创新团队、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高层次杰出人才( 团队) 极少, 这是影响和限制学科发展的首要因素。

    2.6 科技创新能力弱

  风景园林学科领域重大科研项目缺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973 项目、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发展项目等高水平科研项目空白。近些年科学研究投入不足,导致学科研究水平不高, 重大成果少, 创新成果少,国家级科技奖励空白, 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少, 高质量论文尤其是SCI 收录的论文少, 直接表现为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客观来看, 现行体制对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不利而相对于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有利。规划设计方面理论研究少, 科研项目少, 承担工程实务多。以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为例, 近20 年, 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绝大多数为花卉种质资源、遗传育种和花卉保鲜等方面, 而规划设计方面仅限于横向协作和工程项目设计经费, 难于争取到建筑学方面纵向的重大课题。

    2.7 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小,培养模式有待改进,培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全国有地市级园林管理局680 个, 有园林规划设计院和设计公司1 200 家, 物业管理公司4.5 万家, 花卉企业5.2 万家, 大中型花卉企业4 225 家, 花卉市场2 397 家, 国有苗圃和花圃2 100 座。风景园林事业第一线的从业人员约560万人(表7), 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不足20 万人, 仅占3.5% , 硕士及以上层次专门人才比例更低, 缺口很大。

  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的支撑条件, 学科发展缓慢直接导致培养规模和培养能力的严重不足。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其风景园林学科是全国公认最重要的风景园林学科之一, 2001- 2005 年5 年间博士研究生招生增加了5 倍, 年招生人数仅37 人, 硕士研究生招生增加1 倍多, 年招生人数也才124 人(表8)。可见, 风景园林学科研究生培养规模与速度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由于分属不同学科门类, 人为分割, 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不完整, 综合性不够, 本应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却渐行渐远。从本科阶段就分为园林( 农学学士) 、风景园林( 工学学士) 专业, 前者离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建筑学越来越远, 后者对园林植物、植物学、生态学也越来越陌生, 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偏重于园林行业中的某一方面, 知识结构狭窄, 重深度而缺乏广度, 专门性强而综合性差。现行的风景园林研究生培养主要分为两个学科: 一个是农学门类下面的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该学科主要进行园林植物与花卉种质资源与育种、栽培技术、花期调控、园林树与花卉生理等方面研究, 毕业后按农学门类授予学位; 另一个是工学门类下面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学科, 该学科主要进行城市规划、园林设计等理论与设计研究, 毕业后按工学门类授予学位。这种分离的培养模式, 削弱学科的综合特征, 显然难以适应专业发展的社会需求。

  目前, 虽然已开始招收培养职业型的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风景园林人才分离的培养模式有望得到缓解, 但未来发展和培养质量尚难预料。现行的学科体系划分, 工、农分立可能仍会延续一段时期, 实现当年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 清华大学建筑系模式的回归与升华, 尚需一个过程。

  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有待提高。从1999 年至今尚未有入选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建筑学的3 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来自城市规划设计、建筑理论, 林学的2 篇来自森林培育、林木遗传育种。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成效也不明显, 教育部审定通过并推荐的479 部研究生教学用书均与园林学科无关。

    2.8 科技装备条件仍未得到根本改善

  风景园林学科领域的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 技术) 研究中心依然缺乏, 尚不足以支撑高水平的科学研究, 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库、标本库、基因库建设也亟待加强。风景园林科研项目和设施大多集中在地方, 本应成为支撑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条件和基地, 但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

    3 对策与建议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保护生态环境, 改善人居环境,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更好地适应我国风景园林事业发展的需要, 传承风景园林文化, 创新风景园林科技, 弘扬国粹, 强化中国园林在世界的地位, 我们有必要恢复、重建学科应有的地位,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学科体系, 建设有社会影响力、国际竞争力、世界一流的风景园林学科。

    3.1 学科目录调整

  为进一步理顺人居环境学科体系的内涵与外延, 清晰地界定建筑、风景园林、城市规划三者的学科范围, 按照既要充分发展、又不超越边界, 既不狭隘又不泛化的原则对现有的学科格局进行调整。具体的方案是:

  方案A: 在农学门类下设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 可授农学、工学、理学学位) , 包含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大地景物规划、游憩学等二级学科。

  方案B: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作为建筑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 与城市规划与设计并列; 在农学门类下设园艺与园林一级学科, 包含园林植物、观赏园艺学、果树学、蔬菜学、茶学等二级学科。

  方案C: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作为建筑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 在农学门类下设园林学一级学科, 包含园林植物、观赏园艺学等二级学科。

  从长远来看, 国家调整学位制度, 一种可能是设立建筑学门类, 建筑、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均授予“建筑学博士、硕士学位”;也可能淡化学科门类, 按一级学科授予学位, 直接叫做“ 风景园林学博士、硕士学位”。

    3.2 人才培养

  统一制定高度权威的风景园林学科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标准, 规范各层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不论学校类型, 也不论学生来源, 均须严格执行。

  拓宽培养口径, 按二级学科的要求培养研究生; 二级学科划分研究方向设置不宜太细( 最多不超过5 个) , 更不能等同于课题名称或科研项目。

  本科阶段推行农学学士( 园林专业) + 工学学士( 风景园林专业) 双学士( 第二学士) 制度; 大力发展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教育, 提高其在读生比例, 在职业型的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 MLA) 研究生培养中, 强调应用性、复合型和创业精神, 强化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减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人数, 少而精, 以硕—博连读培养模式为主, 尽可能从生物学、建筑学、地学等学科选拔优秀生源, 在学术型的农学博士、硕士( 园林植物) 和工学博士、硕士( 园林规划) 培养中, 强调创新精神、创新意识, 提高科技创新和学术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3.3 加强科技创新,加强文化繁荣

  高度重视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新方法, 科学分配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力量, 既要顶天也要立地, 以横向协作之良好经济效益反哺、供养学科基础研究、基本建设, 以谋求学科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收益与学术成就协调发展。加强学科的基础建设、基本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园林植物( 花卉、观赏园艺) 种质资源库、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课程建设、队伍( 学科团队) 建设。

    3.4 与时代同步,适应社会需要,善于包容

  敢于、善于吸收新观点、新理念, 积极团结园艺学、花卉学、草坪学、设计艺术学、环境艺术、景观( 设计) 学等学科, 适当扩展学科范围, 拓展内涵。

    3.5 加强协作、协调,求同存异,共同建设强势学科

  不以名称、观点新奇争长短, 而以对学科的贡献论英雄, 借助全国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分会、全国( 风景) 园林学院( 系) 院长( 系主任) 联席会等平台,每年定期举办风景园林学科发展论坛, 邀请国内外LA 专家讨论、争鸣, 同心协力、共同推动学科建设。

    3.6 按风景园林的理念在有关高校规划和建设园林学院,作为风景园林教育、研发中心,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提高国际地位

  积极争取教育部、建设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和各地政府的关注和支持, 按风景园林的理念, 参照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模式, 在有关高校规划和共建园林学院, 并加大投入力度, 立项建设风景园林精品馆、标本馆( 如北京林业大学梅园) 等, 以展示我国园林科学技术和园林文化艺术的实力和水平。

  充分利用2006 年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2008 年北京奥运会、2010 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等国际盛会, 大力加强风景园林学科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申请原产我国的菊花、牡丹、芍药、桃花、山茶花、兰花、百合、杜鹃等特色、民族花卉有关品种国际登录权威, 加强我国园林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 远望.全国农林院校学科建设概览( 2003) [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 张启翔.中国名花[M].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9.
  [3]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二版)[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4] 刘念才, 等.美国学科专业的设置与借鉴[J ].世界教育信息, 2003(1- 2).

 

  作者简介:

  欧百钢/1965 年生/ 男/ 四川成都人/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北京100816)
  郑国生/1955 年生/ 男/ 山东人/ 博士/ 教授/ 山东莱阳农学院研究生处(青岛266109)
  贾黎明/1968 年生/ 男/ 山西人/ 博士/ 副教授/ 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北京100083)

编辑:Aggie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