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家园林中的宗教现象探究-园林文化-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私家园林中的宗教现象探究
[日期:2007-05-28]  来源:网络  作者:中国风景园林网   发表评论(0)打印



    私家园林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它熔几千年诸般文化于一炉,涉及面宽泛而深刻,特别许多景点注入佛道思想,使其表现含蓄甚至晦涩,解说词往往浮光掠影,牵强附会,游赏者很难获其真义。平时,古典园林中的宗教思想往往被忽略,并不作为一项重要因素加以强调,造成了园林文化的残缺,笔者认为,无论如何宗教因素在园林中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如果园林文化中缺失了它,就等于抽去脊梁,使其流于肤浅。排除宗教因素的研究,不利于全面理解园林文化,会使许多景点的“美”流失,降低园林魅力;古典园林是思想性很强的所在,忽略宗教思想又将极大地降低思想成份和思想水平,这些都会严重危害园林艺术的继承。为此,本文拟对古典园林中的宗教遗存作一次探究,以期引起重视,限于篇幅,想局限于私家园林来谈这个问题。

(一)

    中国园林之肇端,偏于功能性,为皇家狩猎、祭祀天地所建。稍后,朝贺、议国事所需的建筑大量布置入园。在佛教传入、道家文化未深化为宗教--道教之前,人对大自然山水风景极少带有主观性,仅停留在对外部客观实在的利用,对园内山水尚未赋予晦涩的寓意。上林苑布置蓬莱、方丈、瀛洲三岛,象征东海神山是一个罕见的例外。中国园林真正变得含蓄到一石一木、一字一联,甚至抬头举足皆是文章;空间布置或东或西,或高或低,皆意味深长,也许要追溯到佛道宗教及文人山水画的出现。山水画的空白,简笔特别深含意味,那浩淼连天的空旷湖泊,那峰峦无尽空无一人的寂静山林,很难用文字解说,落款以文字点题,但对画面的涵意远不能表白言尽,山水画促进了园林艺术成长,意境创设使园林变得意味深长。但是,山水画理不能解释园林全部,许多内涵深刻的景点必须从建园者思想意识着手进行分析理解,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文人的思想都不同程度渗入佛道思想,所以,一些最为晦涩的地方又得追本溯源,从宗教入手进行分析。

    严格意义上讲,历史上优秀的山水画家或诗人都具有淡泊出世的思想底蕴,这是封建专制政治所然,大多在入世失败,出世思想占上风时,他们失落无奈,哀婉悲叹的心声--往往铸成艺术极品。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没有出世思想会创造出飘逸俊美的艺术作品简直难以想象,这种人也许在画理、格律上做得很精确,却不能创造出有灵魂的作品,创造灵魂的人,必先自己有灵魂,创造“有意味的形式”,必先自己有意味--思想。有灵魂有思想的人就是对人生、对世界的终极问题有所思考。在魏晋隋唐,佛道乃是思想水平最高体现,就其时代的科学知识无助于思想者超越宗教这个加之于时代的思想窠臼,有思想的文人必然在作品中或淡或浓的染上宗教色彩。

    精通诗文,擅长书画,同时深受宗教影响的文人才有可能把园林艺术推向至高无上的境界。唐代同时具备诗、文、书、画、宗教诸项修养不乏其人,但大多或贫或飘泊不定,真正能为自己建造别墅长期安居者寥若晨星,王维是极少数中的一个,而且兼通音乐。王维耀人的才华,把私家园林艺术推向极致,特别是园林意境的创设,后代陈陈相因,很少超过。宋徽宗赵佶建艮岳,终究皇家审美离不开恢宏华丽,至使不如辋川别业有意味。苏州拙政园初出于明代著名画家文徵明的画稿,园景“明瑟旷远”[],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妙手法使文徵明笔下的拙政园也难与辋川别业相比。究王维之才华所以光耀照人,重要一项就是他笃信佛教深得禅理。他吸取禅宗的静坐默念,说法时以言引事物的暗示,以及色空观,使其诗歌读来奥深理曲,委婉含蓄,充满寂、空、静、虚的意境,再结合音乐的弱音、停顿,山水画的飞白,又使诗歌富有节奏变化。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反映环境的虚空冷静,空山中依稀听到的人语声却给山造成更大的空无感觉,空是绝对的,声是有条件和暂时的,人语声会随人去而消逝,山却长久空下去,人语打破寂静,显得山更静,这不是色空的演绎么?“复照青苔上”揭示静默世界中的无限轮回,全诗充满禅理的思考。又如《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再如《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在渺无人迹的地方,明月东升相照,芙蓉花开花落,周而复始,时间飞逝似乎失去了意义,一切在自然法则中平静地运行,它启发人自然法则如此,人当顺应,进入自然运行轨道,顺乎天理,接受生命的寂灭,归为永恒的“空”。世界本就日落月升,花开花谢,交替无尽,万物皆如此,人的内心悟到这点不必再恐惧、再狂喜,除却一切欲念,内心归于平静、淡漠、寂灭。这个关于人生与自然关系的大题目产生了无限意蕴,像电影蒙太奇效果一样,人飞升到无限的想像世界中“冯虚御风”,任意遨游,在空间上冲破有形的“幽篁”和发“红萼”的山,在时间上穿透物的即时性,从而进入消失时空感的永恒世界。

    在空间有限的园林中,引入宗教思考后,同样会把园林引向无限时空。园林本身外在的有限形式,因内容深化,开始急剧畸变、扩张。所以,园林空间不在乎占有多少亩土地,而取决于园林的内聚能量--思想性有多深。同理,一个阅历丰富、个性成熟的画家“胸中自有丘壑”可将万里江山现于尺幅之中,传播万里渺远的气势,使读画者的感受突破尺幅之拘,进入一种比万里江山更旷远更宏大的想象时空中。所以,作为艺术,不管诗文、绘画、音乐、园林何种形式,一旦渗入佛道的空、无、灭、寂、静、旷、无极等思想,即时会给艺术品注入巨大能量,使艺术时空得以在观者头脑中借助想象得到自我扩张,艺术形式的“意味”性蔓延得无边无际,从而铸成东方艺术的最大特点--不可言传的含蓄和可想像性。

    王维是那样深入禅理之中,致使随手翻读一首诗,都会觉得满口馥郁、经久不散。如《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又如《书事》“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再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爰;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理所当然,他建造的园林必定不同凡响,且看王维的私人园林辋川别业。辋川别业在陕西蓝田县西南约20公里处,那里山岭环抱,溪谷辐辏,王维依自然地势规划整治成园,按《辋川集》中记录的二十个景区和景点,可大致看出园林的内容,《中国古典园林史》作者周维权先生按王维和裴迪在《辋川集》中四十首诗的排列顺序关系,再现了一条主要的游览路线,不仿录于此,供下文分析。[]

    孟城坳      谷地上的一座古城堡遗址,也就是园林的主要入口。裴迪诗:“结庐古城下,时登古城上;古城非畴昔,令人自来往。”

    华子冈      树为主的丛林植被披覆的山岗。裴迪诗:“落日松风起,还家草露唏;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文杏馆      以文杏木为梁、香茅草作屋顶的厅堂,这是园内的主体建筑物,它的南面是环抱的山岭,北面临大湖。裴迪诗:“迢迢文杏馆,跻攀日已屡;南岭与北湖,前看复回顾。”王维诗:“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

    斤竹岭      山岭上遍种竹林,一弯溪水绕过,一条山道相通,满眼青翠掩映着溪水涟漪。裴迪诗:“明流纡且直,绿条密复深;一径通山路,行歌望旧岑。”王维诗:“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

    鹿柴        用木栅栏围起来的一大片森林地段,其中放养麋鹿。裴迪诗:“日夕见寒山,便为独往客;不知深林事,但有麋鹿迹。”王维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木兰柴      用木栅栏围起来的一片木兰树林,溪水穿流其间,环境十分幽邃。裴迪诗:“苍苍落日时,鸟声乱溪水;绿溪路转深,幽兴何时已。”

    茱萸片      生长着繁茂的山茱萸花的一片沼泽地。王维诗:“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山中傥留客,置此芙蓉杯。”

    宫槐陌      两边种植槐树(守宫槐)的林荫道,一直通往名叫“欹湖”的大湖。裴迪诗:“门前宫槐陌,是向欹湖道;秋来山雨多,落叶无人扫。”

    临湖亭      建在欹湖岸边的一座亭子,凭栏可观赏开阔的湖面水景。王维诗:“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尊洒,四面芙蓉开。”裴迪诗:“当轩弥晃漾,孤月正裴回;谷口猿声发,风传入户来。”

    南坨        欹湖的游船停泊码头之一,建在湖的南岸。王维诗:“轻舟南坨去,北坨淼难即;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

    欹湖        园内之大湖,可泛舟作水上游。裴迪诗:“空阔湖水广,青荧天色同;舣舟一长啸,四面来清风。”

    柳浪         欹湖岸边栽植成行的柳树,倒映入水最是宛约多姿。王维诗:“分行接绮树,倒影入清漪;不学御沟上,春风伤别离。”

    栾家濑      这是一段因水流湍急而形成平濑水景的河道。王维诗:“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金屑泉      泉水涌流涣漾呈金碧色。裴迪诗:“萦亭澹不流,金碧如可拾;迎晨含素华,独往事朝汲。”

    白石滩      湖边白石遍布成滩,裴迪诗:“岐石复临水,弄波情未极;日下川上寒,浮云澹无色。”

    北坨        欹湖北岸的游船码头,可能还有船坞的建置。裴迪诗:“南山北坨下,结宇临欹湖;每欲采樵去,扁舟出菰蒲。”

    竹里馆      大片竹林环绕着的一座幽静的建筑物。王维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辛夷坞      以辛夷的大片种植而成景的岗坞地带,辛夷形似荷花。王维诗:“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漆园        种植漆树的生产性园地。裴迪诗:“好闲早成性,果此谐宿诺;今日漆园游,还同庄叟乐。”

    椒园        种植椒树的生产性园地。裴迪诗:”丹刺  人衣,芳香留过客;幸堪调鼎用,愿君垂采摘。”

 

    可以体会到,辋川别业布局有很强的写意性和音乐节奏感。斤竹岭山径明灭隐现,欹湖浩淼晃漾,竹里馆和辛夷坞幽深寻不见。空间布局,高到华子冈,斤竹岭,低到茱萸三片;广有欹湖,细有金屑泉;欹湖是开敞布置,闭合布置则有竹里馆,或高或低,忽开朗,忽幽闭,这里静那里动,不正合了一部音高音低,快慢起伏,纤细与雄浑互错的交响乐么?至于辋川别业的幽远耐味,当然是包含了宗教因素的原故,如上文对王维诗歌分析可知,鹿柴、竹里馆、辛夷坞实际上是王维静虑参禅的地方,隐没于山岭,悄无人迹,居中可伴明月而友麋鹿,操琴吟诗,看花开花落,思考人生、宇宙的终极问题。这就是禅宗的神秘、道家的隐遁飘逸赋于辋川别业特殊的美感。如此观之,辋川别业最大成功--耐人寻味,正是得力于王维的佛道出世思想。

    今天苏州私家园林中仍然包含着宗教因素,但与王维辋川别业情况有所不同。王维所处的唐代,佛教传入才几百年,尚未民俗化,高深的奥理需得相当文化修养的人苦心钻研方能接受,所以,王维的佛教思想是“自觉的接受”,建辋川别业时,宗教意识流露较为隐晦。经千余年传播,明清两代佛道思想潜移默化深入中国百姓生活中,已经完全民俗化,既为民俗的一部分,大家就处在“不自觉接受”的地位,所以,明清园林中许多宗教现象是无意识流露的结果,表现自然而明显。

 

(二)

    在我们用宗教这把钥匙去开启苏州古典园林魅力之门前,不仿先看看中国园林的摹仿者日本园林,会发现日本园林同样弥漫着宗教气氛。日本的例子,既富于启发,又有助于推动对中国本土古典园林中宗教现象的研究。

    日本像引进一切外来文化技术一样,将中国园林艺术引进后作了更改发展,使其具有日本个性,适合日本的文化环境。日本园林艺术和佛教都是从中国飘洋过海引进的舶来品,但两者很快在太平洋岛国融成一体,园林嬗变为佛理非常浓厚的所在,园林的休闲意义被大大削弱,很大成份作为传达高深禅理的媒介,其典型是京都的龙安寺庭园。它的布置是在一方耙过的白砂上安排由十五块岩石组成五组抽象作品,如何理解它的含义,许多外国学者发表了独特的见地:蓝敦.华纳说,“一组岩石也许可以看作老龙及其子女在瀑布或激流的水花之中翻腾嬉戏”;威尔.彼得森则将园中岩石比作“十六罗汉”。不管这些比喻确切与否,说明这组岩石导引观者突破这一方砂子的空间,起了突破时空,由此及彼的想像作用,蓝敦.华纳说得好“禅暗示观者依照他自己的想象去完成他自己的意念”。一座园林有多种要素构成,威尔.彼得森分析龙安寺时把宗教意识观念特别提出来作为强调:“在注视这片空的空间时,岩石亦不可忽视,岩石跟沙子以及沙子的属性一样,亦是日本美学中的一个基本要素;所有这些,以及其它的一些成分,都有助于在庭园的里面,造成一种错综复杂的重要联想。将造园艺术的无数优点带入这座显然单纯的花园之中,使之与丰富的宗教上、神话上、或意识上的观念,以及由许多世纪累积而成的历史关联发生化合作用,并非不可能之事,任何人,只要讨论到龙安寺这座庭园,如果不能把所有这些东西都列入考虑的话,都难免有以偏概全的危险”。[]

    龙安寺没有明确答案,但十五块岩石布置包含宗教思考不可否定,外国学者从禅的角度审视理解十五块岩石,其分析的切入点无疑是正确的,佛教主张自我觉悟,龙安寺十五块岩石布置的出发点恐怕即在此。

                         

(三)

    苏州私家园林中宗教味最浓重的是狮子林,这与它从寺院脱变而来有关。狮子林最早建园在元至和二年(1342年),元名僧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在苏州“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因天如禅师的师傅中峰居住浙江天目山狮子岩,又《大智度论》说:“佛为人中狮子”,所以建园用“花石纲”遗下的湖石多叠假山,各拟狮子态。整园前寺后园,取名狮子林,亦称狮子寺,1352年名“普提正宗寺”。明代叫“狮子林圣恩寺”,万历年间加建佛殿、经阁、山门。清代顺治年间重建经阁,经五六百年“经阁既成、大殿并峙”,一时香火旺盛,乾隆十二年,又改名“画禅寺”。1918年园归贝氏--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家贝聿铭家,耗资七、八十万银两,引入西洋审美情趣,大规模修建遂成现状。通过这次大修,寺院气氛大大削弱,佛殿、经阁、山门均不复见,但园中建筑引用额题、对联以及假山布置仍保留原先面貌。

    今天狮子林中的宗教遗存可从文字和布置两方面寻见。如燕誉堂对联。上联:                        具峰岚起伏之奇,晴云吐丹,夕朝含晖。尘刹几经年,胜地重新狮子座。

    燕誉堂北小方厅对联:

                        石品洞天标题海岳;

                        钟闻古寺镜接娘 

    园内还有“禅窝峰”、“狮子峰”、“翻经台”题名都在文字上直接让人看出狮子林的寺院性质。用得较含蓄的宗教性题名有“修竹阁”,“修竹”取自《洛阳伽蓝记》:“永明寺房厂,连亘一千间,庭列修竹,檐拂高松。”以借名寺声望。还有立雪堂,它取意《景德传灯录》记载:禅宗二祖慧可去见菩提达摩人,夜遇风雪,但他求师心切,不为所动,在雪中站到天亮,积雪盖过了他的双膝。菩提达摩见他心诚,就收为弟子,授与《楞迦经》四卷。立雪堂原为僧人传法之所,所以用此题名,苏州多种导游手册以“程门立雪”故事解释,实为谬误。

    大规模的假山群峰林立,各拟狮子态,似有似无,形神飘忽。中设一“棋盘洞”,相传吕洞宾、铁拐李在洞中对奕,这是通过象征性布置表达宗教信仰。

    禅味隽永,在于引人想象,在想象中悟道。卧云室也许是狮子林最富禅味的地方。卧云室是禅房,处假山中央顶端,开门便见峰峦环抱,但山体实为太湖石,人工堆叠而成,高止不过十几米,远不如真山气象,更无云可卧,但在这个特定环境中,“卧云”两字发人想象:云生高山,绕之峰腰,卧云者必居高山群峰间,这种想象如王维诗引起的想象那样由心的作用,移景、转换空间,狮子林假山变成真山,人飞升到几千米,真若高处云端。狮子林一堆湖石,道中人看来就是浙江天目山狮子岩,似象非象的石狮子就是佛像。狮子林面积广不过16.7亩,空间一粒芥子而已,却容纳了不止一座天目山,而是整座须弥山和佛教的全部精神。如此站在卧云室再观狮子林,就会叹道:假山群峰何巍巍,白云在我禅房下;狮子林围墙何邈邈,宇宙在我内心中。狮子林虽处市廛,由于禅的引导,僧人在此却可达到止息杂虑、远离凡尘、归于寂静的境界。

    留园不同于狮子林,从未作过寺院,它“宏丽轩举,前楼后厅,皆可醉客”是典型的私家园林。但园内也有大量的宗教遗存,这与园主人信仰有关。从记载来看,太仆寺卿徐泰时于明嘉靖年间同时建东西两园,西园在其子徐溶手中被舍作佛寺(今西园戒幢律寺),徐溶将西园舍为佛寺一事可以看出徐家笃信佛教。

    建筑集聚的东部是园主生活起居所在,其中伫云庵、参禅处、亦不二亭构成园主佛事活动的场所,反映园主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不可分离的关系。伫云庵为一长方形小院,有泉有峰,清爽宁静,参禅处在冠云楼偏东,内有对联:

                        儒者一出一入有大节;       

                        老者不见不闻为上乘。

    下联表明参禅时必须保持心境清静,不为尘虑所扰,《宝积经》说:“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被乘名为大乘,名为上乘。”无尘凡杂念,依靠内心的、本我的正真正觉,才是佛家的至高境界,对联的佛家思想与苏州私家园林主人标榜出世隐逸,远离官场名利的主题十分相契,说明佛教所以为许多文人接受,原因就在于佛教既可以作为隐退的理论依据,又可作为内心制衡的工具,很符合中国文人的口味。亦不二亭名出自《维摩诘经不二法门品》,文殊问维摩诘,何等是不二法门,维摩诘默然不应。文殊问:善哉,善哉,乃无有文字语言,是真人不二法门”。此公案意为不假语言文字,靠自己“悟”直接入道。

    东部还有一处颇富禅意发人深省,那就是“静中观”,它是东部建筑群的核心,庭院不过四十平方米,四周墙廊回复,交错互叠,虽有走廊可循,洞门空窗相望,但近在咫尺的可望之景,不可一步抵达,由于廊、洞门、空窗对视觉的引导,使人觉得四面空透,景外有景,延伸无尽,丝毫无逼仄局促的感觉,为此向来被视作古典园林建筑的佳笔。且不管建筑上的艺术性,倒是静中观的建筑现象可以激发禅的思考,刘禹锡诗“众音徒起灭,心在静中观”,面对繁复的建筑变体,若能心怀平静,无欲、无念、那么繁复错乱之象,咫尺美景则何扰于我,怎动我心?这不是接引你进入“止息杂虑”的境界么?

    东部体现道教神仙思想则有“鹤所”,鹤象征长寿,吉祥,常为仙人坐骑,老聃即驭鹤登仙,以鹤命名包含园主羽化而登仙的向往。“林泉耆硕之馆”也有道教味道,对联:

                瑶检金泥封以神岳,

                赤文绿字披之宝符。

    赤文绿字指道教经藉《河图》、《洛书》,其文字符号分别为红、绿颜色。

    道教神仙思想延伸到中部,留园中部以涵碧山房为中心,作山水园景布置。池中设一小岛,名“小蓬莱”,传说蓬莱、方丈,瀛洲是东海三神山,上有长生不老之药,此处布置“小蓬莱”为象征性布置,是园主求仙思想的表露。

    如果说卧云室是狮子林最富禅味的地方,那么留园最富禅味的地方是“闻木樨香轩”。闻木樨香轩处中部西首,为中部最高点,轩似古代马车,四面开敞,轩周围群植桂花,每逢秋季,坐高爽轩中,木樨花香熏人沉醉。轩名“闻木樨香”取自一则佛教公案:黄庭坚到晦堂处求教入门捷径,晦堂问:“只如仲尼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者。’太史居常,如何理论?”黄庭坚想要回答,晦堂说:“不是!不是!”黄庭坚迷闷不已,一日随晦堂山行正值桂花盛开,晦堂问:“闻木樨花香么?”黄庭坚说:“闻。”晦堂说:“吾无隐乎尔。”黄庭坚一下子开悟。[]  这则公案反映了一个原则:“直心是道”。禅并非变幻莫定的云霞,要得禅理,平凡直接就是悟道。闻木樨香轩所处最高处与西部埠相连,中隔云墙;轩南北回廊尽依山势,高低起伏跌宕骤然,为苏州园林走廊起落幅度之最,正因为如此,人行走之时,深得自然之趣;桂树与古木相间,泥石根茎尽行裸露,无草皮覆盖,若处山野;更绝的是轩西所依墙面,嵌有两王书法碑刻,那醉酒中的本我流出的墨迹,行云流水,气韵翻腾,无阻无碍,书法的真意与轩周围的自然布局提示了“直心是道”的意思,似乎使人一下子悟到随缘任运,不执著,不偏执的禅理。闻木樨香轩散发出隐约但弥久的禅的气氛,让人感觉似接禅机,徘徊不去。

    苏州私家园林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拙政园“雪香云蔚亭”,亭内有一副对联,见者无不呤哦沉思,对联写道: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从常理上讲,蝉噪应该使树林充满噪声,鸟鸣则会打破山的幽静,但对联反其道而行之,声响反而引起寂静,这使人想起日本著名俳句诗人芭蕉《奥州小路》中的二句:“闲寂呀,蝉声渗入岩石里。”对联和诗句都抓住了现实生活中寂处有声更觉静的体验,用以声显静的手法表达佛教的虚空美,寂静美,给亭周围渲染禅气氛,引起观者的禅思。从佛教思考出发,禅宗提出“无相为体”,世间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和虚幻不实的,因缘而生,为无,为空。龙树在《大智度论》中说:“观一切法从因缘生,从因缘生即无自性毕竟空。毕竟空者是名般若波罗密。”般若波罗密就是虚空的境界。所以,可以理解对联中的“林”和“山”都不是长久存在的实体,最终也是虚空一片,便何况“蝉”或“鸟”!蝉不过一夏,鸟不过暂歇枝头片时,当暮秋寒露时,蝉便告终,鸟鸣唱几句即倏忽飞逝,短暂的声响不足以改变永恒的寂静,声响之后是长久的寂静,所以对联中用“更”字递进关系。对联似乎启示世人:既然世界是“空”“寂”,人在凡尘中的一切行为都不过一夏蝉鸣几声鸟啾罢了,不如尽早离弃对尘世浮华的眷恋,去寻找“自性”,世间只有“自性”才是真实存在,不要再为那流变不定、最终归于寂静、空空如也的“色”而自寻烦恼。雪香云蔚亭居池岛最高处,伫立亭侧,向下俯看,可见远香堂、倚玉轩、香洲诸华美建筑,雕梁画栋,飞阁流丹,又兼嘉树玉竹,绿池禽鸟,朱廊石桥萦绕穿插,美尽人间之所有。环视亭左右,仅古树几棵,白梅数枝,扎根黑土,无声无息,与下面华美景象对比,暗示下面那一派美景便是凡尘间一缕烟云,如蝉叫如鸟鸣,雪香云蔚亭一片便是天界一角。怪不得笃信佛教的梁简文帝从南朝诗人王籍《入若耶溪》诗中读到“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两句时叹道:“吟咏不能忘之”。

    行文至此,可概括出一条规律,苏州私家园林中最富禅意的景点都采用“隐性”的手法表达禅意,从文字上看不出明显的宗教涵意,往往通过景物布置、景物对比进行暗示。留园“闻木樨香轩”拙政园“雪香云蔚亭”以自然的山林与工巧的房屋进行对比,“自然”就是“自性”的表现,“工巧造作”就是“自性”的阻滞,“自性”是永恒追求“工巧”最终是“空”。狮子林湖石拟狮子态,卧云室居山顶,若处天目山,若处须弥山这类隐晦的暗示并不大众化,不是一望可知,须经努力去“悟”出来,这无疑增加了园林艺术的欣赏难度,所以弄清园林中的宗教现象是很有意义的事。相信中国私家园林中必定还有许多传达宗教思想的景点,这须仰赖于方家法眼,非我等孤陋寡闻之辈所能为,本文意在抛砖引玉罢了。

编辑:admin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有关 的新闻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