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过芦苇滩-园林文化-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风过芦苇滩
[日期:2010-12-02]  来源:《中国林业》杂志2010年第11B期  作者:路来森   发表评论(0)打印



  芦苇滩,有十几亩大。

  其实,原先只是一条叫做小清河的河流,在山脚下拐了一个弯,于是,就“弯”出了一个大大的水荡。河水清浅,极易生长。不记得是哪一年了,也许是风为媒,也许是鸟为媒,水荡的上游最先生长出了几棵芦苇,疏疏离离,摇摇曳曳,演绎成一道支离的风景。仅仅几年的工夫,芦苇潮涌般蔓延开来,很快就弥漫了整个水荡。于是,村里人不再叫“清河水荡”,而是径呼“芦苇滩”,只因那芦苇摇曳而成的风景。

  有几年,我在芦苇滩北岸的中学读书,终日,与芦苇滩相守相望。

  我看到它春日的萌发,水蓝草碧,那样稚嫩、那样怜人地生长着。风起处,整个水面都涌动出一种舒心的柔软。仿佛只有几日,芦苇就涨满了水荡,那种生长,近乎于疯狂;那种气势,是一种狂欢般的热烈,就像那个适时而至的夏季:葱郁、黏稠。

  夏季里的芦苇,绿得通透,绿得痴迷。我启窗,风景弥望。无风的日子,河面水汽清缭,是一场翠湿的梦;阳光明丽的中午,更是晴光闪烁,跃出一种逼人的绿,熠熠悦目。有水鸟乍然飞起,划响一荡青翠。风起,雨骤,芦苇滩整个都笼罩在雨雾之中,但仍然能看得清芦苇的涌动和翻滚,风来风去,芦苇摇荡不一,水面,涌动成阵阵绿色的波涛。那种波涛,让人感受到了某种急骤和翻卷,成为一种能够触动人心灵的骚动和不安。

  芦苇,可无风自摇,那种轻微的摇动,生发出一种楚楚可怜的情态,叫人情不自禁地走近它。那个时候,我和我的同学,于课间就常常走近芦苇滩。彼时,芦苇的管已然变硬,我们取一管竹管,插入笛膜,就可以削管为笛。一支竹笛,就这样吹响了。那个时候流行一支歌谣,吹笛的时候,有同学便常常吟起:“芦苇高,芦苇长,芦苇笛声多悠扬,牧童相和在远方,令人牵挂爹和娘。”

  那样的一种吟唱,常常使我们产生一种莫名的惆怅和伤感……

  参加工作后,还是经常去探望芦苇滩,大多在秋季,去看芦苇滩那一望无际的萧衰景象。秋季时节的芦苇,已然近乎干枯,苇絮飘飘,满眼是一种苍然的白。“白如雪”,人们大多这样形容苇絮的白,虽然有些“俗”,但也只能如此了。确乎是白,白得耀眼,白得让人隐隐生痛。秋风一吹,苇絮飘摇,满荡是簌簌、沙沙的生硬的声响,近枯的芦苇,也能生发出某种金属的味道,正合了这秋的意蕴。这个时候,我总会是站在高处,也总会不期然想到《诗经》里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那“苍苍”二字,境界开阔,大气衰飒,真是写尽了这个季节芦苇的气势和悲凉,让人油然而生一种茫然无序的苍凉感。

  刘禹锡说:“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贾岛说:“川原秋色静,芦苇晚风鸣。”芦苇,天生就该是一种秋天的景致,天生就该是与风为伴的。唯在秋天,它才风骚尽显;唯有秋风,才能捧出它的至美。

  又是秋季时节,风过芦苇滩,想念那一派苍然的景象,思念我苇絮飘白的家乡。

编辑:daodao712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