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是儒家文化的山水载体-园林文化-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西湖是儒家文化的山水载体
[日期:2007-10-04]  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从三评“西湖十景”谈西湖人文价值

  杭州市政府推出的“三评西湖十景”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本报网络版组织的“锦绣钱塘杯新西湖十景摄影大赛”也受到了众多摄友的响应。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西湖,日前我们特邀浙江省博物馆学会会长、原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陈文锦先生在浙江图书馆文澜厅作了一次主题讲座——“从三评西湖十景谈西湖的人文价值”。陈文锦先生以他对西湖的热爱和熟知,讲述了“西湖十景”的前世今生和西湖对于整个世界的特殊价值。

  西湖十景的变迁

  到现在,西湖十景经历了三次评选,从“西湖十景”,到“西湖新十景”,再到目前正在评选的新世纪的“十景”。无论是老十景还是新十景,与其说它们是对自然景观的客观描述,还不如说是一种理想化了的审美意境。

  ●西湖十景 西湖十景最早出现在南宋时期,在理宗时期就有人画过西湖八景,这是把西湖景点连缀起来作为整体推出的最早记载。这八景有些景点是后来十景中没有的,这说明十景从内容上有一个不断变化、发展和筛选的过程。其次是十景名称的变化。西湖十景名称是在景点出现400多年后,即康熙时期才最后确定下来,在这以前有一些变化,比如说雷峰夕照,早期就有雷峰晚照、雷峰落照的名字,双峰插云原来甚至叫两峰插汉,距离很远。第三,景点的位置也会变化。现在的西湖十景,不完全是南宋时候的西湖十景的所在地。如平湖秋月就不在现在这个地方,曲院风荷也不在苏堤的最北端。宋代是一个“郁郁乎文哉”的朝代,文化隆盛。西湖十景的出现与这一时代特点有很大的关系。当时,诗人、艺术家对生活观察细致,表现力丰富生动,南宋画院的画家都把西湖作为绘画的首选题材。他们从描绘西湖全景逐步发展到撷取典型性的镜头来表现某一个局部,反映自己的心情意趣,慢慢地积累起来,就逐步形成了西湖十景。所以,十景反映了他们的审美理想和生活情趣。

  ●西湖新十景 西湖新十景诞生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初期群众积极参与公共事业的结晶。上世纪80年代正是全国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期,当时群众对西湖建设的热情非常高,催生了一个评选西湖新十景的活动,评选经过了将近一年,共收到有效选票7万多张。按当时的城市人口、通讯条件,活动的广泛性已经很大了。我们还请了几个顾问,即著名文艺评论家王朝闻先生,杭州老乡、原文化部副部长夏衍先生,曾经当过杭州副市长的雕塑家刘开渠先生。老十景主要是围绕西湖一圈,离西湖很近,新十景则主要在西湖的外围。

  西湖十景的美学内涵

  这里主要探讨命名的艺术性。着重讲两层意思:一、说到西湖十景,杭州人家喻户晓,大家都认为是西湖自然风貌非常形象的概括,是一种纯粹的自然景观。但我认为,与其说它是对自然景观的客观描述,不如说是一种理想化了的审美意境,蕴涵着很大的主观色彩。是人的心境意绪的反映。举个例子,如平湖秋月。什么意思呢?平,就是平静,和平;湖,当然是西湖,主要是水面;秋是秋天,月是月亮。湖不是海洋,常态是平静的,前面加一个平字,更强调它的平静、安详,有月亮的时候更显得皎洁平和。把四个意思相近的字放在一起,叠加起来,非常浓重地烘托出一种氛围。又如断桥残雪,“断”的桥加上“残”的雪,两样不完整的东西织出残缺美的图景。二、景名一共只有4个字,要取好难度很大。一个好的景名,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既要有形象,给人比较大的想象空间;又要琅琅上口,合乎平仄。西湖十景流传了八百年,经过了多少有学问的人的推敲,但也仍有不足之处,如“双峰插云”,“峰”和“云”都是平声,不合平仄,倒是前面说到的“两峰插汉”更合乎格律,但古人都没接受,可见他们也懂得内容比形式重要。

  三评十景加入人文景观

  今年的“三评西湖十景”很有必要,这是抢救濒临湮没的文化,使之固定并流传下去的必要措施,也是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成果的进一步完善。与前两次十景评选不同的是,这次初评出的20个景点中有不少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比如岳庙等。时代发展到现在,人们对风景的理解已不再满足于对纯粹自然景观的欣赏,而是希望有更多反映历史和人文背景的东西。在评新十景的时候,我们也曾对是否要评人文景观有过讨论,最后因条件不成熟放弃了。在三评西湖十景中推出一批人文景观,对于完善西湖景观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有贡献的。希望这次推出的十景,能够带有终结意义,凡是重要的景点,应该评上的都评上,不要再留遗憾。因为西湖就那么大,不可能再三地评下去。三评结束后,历届十景最好能够整体推出,以彰显它的力度,充分体现西湖的多样化。

  西湖的人文价值

  在文化领域里,世界遗产就是一种普世的价值。全世界对文化遗产的认同是有共同的标准的。世界文化遗产有6条标准:(1)代表一种独特的成就,一种创造性天才的杰作。(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中,产生重大影响的作品。(3)能为一种已经消失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4)可作为一种类型建筑群或景观的杰作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的作品。(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是处在不可挽回的变化之下,容易损毁的地址。(6)与现行传统思想、信仰或文化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关联,具有特殊普遍意义的实物。西湖到底应该怎样定义呢?她的独特价值在哪里?这值得我们很好思考。我认为,西湖的特征,与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第六条都比较符合。现在大家都知道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叫做“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如果我们能把西湖的民族特点说得越清楚,解释得越深刻,你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能性就越大。

  西湖是一种文化

  西湖的历史,是从海湾到泻湖,再到风景湖泊的历史。西湖的这个发展过程与人类的历史活动相辅相成,至少从秦汉时期到现在,她就是一部和人类相伴相生的历史。人类对西湖不断加工、整理、改造,其深度和广度可以说超过了国内其他任何一个风景名胜。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自然的人化”。西湖从自然的物态向人为的生态转变,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累积的物质和精神世界高度复合的产物,并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情绪和文化。所以,西湖是一种文化。西湖的出现,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的一种实践,是古人强调的人和自然亲和互动关系的生动写照。这样一种生活场景和生活方式,最符合中国古代士大夫阶级理想中的审美要求和生活情趣。所以,西湖本质上是一种士大夫文化,就跟苏州园林一样,反映了这个阶层生活的趣味和处事哲学。它与苏州园林不同之处在于,苏州园林是封闭性的,而西湖是开放性的,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城市公共园林,并已经成为引导中国人创造和欣赏山水风景之美的范例和标准。如果一定要给西湖下一个定义,可否说,西湖是儒家文化在山水美学领域中的经典性代表和有形的地理载体。它以儒家的“致中和”思想为标准,以阴柔美和阳刚美相结合的和谐、端庄、秀丽为主要特征,以历史人文为情感交流对象,集多种景观内涵、多种欣赏视角的自由度极大的古代城市公共园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样式的珍贵遗存。

  西湖文化形态的特征

  西湖作为文化形态具有三个特征:(1)、它是以和谐为美的一个典范。西湖景区内,湖与城市、湖与山峦、湖与钱江、湖与陆地、湖与建筑等种种关系的处理上,无不显得大器灵动,恰到好处。比如说湖与城市的关系,三面临山一面城。在古代很长的时间内,西湖面积大致是7~10个平方公里,杭州市区的陆地面积当时也是8~10平方公里,湖和城很匀称。同时,西湖与城市连成一体,但又互不干扰和交错,相对独立又相对依存。(2)、西湖具有深沉醇厚的人文之美。中国人的审美方式,习惯于强调情感因素和伦理道德因素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性。一个风景,有了人文内容的点缀,就变得丰富、互动而有层次,能够与人的思想感情进行交流。西湖的人文意义有三种。第一种是爱国主义,如岳王庙,这反映了古代士大夫阶级的思想境界。第二种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白蛇传、梁祝等故事和传说,反映了中下层人民的美好愿望。第三种是积极进取的态度,后人建了三贤祠等祠庙,把白居易、苏东坡作为一种楷模,作为效仿的对象。(3)、西湖作为审美对象,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很强的可调适性,能够满足人们不同的观赏和审美要求,游客自由选择的余地很大。“步移景换”是中国园林审美活动的最高要求,西湖就是这样一个真正做到“步移景换”的风景区。西湖面积就有60平方公里,地域宽广,景观门类众多,有山峦、水面、溶洞、溪流、涌潮、建筑、墓葬、遗址、林花卉等,能够满足各色人等不同的观赏和审美要求,游客自由选择的余地很大。

编辑:admin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有关 的新闻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