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园林中的禅意-园林文化-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寺庙园林中的禅意
[日期:2008-01-18]  来源:<蓝天园林>2007年第5期总42期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寺庙园林中的禅意
 
   

白马寺
白马寺
   

栖霞寺
栖霞寺
   

狮子林
狮子林
   

寒山寺
寒山寺
   

寒山寺
寒山寺
   

寒山寺
寒山寺
  

  摘要:本文从阐述寺庙在中国园林化的演变过程出发,通过对具体实例的解析,探讨禅的意境在中国寺庙园林中的体现。
关键词:寺庙;园林;禅

  Abstract:This artical starts with the narration about the temples in the evolvement of China garden,then some examples of case analysis of the temple will illustrate the significance of buddhist mood  in China temple garden.

  Key words:Temple;Garden;Buddhist Mood

1 寺庙园林化的过程

  1.1 中国的寺庙园林化的演变历程

  1.1.1 起始

  “寺”在秦汉时期指官署,后演变成佛教建筑的称呼。相传,洛阳白马寺是中国最早的佛寺,汉明帝派出的使者请回了天竺僧人,并用白马驮回了佛教经籍,他们初抵洛阳时,住在一座官署“鸿肿寺”中,后来建了专供大竺高僧居住的建筑,取自马驮经之意,沿用“寺”的名称,取名白马寺。其主要佛教设施就是佛塔,其他建筑与一般官署建筑无大差异,主要供外来僧人居住和进行宗教活动。东汉时期,佛教只是被上层统治者作为神仙方术一类的东西信奉,因此寺院数量不多、规模不大,没有普遍的社会影响。

  1.1.2 魏晋南北朝时期

  此时期佛教兴盛,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均受到佛教的影响。寺院的规模从内部设计到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变化,舍利塔不再占有中心位置,由中心后移或另建塔院,并且逐渐演变成与民居及园林建筑中楼阁相结合的形态,具有了可供观赏乃至登临的性质,因而变得世俗化、审美化了。这一时期的寺院多是皇亲国戚所立,寺中建筑密度很大,色调华丽,并有山池花木的衬托,情调上早己不只属于佛教性质,而接近于一座园林。并且,寺庙园林开始向风景优美的自然山水区转移。东晋时以慧远法师为代表所建的庐山东林寺,表现出寺院走向山林,与自然风景结合的趋向。东林寺“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清泉环阶,白云满室……”

  1.1.3 唐代

  到了唐代,佛教禅宗兴起,寺庙的园林化达到旺盛期,自然风景式的寺庙园林形态成为主导形态,并形成了所谓佛教“四大名山”峨眉山、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以及“佛门四绝”国清寺、灵岩寺、栖霞寺、玉泉寺。当时文人常在寺中吟诗、赏花、登塔观景,寺院环境清幽,花繁盛,所以在进行宗教活动的同时,也成为人们探春寻趣的好环境了。       

  1.1.4 宋代

  宋代禅宗成为势力最盛的一派。相应地,禅宗所属的寺庙园林环境又有了新的兴造,如杭州净慈寺、庐山圆通寺等,寺庙与所处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遂形成中国自然山水园独特的一流。这时期,出现“禅院五山”,即杭州灵隐寺、净慈寺、余杭径山寺、宁波天童寺、育王寺。位于山水名胜区的寺院成为风景区的重点,且以“五山”称“五寺”,可见当时寺与山水密切结合的风尚之盛。

  1.1.5 明代

  明代以后,佛教中心北移至北京。寺庙园林越来越与私家园林趋于“相似的风格,讲究景观创作的疏朗、雅致和天然之美,自觉地融人工建筑于山水环境,形成自然天成的园林环境,其风格、精神直承前几代私家郊野别墅、山居而来,有浓厚的山林隐逸的幽情雅趣”。

  1.2 中国寺庙园林园林化的表现

  纵观寺庙园林的进展,其园林化过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寺内逐渐增加了园林性质的因素,或是在寺旁建立紧邻的附属园;二是整个寺院的外在环境的变化,即寺庙向自然山水风景区转移,完全将自身融于自然风景中的组成部分。后一方而成为寺院发展的主流。

  首先,就寺内的空间变化看,池水、花木、山石、亭榭等园林因素逐渐发展出来。池水在寺中往往兼有宗教功能和园林功能:既有观赏情趣,又可作为放生池进行宗教活动,加上水中植红白莲花,观赏之余又增加了宗教的圣洁脱俗气氛;花木园圃在寺中起了庭院绿化、点缀的功能,烘托出一种清幽、高雅的园居氛围:山石亭榭是纯园林性质因素,在园中主要起了观赏作用。另外,空间处理艺术中加强内外空间(建筑空间与外部自然空间)的渗透、交流,以打破宗教建筑的沉闷、肃静感,从而产生明快灵活的园林环境。如漏窗、敞廊、敞厅是常用的手段,可以把单纯的宗教空间与园林化的建筑空间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其次,就寺外环境的园林化来看,建寺于自然山水景区中,由封闭式庭院空间转向与自然山水空间环境相结合,是寺庙园林化的主导趋向。并且,寺庙建筑周围自然环境也进行了园林化处理。这方面主要包括寺前香道的处理和对周围自然景点的组织与利用运用园林手段,变朝山拜佛的香道为景观序幕,把沿途纯自然状态的散乱景致,组织成曲折幽深、节奏明晰的园林序列空间。这样,通过对周围自然景物的组织,使其成为了寺庙的园林环境的一部分。

2 禅宗与寺庙园林化

  禅宗哲学从兴起到成熟的过程,与寺庙园林的兴盛发展,大致是同步的。从唐宋至明清的寺庙园林状况中可以看出,禅宗与寺庙园林同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禅宗是中国佛教的精神核心,寺庙园林则是秉承这种精神的中国僧众的理想天地。

  从最初的寺庙园林中的僧人来看,其思想、情趣类似玄学之风下的文人逸士,他们乐道于自然山水之间,以精神的恬淡为适。并且,禅僧、文人打成一片,共同陶醉于山水寺园的脱俗之境中。山水不仅是客观的存在,更是禅僧与诗人心目中共同的寄托精神的理想天地。在这里,他们的精神可以超脱尘俗的束缚,忘情地沉浸在澄澈和安宁中,在这点上,名士高僧是一致的,并且是相互影响的:名士的庄玄之道的体味中吸收了佛家万法皆空的意识,形成了对淡泊隐逸的崇尚,僧人在佛理视尘世如梦幻般的彻底出世观念中,也融进了名士优游山水的简淡情趣。这种在怡然恬淡游赏间谈玄悟道的方式,完全是中国式的智慧和思维方式。于是,两晋南北朝时期玄佛交融而产生的中国化佛教思想,后来成为蔚为大观禅宗的萌芽。到了唐朝,禅宗成为彻底中国化的佛教理趣,于是造就了这一时期佛寺兴造重点开始向自然山水区的转向。

  “天下名山僧占多”,通常我们理解为寺占山林为求得清净无扰,然而,禅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是大有深意的。彻底中国化了的禅佛教,是摄入了庄玄精神在内的,绝对排除分别取舍和人为造作,纯任本心本性的适意人生哲学。“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任他世态万变,人情沉浮,禅家只站定在“我”的清净本心之内,一如清风、自云、青山、绿水般本然圆满。因此,以这样的根本精神选择自然山水间居住,是再自然不过的。由此看出,禅与自然,是在生命的本真深处契合的。

  3 寺庙园林中的禅的意蕴

  禅宗兴盛后,几乎各处寺庙园林都留下了禅者的足迹。庐山东林寺、黄梅东山五祖寺、“佛门四绝”、“禅院五山”等都以其清幽天趣启示参禅者悟觉禅机。下文以狮子林和寒山寺两例来进行具体分析。

  3.1 狮子林——中国早期禅寺的艺术范本

  狮子林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原名菩提正宗寺,元末至正二年,天如禅师改称至今。其含义,元代欧阳玄这样解释:“林有万千,竹下多怪石,有状如狡貌者,故名狮子林……”狮子是佛国神兽,佛为人中狮子,称佛说法为  “狮子吼”;林为“丛林”之约称,唐代怀海禅师始称“寺院”为“丛林”。狮子林最大特色在于形象地体现了中国化佛教禅宗的教义和《禅门规式》,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①“心无外佛”,不设佛殿,无偶像膜拜。泥塑造像与中国原始宗教祠庙同步,三国时期,在寺院塑像已经成为定制,其后日盛。据《元代画塑记》称,元时寺院泥塑造像极其盛行,但狮子林既无佛殿,更无造像,反映了禅宗寺院的本色。

  ②“以示其采学”的轩、阁、堂、室名沿用至今。如缘于马祖问梅禅宗公案故事的“问梅阁”,《五灯会元》卷三载,马祖道一禅师的弟子法常初参马祖道一时,听其言“即心即佛”当即大悟,便到大梅山去做主持。马祖为了解其领悟程度派另一弟子去对他说:“马祖大师近来佛法有变,又说非心非佛。”法常说:“他说他的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法常从自心自性这一核心出发,能打破偶像观念的束缚,不受外在人事物境的牵累,所以马祖禅师知道后赞许地对众弟子说:“大众,梅子熟了。”即大梅法常对“即心即佛”和“非心非佛”的不二之理己经了悟。

   ③禅宗完全是中国化的佛教,兼融了中国本土的儒道精神,狮子林也融进了大量的孺道文化信息,特别是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如额匾“指植轩”前加上了“揖峰”二字,取宋朱熹《游百丈山记》中的“前揖庐山,一峰独秀”之意,将山石人化,表现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山石的热爱尊崇之情,在一个小小的匾额中体现了禅道两种文化精神。

  ④ “凡圣交参”。与苏州其他园林相比,狮子林的“世俗情趣”更浓郁。“人人皆有佛性”和破除戒律等禅宗教义都与世俗生活紧密相连,所以更共开放性的特点。而且,模拟人体与狮形兽像的诸石峰,象征众僧率领怪异狮兽对狮子峰顶礼膜拜,渲染创造“净土无为,佛家禅地”的空灵意境。最突出的假山有山洞十一个,曲径九条,分上、中、下三层,高下盘旋,来回往复,人行其问,如入迷宫,恰似人们从“俗”到成“佛”过程的形象演绎:人们在没觉悟禅理前仿佛在迷宫上下摸索,左右徘徊,直到走出洞口的一刹那才‘豁然开朗,象征肴对禅理的一种“顿悟”。

  3.2 姑苏城外寒山寺

  寒山寺,宋代嘉佑中称“普明禅寺”,相传,唐代高僧寒山、拾得曾住此,故唐人称之为寒山寺。   

  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是描绘该寺环境及秋夜氛围的千古绝唱。“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渔火,禅寺夜钟,夜泊枫桥的人,闻禅院钟声,这一瞬间,虚空的禅境映衬着人生的奔波劳累,使人顿悟禅心。枫桥与夜钟,成了寒山寺境界的标志。

  枫桥点明了寒山寺的园林环境特点。寒山寺园林环境之妙,正在于它的闹与幽之对照:外围是交通要道,往来人众密集:而寺院小环境则独辟幽境,钟声悠悠,是古今中外的四方游子的心灵净土。

  禅寺钟声,是成就寒山寺园林环境氛围,引人悟入禅境的又一因素。明代唐寅有褐云:“姑苏城外古禅房,拟铸铜钟告四方。试看脱胎成器后,一声敲下满天霜。”“一声敲下满天霜”,大有迥然尘外之气氛,夜半钟声,能使人猛然间斩断杂念而恍然悟到另一番境界。

4 综述

  由上述所知,禅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追求自然美的情趣。园林,作为一种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创造的艺术,是最能体现人工与天然的关系、最能反映审美的自然观。中国古典园林从整体倾向上看,总是尽量地亲近大自然、融入大自然,避免生硬的人工斧凿的痕迹,追求浑然天成的美。这种美的境界需要精心的创造。并且,通过精心创造而达到的自然天成的美感效果就是中国园林的基本原则,即“虽由人做,宛自天开”或“妙造自然”,这与禅家精神具有相通之处。

编辑:admin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有关 的新闻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