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千叶大学教授章俊华:是创造风景,还是培育环境?-风景园林师动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日本千叶大学教授章俊华:是创造风景,还是培育环境?
[日期:2008-10-29]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章俊华

日本千大学风景园林系教授章俊华
《中国园林》曹娟摄

  中国风景园林网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步伐,促进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2008年10月28日至30日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座谈会和园林绿化与可持续发高层论坛在北京世纪国建宾馆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主办,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和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信息委员会承办,第七届(济南)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组委会协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到会作了重要讲话,参加此次会议的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领导,国家园林城市、生态园林试点城市、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园林城镇的近百名市长,各省、自治区建设厅分管厅长,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园林局局长,各地城建、园林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以及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人员和国内、国外专家等近600人。

  大会围绕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以下是日本千叶大学风景园林系教授章俊华的发言:

  非常感谢有这个机会在这里跟大家一起交流,我今天报告的题目是《是创造环境,还是培育环境》。我想这个题目可能我自己有一个答案,但是大家不一定能赞同我的答案,我也希望通过我的报告跟大家探讨。在报告之前,我一直在想应该怎样具体谈我的问题,应该有两方面的观点。在日本是喜欢一个题目讲得比较深、比较详细。今天我采用另外一个形式,就是一个大题目讲得要广一些、宽一些,所以在这里我讲五方面的问题。

  第一,"百姓"的设计

  第二,和谐社会与和谐环境。

  第三,是否还要提倡以人为本的设计。

  第四,创造环境还是培育环境。

  第五,城市应该向哪儿学?

  细想想这五个问题都非常大,每个问题都可以做一个专题进行探讨。但是我想由于时间关系,我就把我个人的看法跟大家做一个阐述。首先,人对自然可能自古以来都是索取,但是这种索取表现出来的生产和生活,实际上对整个自然来说没有造成根本性的破坏。但是我们可以看这张图,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极乐园,人和生物、植物整个大环境都非常的和谐。他们认为这个环境就是非常极乐的,但是这种生活形式,从十八世纪以来开始发生了变化,人类原来一直延续下来的生产和生活的形式和我们城市整体的发展,包括我们对自然的一些侵害已经无法在自然力量上达到恢复的状态。所以这就不平衡了,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就造成了现在我们提到的环境问题。

  我想刚才说人对自然的破坏,同时都在说人,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一样,也是自古至今从来没有间断过的。大家可能都知道《圣经》里面有介绍诺亚方舟和伊甸园,这两个实际上就是西方人对我们最理想生活的描述,那里面有代表任务,有亚当、有夏娃,还有生命树。同时还有一些禁果,如果吃了禁果要下地狱,这是他们的标准。

  我们再看看中国,中国也一样,中国自古至今也没有落后,而且一直在超前。西方有极乐世界、有伊甸园,中国也有。大家都知道中国的理想场所是桃花源,这场图是颐和园长廊里面彩画的一张图,但是在过去里面所描述的伊甸园、桃花源、诺亚方舟在现在的城市里面还存在吗?我个人认为不复存在,我个人提出一个口号,希望天堂可以下落人间,并视为人间天堂或者是天上人间。现在北京最豪华的夜总会的名字就叫做天上人间,真正的人间是找不到什么乐园的,只能到天上找。

  接下来我讲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百姓"的设计。因为有前面两个的介绍,我想大家对美的追求可能有一定的认识,"百姓"这个词在中文里面的含义至少是中性的不是褒义。但是在国外不一样,"百姓"在国外是非常好的名词,因为国外95%或者是98%的人都是百姓。所以说百姓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中国不一样了,中国不可能提出来打造百姓第一的社区,肯定是中国富人区,把给百姓提供的商品房叫做经济适用房而不叫百姓房。我个人认为"百姓"是一个非常好的词,我在大学教育里面极力提倡百姓,百姓才是真正生活的核心,要追求这个。

  下面这张图是我们1997年跟北京林业大学联合做的图。我们提出一个口号叫做"园艺疗法",今年五月份我出了一本书里面有介绍。这本书里面有五个思潮,其中有一个就是"园艺森林疗法"。刚才说到百姓,我们举一个例子,为什么说百姓呢?我们看到百姓是什么生活呢?中国的百姓也是一样,如果说真正的百姓,虽然在经济上不是很富有,可是他在生活上很幸福。我们看到有些人经济上很富有,但是它没有时间,是工作的奴隶。我个人感觉要描述一个城市的概念应该是这样的,是一个无序的非常繁杂、多层的错综复杂的空间里面,人和人之间可以看到,但是看不清楚,总是有一个隔膜在里面,这种生活是我们要追求的吗?我想大家会有一个想法。我们再看看过去的老北京,代表老北京的百姓流行一句话,叫做"天篷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现在人们需要重新显示百姓的意义,重新提倡百姓的智慧,这是我要阐述的第一个问题,我们的设计要为百姓服务。

  和谐社会与和谐环境这个题目很大,但是我想设计里面的一些内容在哪儿呢?中国这几年的发展很快,原来中国自己也承认,有人把中国看作是第三世界。但是现在国外已经不把中国当做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了,大家知道叫什么呢?叫做新兴国。所以在日本看日本记者采访外国的高官对中国发展的评价,他讲的非常好,我觉得他代表外国人的心理,他说中国的迅速发展是无可阻拦的,他并不是说我们非常高兴看到中国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大家是承认的,而且有很多外国的专家包括学者对中国的发展都是赞不绝口的。

  我去年在厦门,很多外国人看到厦门这个城市是非常漂亮的,就中国的绿地来说在国外是最好的,国外不可能做到。但是我们是不是就没有问题了呢?我觉得还是有问题的,中国提出了和谐社会,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在这种情况下,大家知道这几天的讲座一直围绕这个主题,首先是节约型社会和节约型园林等等,节约这个概念在中文来说就是可干可不干我就不干,可省可不省我就省,这是一个很消极的概念。所以我一直在想是不是用节约最好,节约这个词有一点消极,我觉得用积极的词更好,我觉得和谐这个词可能更好,包括在仇部长的讲话里面也有对节约的四个定义。

  我在1998年回清华任教的时候,那个时候参加国内的会议,他们当时提出的口号跟现在不一样,他们叫"争创省内第一,全国一流,贴近国际",任何项目做的话都提出这么一个口号。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提的话是我要中国第一,世界没有,这几年我做了很多项目,项目做完以后我在反省。我们在春节前后要出《Landscape 思考》这本书,《思考》这部分是对我们过去整个过程的反省。

  反过来讲,我们所认为的现代化的社会中的理想环境到底是什么呢?大家能说清楚吗?我想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这里面我想举一个例子,在2005年日本爱知博览会提出一个主题叫做《自然的睿智》,这个理念也是在我们《思潮》里面有介绍,包括它的产生背景、产生的过程、应用、实践,包括我们在国内的实践都有一个详细的介绍。

  当时我用一句话来说,大家可能认为一个自然区域,如果人一接触,人一参与肯定会对自然有破坏,肯定对这个区域的能源有损失,这是大家的第一反应。但是人的介入能带来比原有自然环境下更高的资源总量,可能是人介入以后要比什么都不介入要好。用一句话来说,我们所从事行业应该遵循对人生、对自然、对本土的和谐社会与和谐环境的发展。

  我们是否要提倡以人为本的设计,大家觉得这个很困惑,因为我们在设计的时候一定想到以人为本,如果不提倡以人为本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觉得我们是为人做的。但是这么多年下来以后,你作为设计师冷静的考虑一下,我们做出的结果是什么呢?现在是环境问题严重了,过去没有这么多的城市热岛,包括我们地球温度的上升、沙漠化、植物物种的绝迹这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设计师能够做什么呢?我们人的欲望是永远满足不了的。所以在这里面有一个预测,未来的生活环境不应该是这样的。所以我们要重新反思一下我们提倡以人为本的设计到底是什么。

  例如室内的温度,日本现在不能调了,定在28度,28度对我来说是非常难过的温度,你会感觉我们生活周边似乎越来越不方便。这是我们出第二本书《思考》一些作者的照片,不方便的话怎么办呢?我们人的真正的理想模式是什么呢?我们理想的城市、理想的环境不是在城里面,应该是在郊区。那里有青山、绿水、原野,我们可以听到鸟的声音。现在我们不光是享受这些东西,我们还要跟环境联动,所以这个联动就是我们过去老说的农历要有清明、夏至,如果到了春天我不播种,我夏天不收苗,冬天我到哪儿收获呢?所以生活和季节是分不开的,你无视这个问题是很难办的。所以我提出来要解读城市最佳的模式,与其说是在城市中不如说在城市周边更为贴切。

  这张图是我们2004年在台湾做的一张图,这是一部分,当时做的是云南,红色部分是文化游览区。我们再思考一下,正好去年的时候我们在乌鲁齐野生动物园,它们号称是人工做的世界第一,仅次于肯尼亚。当时我们说这个片子很好,你看不到这些动物,你要看的话只能拿高倍望远镜。大家习惯到动物园里面看笼子里面的动物,我们要给动物一些自由。我们让人在笼子里面,动物在外面。所以我在这里提出,我们设计工作不是说不以人为本,不是说不为人服务。而是人与自然更好相处,这是我们设计的一部分。

  我们是在创造环境,还是在培育环境呢?这个词很有意思,因为在国外也是一个比较新的词。而且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提出这么一个概念,怎么说呢?当时作为我们老师来说看了学生的东西说你这个怎么没有一点创造力,我们从大学开始就一直在追求创造力,一直在创造一个环境。偶尔一次聚会从一个老师口里说,最近日本有几位女性学者非常活跃,在各个场合下她们发言,原来说我们要创造城市环境这句口号,从女性口里说出来改了,不叫创造,叫培育城市环境。大家当时听了以后觉得很别扭,为什么呢?

  中国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表现是"虽由人作,宛如自天开"。无生命的对象可以是创造,比如说建筑,有生命的对象则一定要培育。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有生命的,我们的服务对象是植物,是有生命的,对有生命的一切我们从来没有说是创造。假如说我们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我们说创造一个高材生这是不可能的,我们是培育出一个高材生。所以有生命的对象一定要培养,大家说我们的土地,我们是有生命的,我们的作品要让它从地里面长出来,你怎么长呢?你不还是培育吗?

  这是我在日本做的园林,在中国做大园林做惯了,我不知道怎么做小园林,后来翻了资料看那么小也可以做这么丰富的东西。在这么小的地方里一年四季都可以开花,你能看出来这是三十平米的院子吗?把很多植物都放进去,我们做完以后一直在管理和培育。所以在这里就提出这个观点,我们在做西安大明宫的遗址公园竞赛的时候提出口号,我们叫动态展示,展示它5年、10年、20年以后的效果,实际上这个过程也是培育的过程。

  最后,我想讲的是城市向哪儿学?城市要向哪儿学,很简单我们一定要创省会一流城市,我们创国际化的大都市,我们永远把目光放在更现代化的城市,向更现代化的城市看齐,这是大家容易理解的。昨天孙先生说到城市没有农村是不行的,城市要有农田,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大家可以看到城市为什么会认为一定要向更现代化的城市看齐呢?问题出在哪儿呢?城里人永远这么认为,我只要花钱什么都能做到,我只要花钱就可以买房子,我花钱可以买车,我花钱可以吃最好吃的东西,我花钱可以干任何事情。他觉得他的一切行为跟自然共生一点关系没有,有什么关系呢?所以这里面就发生了一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再反过来讲为什么是错误的呢?大家看到最早的城市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最早没有城市,都是村落,从村发展成镇,镇发展成小县城,县城再发展成市,是这么一点一点发展起来的。所以城市是怎么诞生的呢?农村是城市的母亲,没有农村就没有城市。反过来说母亲生了孩子,孩子怎么长大呢?孩子是父母养大的,城市的母亲是农村,养育城市的父亲还是农村。

  所以在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城里面的一砖一瓦取之于大地,用之于大地。所以我想我们的答案,我个人的感觉比较明确了,就是我们的城市一定要有城市的功能,但是也一定要有农村作为其不可缺少的部分,所以现在向城市看齐没有问题,但是缺的是向农村看齐的那一部分,所以我提出城市向哪儿学呢?要向农村学。

  今天我也非常高兴在这里有机会跟大家交流,这本书《Landscape 思潮》是五月份出的,只有二十多本现在发给大家,咱们地方省市来的优先,谢谢大家!

编辑:songgaofeng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