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晓岚:《园冶注释》中的意境美-学术思想|风景园林师-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唐晓岚:《园冶注释》中的意境美
[日期:2009-11-18]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中国风景园林网 2009年11月14日,陈植造园思想研讨会暨江苏省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博士生论坛在南京林业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的主题是"传承·交融"。江苏省建设厅、教育厅领导和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及风景园林院校师生共计500余位参加了此次会议。以下是的南京林业大学唐晓岚报告。

《园冶注释》中的意境美

唐晓岚

《园冶注释》中的意境美

  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曾说:就中国艺术方面——这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研寻其意境的特构,以窥探中国心灵的幽情壮采,也是民族文化的自省工作。“中国心灵的幽情壮采”,无疆、无垠,于当代之我们只能在意境中去追思,园林作为意境美的一个载体,……

  《园冶》就是这样一部体现园林意境的精美之作,它是明造园家计成工作二十多年后的精心成果,被誉为世界最早造园专著。它有着伤痛的历史,无论是其主人还是书本身:明代的江河日下让计成在动荡的政局中以一技之长游于士林,晚年则“隐心皆然……甘为桃源溪口人”;此书因作序者阮大铖卖国而被清朝列为禁书,销声近300年。

  庆幸的是这块掩埋的“金子”被近代中国造园学者陈植等几位先生于日本发现,经过积极搜寻与研究,并对以前版本进行校正修编,他的《园冶注释》的问世使“国内学术界能看到一部完整的《园冶》” ,可谓“功德无量” 。其内容充实、详尽,可以看出,无论在造园方面,还是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方面,陈植前辈与计成一样,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情,乃至毕生心血的熔铸。其在园林方面的功绩着实不可泯灭。

  《园冶注释》中的意境美是计成心智的结晶,也是陈植心血的打磨成果、研寻,不仅在于追寻古代造园的巧式,更在于探求心底那份智慧的形成。

  一 意境美是什么

  意境是一个独属中国的语汇,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意境说的孕育由“非自觉阶段”到“自觉阶段” 。

  “意境说产生、形成于唐代,但就其内容和实质、概念的生长点应追溯到先秦至魏晋六朝” :唐诗人王昌龄《诗格》中首次提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这是意境说的确立阶段;而早在魏晋时期就有“境界”一词,“意境”“境界”概念为一,这则是意境审美自觉的起始阶段。自觉审美之后才会有学说的形成。如果追根溯源的话,意境美的历史却与人类历史一样古老,它起始于鸿蒙的图腾崇拜年代,是对于那种神秘氛围的敬仰与期盼,这种期盼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而改变。

  近二十年来对意境的研究逐渐升温,对其定义也是百家争鸣。此处援引季羡林《美学与美育词典》中的概念:

  “意境,包含意和境两个方面:意指作家主观的意志和情意;境指客观的自然和社会生活。意和境的结合是作家的情思理想同客观现实的结合,因而这种结合会形成一种特有的艺术境界。”

  意,是作家由阅历经验而打磨出的精神水晶,它有着极高的社会认知度、时代认知度;境,则是由心中之“意”而创出的。意境,是一种美妙的境地,可以达到心与心的交流。意境便是一种美感,是景物与思想、感情熔铸的产物。意境中有美,美中有意境的遐思,意境与美浑然为一。

  二 意境美在《园冶》中如何表达

  意境之美轮美奂在本书中处处体现,在表达方面,勿宁说它是一部绝美的文学作品,却有着闪光的内核。无论是“静扰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的闲逸之境,还是“悠悠烟水,澹澹云山”的浩渺之境,无不流露着计成对林园的热爱。其情思之深、之切,其造诣之高、之婉,其意境之纯、之远,令吾等心所驰、意所神往。

  如果以上例句是含蓄之语的话,那书中的“幻境”“佳境”“深境”“妙境” “不可少斯一段境界”等词语的频用,确在明确表露计成对那种深藏于心的意境,或说那种社会氛围的热切向往,那种氛围与世无争、各安其职、各得其乐。

  对其意境美的表达可归纳为 “情”、“气”、“格”三层次。“‘情’是心灵对于印象的直接反映;‘气’是生气运出的生命;‘格’是映射着人格的高尚品格” 。层层见高,一为直接观感,一为生命期许的赋予,一为美好品格的传达。三层无严格界限,互相渗透,共同表达那一方胜境。

  2.1 “情”

  “紫气青霞,鹤声送来枕上;白苹红蓼,鸥盟同结矶边”(“园说”篇),霞染半边,于席上闲卧,却听得几声鹤唳;水边萍浮,鸥鸟成群追逐。

  “安亭得景,蒔花笑以春风”(“城市地”篇),亭安的妙,亭下之花对春风微笑致意,融融怡怡。园林之美,美在关系。

  “伟石迎人,别有一壶天地;修篁弄影,疑来隔水笙簧”(“门窗”篇),石的静立,营出一方天地;影飒飒,天籁之音。布景的巧妙,心境因石之姿、竹之影而更觉高爽。

  “悠悠烟水,澹澹云山,泛泛渔舟,闲闲鸥鸟”(“江湖地”篇)加上“冉冉天香,悠悠桂子”(“借景”篇),有景可观、有色可赏、有香可嗅,美妙意境在排比之间氤氲化开,更又统一于那份淡然、幽然、舒然的意念。

  2.2 “气”

  “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扰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园说”篇),这是生命追逐的一份雅致境界:月色影影绰绰,洒落在指间、琴弦;风儿掠过水面,撩起丝丝涟漪。

  “房廊蜿蜒,楼阁崔嵬;动‘江流天地外’之情,合‘山色有无中’之句”(“立基”篇),房廊曲曲绕绕,楼阁耸峙,心境却游于“天地外”“有无中”,由房廊楼阁而到山川江河。这种跨越,是心有山水之人的精神跨越。

  “风生林樾,境入羲皇”(“借景”篇),远古的风瑟瑟扑面,伏羲之时的蛮荒境地在眼前展开,不如归去,去探求生命最原始的动力……

  2.3 “格”

  “阶前自扫云,岭上谁锄月”(“山林地” 篇),阶前自扫白云,月下谁锄梅岭,洁身自好之格在这种清幽、雅然的境界描摹中体现。

  “片山多致,寸石生情”(“城市地”篇),山石可做出景致,小石块也可以满腹情愫。因为计成用有情的眼光来看待,这是他爱怜事物的人格表现。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此类情语书中很多,如“深意画图,余情丘壑”(“掇山”篇),丘壑的深情;“似多幽趣,更入深情”(“郊野地”篇),郊野的幽情;“触景生奇,含情多致”(“门窗”篇),门窗的奇情;这些感情都在印证着他“万物有情”的品性。

  “情”“气”“格”三者有层次,亦无层次,缠绕纠结,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撒落在《园冶》氛围中,清泠铿锵……计成借对造园的精心营炼,塑出了“无往不复,天地际也”(《易经》)的宇宙观,以及“群生不伤,万物不夭” (《庄子.缮性》)这种中国儒士具有的悲悯怜惜情怀。

  “常余半榻琴书,不尽数竿烟雨”(“傍宅地”篇),书余半榻,香浓沁心;烟雨潇潇,疏竹几竿。榻、琴、书、竹、烟、雨几个字眼的罗列,就可以影像出一个人的品行。

  三 意境为什么会美

  于意境中得到的美感是否有它的原因?近两千年来的历史演进,为何中国文人依旧如此眷恋意境的美感境地,而且依旧对它拳拳追寻?我们能否解读它蒙娜丽莎般神秘的微笑?《美学与美育词典》中将其概括为四点,本段作尝试性解读:

  3.1  “生动的形象”

  梅兰竹菊“四君子”,这是典型的“生动的形象”的凝练,梅之高洁、兰之淡雅、竹之清幽、菊之孤傲,它们的形象被赋予了如此“生动的”性格,流传甚久,是因为人们不愿割舍寄予其中的高洁品格及人生追求,这其中又有多少柔转委婉的故事。《园冶》中也不例外,形象之美栩栩然:

  “片片飞花,丝丝眠柳”,花瓣幽然而坠,柳枝依依拂别……“隔林鸠唤雨,断岸马嘶风”,林中鸠鸣,岸上马啸……,运用典籍“久雨亦鸣”“胡马嘶北风”更将意念拉向深远。计成不仅在书写造园,更在书写造园的终极。“花飞”“柳眠”“ 鸠唤”“ 马嘶”,这几种中国文学常用元素形象之所以生动是因为它有共识的韵味,它能营造出那种水墨氛围。

  3.2  “艺术家的情感”

  情感的艺术达成需要艺术家高妙精深的文学修养,计成直接表达“深意画图,余情丘壑”,其深情的表露充斥在字里行间。有了这层铺垫,才会有“借景”篇“因借无由,触情俱是”的园林营造,可见计成对“情”的理解是极为深邃的。这种深厚感情的培养与时代、社会有关,具体来说,与他的少年培养起的艺术兴趣、中年游山历水遍览美景的经历、晚年“甘为桃源溪口人”的委屈境遇有关:

  明中期女真民族崛起、李自成农民起义,使得社会动荡污浊,士人流行旅行远足的风气。计成南北佳山水遍览,“在北京、湖北、湖南一带长期游历”, 成就了其“胸中所蕴奇”的境界。他既有“更入深情”的园林挚爱之情,又有“惟闻世事纷纷,隐心皆然”的无奈避世之思。两种情感交互在《园冶》中,两者又是统一的,正因政途无路“不遇时”,而更爱了归隐佳山水的生活,更爱了营造园林意境的美,更爱了心中完美世界的寄托。

  艺术家情感的高度,具体来借宋词人周美成的话传达出来,“成叹息,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枝条拂衣,不忍离别。

  3.3  “精湛的艺术技巧”

  计成造园的一些手段流传了几百年,因为实施的可行、意境表达的到位:

  “此制……且宜搜土而下,令乔参差山腰,蟠根嵌石,宛若画意”;

  “刹宇隐环窗……岩峦堆劈石……”;

  “若对邻氏之花……可以招呼,收春无尽”。

  他提出几条艺术技巧原则:“俗则屏之,嘉则收之”;“相地合宜,构园得体”;“亭安有式,基立无凭”等,这些精炼的总结,却又凝结了多少的心血。而且书中提到艺术技巧的最高标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即将自然风物的精神提炼、凝集到一方园林中,使人于心中在现自然的壮阔柔美,能臻于此境,则造园追逐的意境达到了。

  3.4 “含蓄”

  含蓄有一种婉约之美,绘画中“马一角”“夏半边”的留白手法更是被津津乐道的。在书中“门窗”篇有提到“切忌雕镂门空,应当磨琢窗垣;处处临虚,方方侧景”,将胜景于窗中隐露,来“留得芭蕉听雨声”。尤其是漏窗,“漏砖墙”篇有“观眺处筑斯,似避外隐内之意”,这边是一种含蓄的造法。窗的设置会给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空间的遮挡会引发探究深处的意趣。

  四 意境美在园林中如何创造

  意境美的创造,即园林表达其深层次内涵的阶段,可分为“玩赏”、“创化”、“具化”三阶段。

  宗白华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论述: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玩赏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宇宙人生的具体”即观赏的特定对象,“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即所观赏到的方方面面,依个人喜好而略有侧重,“最深心灵的反映”即被观赏事物所触动的那份情感,“创形象以为象征”即将心中的美妙意境幻化成具体的景致或事物。

  以《园冶》中的掇山为例:

  1“玩赏”

  计成“少以绘名,性好搜奇,最喜关仝、荆浩笔意”,而且曾“游燕及楚”,对书画、奇花异、自然山水、还有关仝、荆浩作品的欣赏把玩培养了他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而这是创作的基础。

  “意境人格的涵养”应是在“玩赏”阶段蕴育出的,它是园林意境创造阶段应该具备的扎实功底。这种人格涵养、人格修炼应当是“真实”“丰富”“深透”的,它不仅需要在哲学中寻找文化屹立的根基、艺术中探究魅力存在的根源,需要深厚的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更需要从大自然这孕育万物的母亲躯体中领悟、感怀,以及在社会滚滚的车轮转动下去触摸那掌控人类命运的方向盘,这样方能养成“优美的情绪,高尚的思想,精深的学识”之意境化的人格。

  2“创化”

  即表达“胸中丘壑”的阶段。计成“掇山”篇如此描摹:“峭壁贵于直立,悬崖使其后坚……一块中竖而为主石,两条傍插而呼劈峰,独立端严,次相辅弼”,有主有次,层次分明,来将连绵峰峦“做假成真”。这相当于现在的施工阶段,将图纸信息实际化。工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计成提出了他的理石“等分平衡法”,以及令假山石“万无一失”“千秋不朽”的置石方法,以创化出“多方景胜,咫尺山林”的境界。

  3“具化”

  以上两阶段是设计家、工程师、施工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要达到意境渲染的境界,需要游赏者的共鸣,具化阶段就是要达到这个目的。当然,能否在环境中“予胸中所蕴奇”,能否观之“亭台楼阁”就能联想“纳千倾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以致达到环境意境美之上的自我心灵重塑,幻化出神圣至美的领地或形象,这,需要游赏者一定的审美基底。

  五 结语

  计成《园冶》中的意境美不仅是一份造园意境的极致表述,更是一个优秀造园家的高雅心智表露,值得拥有几多园林人的传承心念!

  值此陈植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出于对先生研究中国造园史孜孜探求精神的体味、严格治学精神的感念、以及先生在近代造园界的开拓贡献的敬慕,亦是作此文的目的之一,以示怀念!

  老一辈造园家的优秀造园思想同样需要传承,正如中国园林意境美将继续美丽一样。陈植在《园冶注释》“重印园冶序”中说,“……祖国造园科学遗产之发扬,及其伟大艺术成就之认识,及今后我国优美造园风格之学习继承……可以等闲视哉!”以此共勉!

编辑:royal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