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互动热议行业热点话题-国内动态|园林动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多方互动热议行业热点话题
[日期:2009-04-15]  来源:中国花卉报  作者:韩益   发表评论(0)打印



  长三角花卉产业发展国际论坛深度研讨品质、物流、新型合作模式等

  围绕品质、物流、新型合作模式以及开拓终端市场等目前中国花卉行业发展中的热点话题,“2009年长三角花卉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于3月31日至4月1日在上海举办。来自中国、荷兰、丹麦、比利时、德国、日本的170余专业人士齐聚一堂,立足国际花卉业发展形势,为中国花企切实可行的转型寻找突破口。

  品质求标准是生产根本

  出口遇冷,让现阶段不少以出口为主要业务的花卉企业日子难过,虽然国外市场需求缩水是一个原因,但国内产品欠缺竞争力,也是不争的事实。症结在哪?在于对产品标准的认识和执行力。

  胖龙集团董事长赵素敏常年与美国苗圃有进出口合作。她举例道,美国在生产‘银红槭’、‘蓝杉’等苗木时,树干笔直、树冠圆整是统一的标准,树苗在采收后都要经过分级捆扎,这也是产品优劣甄选的关键环节。树冠生长有偏向的,需要返回苗圃重新养护修整;树干不直的,二话不说直接烧掉。因此,流通上市的产品都像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但在国内,树干不直、多分叉的产品照样上市,甚至要供应国际市场,让习惯于标准产品的外商成了“丈二和尚”,合作前景可想而知。她建议国内生产商多了解国外的苗生产标准,引进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从砧木、小苗标准化生产和供应抓起,使产品与国际需求接轨,提升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在中国鲜切花出口中,将既有标准“打折”或干脆自定“标准”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让外商产生“中国制造”就等于“品质低劣”的印象。我国出口日本的单头切花菊价格仅为其本土产的三分之一。不改善品质,提高价格无从谈起,一位日本市场经营者如是分析,中国切花进入日本,大多要依赖日本的外贸公司。他们为确保收益,求量轻质,结果使大量品质低劣的中国产品进入日本,给中国产切花打上了不良烙印。他不无惋惜地表示:“现在中国严格按标准生产出货的企业日益增多,但日本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固有印象已经形成,导致短时间内价格很难提升,太可惜了。要想有所突破,还需要时间。”归根结底,重塑中国产品形象,构筑一个品质稳定、供应稳定的体制,还需要国内的从业者严把“标准”关,避免“能出去就行”的短视行为,自提门槛以求高收益。

  疏通物流瓶颈摆上日程

  对于中国内销市场,各方人士都不约而同地提及物流这一瓶颈。为此,论坛承办方上海种业集团特意邀请丹麦和日本从事花卉物流的专业人士前来传授经验。

  丹麦的电子交易模式和日本的拍卖流通形式,都是经过长时间磨合而逐步稳定完善。丹麦danpot交易系统几乎覆盖丹麦所有盆栽生产商,尤其是在国际花卉业界地位重要的迷你盆栽,电子交易模式运转成熟。目前这套系统仅与荷兰的交易系统已有对接,其他国家鲜有用户加入该交易系统,出口的花卉都需通过丹麦贸易商进行,这对保护丹麦的盆花经销商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本则因地制宜,在花卉消费地或生产地建立花卉市场的流通模式,给中国从业人员带来启示。日本爱知丰明花卉流通协会代表理事永田晶彦分析了中国长三角地区人口、面积、gdp、人均gdp等因素后给出建议:从业者可以从创建花卉贸易协会入手,建立消费地中转集货场,配以现代物流所需专业运输车辆、专用容器、移动架子以及花卉交易编码系统。随着集货场发挥的区域流通作用提升,再逐步将花卉贸易协会发展成花卉批发公司,把消费地花卉中转集货场发展成消费地花卉市场,从而强化长三角地区花卉物流机能。

  无论是哪一种模式,对于中国花卉业目前生产分散、欠缺标准化的现状,要简单照搬都不现实。一直致力于探索中国盆花流通新模式的中国花卉协会盆栽分会会长李虬呼吁,国内生产者应积极参与到现代盆花物流体系的建设中来,群策群力以适应规模化大生产的管理。

  转型之际瞄准外引内联

  从“独赢”到“双赢”再到“多赢”,合作是各国花卉业一个共同发展趋势。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田明华从事林业经济问题和国际贸易研究多年,他在论坛上提出的观点引发了大家的思考。他说,中国花卉企业要迅速提高设施技术装备、搞新品种开发、走规模化生产之路,都需要足够的产业资本,但目前花卉企业通常是租地经营,地上附着物难以用作资产抵押;在传统的贷款流程中,银行很难用现行指标来评估企业的资产,融资难成为业内不争的事实。日前,云南8家花企吸引社会资本酝酿上市是业内罕见的例子。“其实,中国很多的资本都在寻求投资机会,花卉企业在融资方式上,要变‘依靠信贷和财政间接融资’为‘间接融资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相结合’”,田明华说。

  除了引进推动企业做大做强的资本外,联合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惯招。目前各地出现的花卉专业合作社和“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就是联合生产的两种类型,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生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但田明华分析表示,这两种模式有共同的局限性,即农户土地分散,制约了栽培技术水平的提高,长期生产的稳定性差,难以真正实现高水平的规模化。它们都只是联合生产的初级阶段,需要通过资本纽带来提升层次。公司可以采用赎买、长期租用或者土地化作投资等方式获得农户的土地,重新配置各种资源,实现企业化集中经营,这才是花卉业的长远发展方向。

  家庭消费市场备受关注

  花卉业发展的基础在于扩大消费,因此,家庭园艺市场的开拓也成为业界多方关注的焦点。把家庭园艺生活当成一种健康、品味的生活方式,这一势头在全国尤其是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显现。作为家庭消费的主要市场渠道和形式——花园中心,在中国的出现也备受关注。

  论坛上,胖龙集团董事长赵素敏从庭院美化的角度介绍了美国家庭园艺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她指出,家庭和家庭所具有的空间是园艺消费的载体,但中国的城市中,居室有阳台的多,有花园的少,因此,促进室内花卉、阳台花木、家庭花园以及食用香的消费才是目前的市场目标。

  《园林》杂志副总编梅惠敏则用数据说明了家庭园艺市场的潜力:国内城镇人口约为2.6亿人,其中中产阶级人数约2600万,园艺爱好者占其中的10%,相当于英国人口总数的一半。这部分人对于园艺生活的投资几乎成为必需,而沟通、品质和服务是打开这一巨大潜力市场的金律。

编辑: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