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木:植绿荒漠五十载-国内动态|园林动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格尔木:植绿荒漠五十载
[日期:2009-08-31]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格尔:植绿荒漠五十载 高原精神铸丰碑

    2007年7月1日,在青藏铁路通车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视察格尔木时,望着满目葱翠的城市曾动情地说:“格尔木市是一座优美整洁的城市,格尔木在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子孙后代多留了一片片绿荫,使我们的家园越来越美丽。”今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视察格尔木时说:“我觉得格尔木最美丽的就是树,最值得骄傲的也是树”、“要努力把格尔木建设成为一座繁荣、平安、美丽、宜居的城市。”在中共青海省委第十一届六次全委会上强卫书记满怀激情地讲到:“有志者事竟成,大志成大业,小志易小满。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青海,是当代青海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每一个青海人都要为之坚定信念,为之勇于担当,为之奋斗不止。”他指出:“格尔木人前仆后继、种树不止的事迹,为我们树立了榜样。50余年来,格尔木人始终坚持改造自然、绿化家乡、造福子孙的宏愿,克服‘降水稀少、土地贫瘠、干旱荒凉’的自然障碍,终于把‘种一棵树比养一个孩子都难’的荒漠戈壁变成了‘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这个事实雄辩地证明,‘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同时也启发我们,事业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业绩也没有。”

  领导的赞誉,是对格尔木人代代传承的植树精神的肯定,是对这座在短短半个世纪中崛起于荒漠瀚海中的园林城市的褒扬,更是对当代格尔木市委、市政府团结带动各族群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打造宜居城市和“青海西部现代化中心城市”的鞭策和鼓舞!然而,在这座绿树环绕、百花竞艳的园林城市的背后,饱含着的却是几代人几十年艰苦奋斗、一往无前、坚定不移地植绿、爱绿、护绿的精神!这里的每一株树木,每一片绿荫,都真实地记录着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于是,我们循着历代植绿、护绿者的脚步,去探寻格尔木绿色发展史的浩然长歌……

  拓荒瀚海

  谈格尔木这座城市的崛起以及绿化建设,就不能不谈这里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亘古以来,在青藏高原这片高高隆起的地壳上,崇山阻隔、黄沙漫漫、冰川林立、江河横断。70年前,几个西方探险家来到柴达木这个没有植被、没有绿荫,更没有生命的荒莽之地,他们的耳鼓中回荡的是戈壁旷野里地震般嘶鸣的劲风;视野里见到的是铺天盖地般肆虐的漫天黄沙、冰雹、霜雪;身体感受到的是因严重缺氧造成的呼吸困难、头痛欲裂……于是,他们惶惶然向全世界宣称:柴达木盆地就是地球上的第二个月亮!

  然而,60年前,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一位名叫慕生忠的将军带领一批热血儿女,在这千古荒凉死寂的戈壁滩上楞是建起了一座城市——格尔木!后人称他为“青藏公路之父”,他的队伍也成为格尔木的第一代建设者。

  城市诞生了,但严酷的自然环境却并没有丝毫改变。城市要发展,人也要在城市中生存,很难想象,一座没有绿色的城市会是什么样子。于是,从那时起,在一代代格尔木人心中,建设绿洲城市,改变生存环境,就成为他们永久的追求和梦想……

  1955年,慕生忠将军望着脚下沙砾遍布、寸不生的戈壁眉头紧锁:“人可以没房住,但城市不能没有绿色啊!要防风固沙,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必须下功夫狠抓植树造林。”将军派出汽车队,远赴西宁、湟源等地拉运树苗,并亲自带领官兵挥锹挖坑、修渠引水,把费尽心血运来的白杨、柳树小心翼翼地培植在格尔木荒凉的戈壁滩上,将林地取名“望柳庄”。从此,格尔木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抹绿色。然而,桀骜不驯的大自然却并不肯轻易接受拓荒者赐予的绿色生命,于是,在这片雪域荒原上,一场人与自然的抗争展开了,并一直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往往是刚把树苗栽好,便被夹带着黄沙和黄豆般大小的砾石的狂风连根拔起,风沙过后,人们又纷纷涌向林地,把被狂风吹倒的树苗一棵棵扶起,重新培土、浇水、补栽……

  我们在深深感动于格尔木历代建设者植绿、护绿的精神的同时,用“前仆后继、锲而不舍、呕心沥血、植绿不止”来形容他们“誓叫瀚海变绿洲”的决心是毫不为过的。从上世纪五十年代青藏公路建设时起,在这片风沙肆虐的荒原上绿色生命就伴随着格尔木开发建设和城市的发展而诞生:1955-1956年慕生忠将军率筑路大军培育栽植树苗60余亩,格尔木河西“望柳庄”形成;1960年,格尔木河东苗圃发展到40余亩,植树13.32万株;1964年,在金峰路中段两旁植树1600株;1972-1976年,在河东金峰路东段和昆仑路人民医院以北道路旁植树3000株;1978年,绿地面积达430亩的昆仑公园形成;1987年,绿地率高达86%的儿童公园建成……伴随着新世纪第一轮朝阳升起,格尔木市区绿化面积达到28.83公顷,绿化覆盖率8.42%。可以说,格尔木的每一棵树木、每一片林地,都浸透了历任领导和驻军部队官兵、驻格各单位、广大市民群众的心血和汗水!

  应该指出的是,到上世纪末,格尔木城市绿地虽具有了一定规模,但并没有形成系统,尤其缺乏小区和居住区绿地,远远难以适应格尔木打造高原明星城市的要求。由于财政困难、基础条件差、绿化手段落后,直接影响了植树造林面积的增加和城市绿化工作的进度。

  “咬定青山不放,立身原在破崖中。千磨万砺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一代代格尔木植绿者战风沙、斗严寒、抗缺氧,备历坎坷、不畏困苦、植树不止,终使荒漠变绿洲,短短半个多世纪中,在雪峰瀚海之间矗起一座和谐宜居的园林城市和青海西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如果没有代代相传、坚苦卓绝、舍身奉献的精神,能做到么!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人与树都经历了大自然的洗礼和磨砺,看看那些参天大树的形状吧,树皮粗糙龟裂,枝干苍劲有力,因柴达木盆地常年西北风肆虐,树干一律向东倾斜,但又顽强地挺立着,那是常年根植于贫瘠的土壤,与恶劣的环境抗争的结果,象征了这片雪域荒漠中生命的顽强!根植于格尔木戈壁风沙中的树的形象,正喻示了历代格尔木建设者与大自然抗争的精神!

  在采写这篇稿件之际,我们有幸见到了已年近八旬的郭吉仓老人,谈到植树,老人激动了,记忆的闸门也渐渐打开:“那是1958年的夏天,我只身一人从山东老家来到格尔木,当时的格尔木只有‘望柳庄’那一小片树林挺立于茫茫戈壁,抵御着瀚海风沙。那个年代,最可怕的是沙尘暴,狂风卷起黄沙和碎石,吹得天昏地暗,不要说人站不稳脚,就连帐篷也被吹上了天。‘一年一场风,从冬刮到秋;终年不下雨,干旱鬼神愁’就是那时的真实写照。为改变自然环境,党和政府提出大搞植树造林。但在高原荒漠上植树,其难度可想而知,首先是树苗紧缺,当时青藏公路刚通车,道路坎坷难行,汽车队要从800多公里外的西宁和湟源拉运树苗;其次是种树艰难,大家顶狂风、冒黄沙,在砾石遍野的戈壁滩上植树,一天下来劳累不说,手掌上布满了血泡,脸也被黄豆大的碎石打的青一块、紫一块;再次是树木成活率极低,要不断补种……看看现在我们这座绿树成行、浓荫蔽野的城市,来之不易呀!这归功于格尔木历届领导对绿化工作的重视,归功于一代代格尔木人锲而不舍、种树不止,顽强与大自然抗争的精神啊!”

【分页导航】
第1页:拓荒瀚海 第2页:沙漠绿洲
第3页:未来畅想
编辑:Aggie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