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建绿道为“藤” 三环外环成绿环-国内动态|园林动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成都市建绿道为“藤” 三环外环成绿环
[日期:2010-09-17]  来源:成都日报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成成带你走绿道

  大家好,我叫成成,一名普通的成都市民。听说咱们成都要构建健康绿道了,我心里真是高兴,因为这是一项切实为咱们老百姓带来好处的事情。从今天开始,我将跟成都日报记者一道,率先去“畅游”六大项目,“体验”健康绿道带给我们的快乐。今天我们要“畅游”的项目是“两环两线”健康绿道项目,这个项目包含了绕城高速、三环路、成都-温江-都江堰快速通道两侧和滨河路(起于西二环浣花溪公园止于东二环望江楼公园),共约290公里的健康绿道建设。

  三环路:

  东西南北景色各异 分主题打造绿道

  总绿化面积约达到195万平方米的三环路,从建成之日起就是我市的一条“绿项链”。根据规划,明年三环路不仅要对全线绿化进行提升优化,而且还将把现有近20公里的健康步道进行串联、完善,同时规划设计自行车道,形成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的环状健康绿道系统。

  道路绿量大 具备极好的基础

  三环路工程是我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工程,于1998年10月开工,2002年10月28日正式通车,全长51公里,路幅宽80米。

  三环路绿化工程是三环路工程的主要配套工程之一,分为道路绿化和立交桥绿化两部分,通过近三年的施工建设完成,于2002年10月底全部完工交付使用。道路中央设有8米宽的主道分隔绿化带,快车道两侧各有4.5米宽的主辅道分隔绿化带,两侧为人行道行道树。主车道为双向8车道,各类桥梁34座,其中有绿化的立交桥25座。三环路的绿化工程(道路红线内),包括道路绿地近60万平方米,立交桥绿地143万平方米,两项合计203万平方米;全线摆、栽鲜花约2.8万平方米,约75万盆。三环路总绿化面积约为195万平方米,工程总投资1.16亿元。

  如今,宽敞整洁的道路和颇具特色的绿化景观相得益彰,体现了“路在景中,景随路移”的景观道路特点。整条道路的绿量非常大,具有建设健康绿道的极好基础。

  一步一景观 东西南北各不同

  三环路道路绿化根据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设计为花团锦簇、缤纷色彩、芳香四溢、绿荫林景为主题。各段根据不同的设计主题,分别选用不同的植物种类和配置形式,使其各具特色。西边的芳香四溢段选用了我市常见的芳香植物,如栀子花、腊梅、广玉兰、四季桂等;南边的缤纷色彩段选用了彩植物金叶女贞、红叶小檗、三颗针、红叶李等成团或组丛配置;东边的花团锦簇段则以水杉、红千层、垂丝海棠、天竺桂等乔、灌组团配置;北边的绿荫林景段则以雪、香樟、三叶木等高大速生乔木为主,以体现林荫大道的特点。三环路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不同的植物配置方式,各具特色,每个主题设计了2种标准段交替使用;在主要的交汇口、分段连接部位、立交引桥等重要节点采用大树丛景、花卉组景、色块图案组景等方式的植物组景36处,三环路全线随时间空间的变化,植物景观丰富多彩,景随路移。

  三环路有25座立交桥(含跨线桥)进行了绿化,立交桥绿化总面积约135万平方米。立交桥绿化主要是引桥匝道及块状空地绿化,以及桥板下绿化、桥柱绿化。立交桥绿化设计风格、同各段道路绿化设计相协调,而又各具特色。栽种的主要乔木树种有水杉、天竺桂、银杏、香樟、四季杨、雪松等;耐阴植物主要有海桐、八角金盘、麦冬、银星、吉祥草等;桥柱绿化用爬山虎、常春藤。另外,在个别立交桥用了一些类和果树。

  三环路升级 形成50多公里的“绿环”

  从2007年4月开始,我市启动了三环路沿线整治及生态建设工作,到2008年1月,全线基本贯穿30米宽生态防护林带,部分段落贯通50米宽的林带,新增加绿地面积200余万平方米,新植树40万株;同时结合周边居住区,在沿线建成了16公里健康步道。

  “以前这里是空荡荡的一大块草地,”家住兴元丽园的夏女士告诉记者,武侯立交桥内侧往西3公里长的健康步道正从她家楼下经过,“现在种了这么多树木,有步道可以走,还有亭子可以休息,那边还安了健身设备。我们早晚都喜欢到这里来散步。”夏女士说。

  在凤凰立交桥内侧,彩砖铺就的健康步道在起伏的花木相间的小丘上蜿蜒,这样既增加了步道的长度,又使景观高低起伏,富于变化;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漂亮的景观都是利用城内建筑工地渣土堆坡形成的。据介绍,建渣上有不低于50厘米的种植土,在这上面种植了杨树、桂花、水杉、香樟等花木。利用城内建筑工地渣土沿城市干线堆坡造景,让健康步道穿插其间的手法,既合理安置了令人头疼的建渣,又美化了城市环境,为市民创造了一个美好的休憩空间。

  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三环路在成华、锦江、青羊区的部分区段,已修建了健康步道近20公里,但这些步道尚未连通,而且其沿线景观也有待进行提升。根据规划,三环路全线绿化将在明年进行提升打造,现有健康步道不仅要形成不间断的“绿环”,而且还将规划增设自行车道,形成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的健康绿道系统。想象一下,未来,在三环路上将出现一条全长超过50公里的健康绿道,行人或自行车骑游者穿行在按照东、西、南、北不同段落进行主题打造的绿道中,享受着变换的风景,聆听着鸟儿的鸣叫,这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啊!

  外环路:

  遇树绕道遇水搭桥 要的就是原生态

  外环路生态带是我市“198”生态与现代服务战略功能区的最重要组成部分。198功能区除约40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外,其余约140公里的生态用地分为200米生态带、500米生态带及楔形绿地三大板块,涉及成都市锦江区、成华区、金牛区、青羊区、武侯区、高新区、龙泉驿区、新都区、温江区、郫县、双流县11个区(县)。

  2008年以来,我市重点实施外环路生态带200米范围、统筹推进500米范围的各项生态建设,目标是把外环路生态带、“198 ”地区楔形绿地建设成为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体,集基础设施承载、环境景观、农林(园艺)生产、文化科教和休闲游憩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区域,同“198”地区的现代服务产业项目交相辉映,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

  最新动态 6个立交桥完成绿化景观建设

  在生态植树方面,截至目前,各区(县)均启动了生态植树工作,既有条状林带、也有块状绿地,累计已达4300亩以上。其中重点在外环路道路内外两侧进行50米防护林建设,突出林带的固碳防风、滞尘降噪、降温增湿等功能,减弱绕城高速公路影响,形成198区域、中心城区的主要生态屏障。截至目前,11个区(县)累计完成内外50米防护林共计约2200亩,其中锦江区、成华区、温江区、新都区基本整体形成,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郫县、高新区局部形成。

  与此同时,我市还高标准进行了外环路沿线立交桥区域的绿化景观建设。目前已完成了犀浦、成南、成渝、北新、成龙、成金青6处立交桥区域的绿化景观建设,以生态式与开敞型两类风格间隔布局,同时每个立交桥有主要特色骨干树种,突出标识,在整体协调下又不失个性。成绵、成彭立交桥区域绿化景观建设年内启动实施。

  各区(县)还因地制宜、突出各自特色,进行了多类型的示范段、景观节点(区域)建设。其中锦江区198依托“五朵金花”优势,进行了高威体育公园开敞绿地、在农田保护区进行现实版“偷菜”游戏等现代近郊农业的休闲产业发展尝试;青羊区198以“非遗”公园、“绿岭”公园为重点进行整体建设;温江区依托国际医疗城,挖掘传统中医的“药膳同源”养生理念,布局了“千金方”、“纵横经”药圃;新都区198在“保利198”公园外围将防护林带建设成大尺度、简洁大气的开敞式疏林绿地;高新区在西区高标准建成并开放了电子科大大学生户外活动开敞绿地,南区元华路与站华路之间的“体育公园”规模900亩,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外围坡地林带已见效果,武侯区198的苗圃基地已基本形成。

  规划方案 绿道规划为“二环多线多节点”

  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外环路健康绿道的规划理念是“以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为目标,坚持城市与自然和谐,效益与功能并重”的建设理念,统筹发展外环路生态带,构建“中心城区树林环绕、绿海农园参插其间”的生态景观环境,同时融入绿道,将之建设成为市民休闲健身之道、游客观光消费之道、农民增收致富之道,真正成为绿色发展经济之道,深挖内涵、做实产业,变绿道为“财道”,实现“绿色崛起”。其项目内容包括主要景观特色营建、田园风光展现、其他绿地绿化、绿道系统建设。

  外环路绿道系统的规划理念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将其规划建设成为发展生态文明、提升产业层次、建设宜居城乡的系统工程;以人为本,惠民优先,使其规划建设成为民心工程;营造环境,发展产业,让其规划建设成为造福百姓的基础工程。

  在结构上,外环路绿道将规划为“二环、多线、多节点”。其中“二环”指沿外环路两侧,全长约168公里,将打造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主线。“多线”指串联各特色产业区、生态公园、农家乐等的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支线,未来将形成网络,全长约50公里。 “多节点”指由多线串联起的景观节点,是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游客主要停留游玩的地方,分别由游客接待中心、休息驿站、乡野公园和特色景观等组成。

  建设方式 “环环相扣”“以藤结瓜”

  在具体打造手法上,外环路健康绿道系统将采取因地制宜、富民优先、以人为本、重点突出、统筹城乡五大原则。

  在因地制宜方面,绿道的路线布局主要以原有的旅游主干道、江河为依托,根据地形现状并结合已形成的村道、机耕路、堤围和果园便道,运用主线路“环环相扣”,辅以连通的次线路的布局模式,形成沿路、沿水、沿村落委婉穿行的休闲空间。在规划建设中将切实保护好原生态、原产权、原居民、原民俗,不搞大征、大拆、大建;遇树绕道,遇水搭桥,切实保护好原生态森林、植被、水体、湿地、古树名木,基本不占农田,减少树木砍伐,避免大面积土方填挖;多在自然景观好的地方设置观景台等,尽量使自行车道与周边的自然景观相协调,与健身、休闲、观光的功能相一致,充分体现浓厚的地域特色。

  为体现富民优先原则,外环路绿道将采用“以藤结瓜”的方式,以绿道为“藤”,以沿线村庄为“瓜”,把沿线村庄建设成为旅游节点,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推进旅游经济发展,发展绿色经济,增强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在采用“以藤结瓜”方式的同时还应注重突出重点,“造瓜连藤”,设计适当的路线,将大型开敞活动空间、田园林盘特色空间与绿道结合,形成示范点。

  而以人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将以方便市民和游客,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为出发点,让人们充分亲近大自然,规划设计的各条线路、节点等应形式多样,景观风貌各异,并配备完善的各类服务设施,包括规范清晰的标识系统、保障及时的应急安全救助系统、方便快捷的公交转换及停车系统等。其中标识系统包括标识牌、引导牌等标识设施;基础设施包括出入口、停车场、环境卫生、照明等设施;服务系统包括休憩、换乘、租售、露营、咨询、救护、保安等设施等,让经过长时间运动大量消耗体力的游客补充饮用水和食物,并为游客提供舒适的环境进行休整。在人流相对集中的站点,配套土特产销售点,为游客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开拓附近农产品的销路。绿道的指示牌和标识内容将简洁明了,根据不同的需要,放在显要位置。

  为体现统筹城乡的原则,将以路边、山边、水边“三边整治”为重点,充分利用荒坡地、旧厂房、旧民居等建设自行车道、休息驿站、游客服务中心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在绿道建设同时改变城乡面貌。

  特别亮点 自行车山地赛道有望出现

  绿道在建设中将根据各镇街自然景观、环境特点进行统一规划,分段建设和改造,使其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在绿道的选线上,将尽量结合各种地形地貌,如平地、丘陵地、林地、园地、菜地、水边、路边、村边,使绿道系统景观丰富、充满趣味和富有挑战性。在绿道的构成上,主要由地带性植物群落、水体、土壤等具有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构成,是绿道控制范围的主体。当绿道经过农田、园地、林地、菜地和瓜地建设时,可结合现有的路,在不破坏耕作层的基础上,压实路基,铺设碎石作为面层。在风景名胜区或旅游景点,绿道面层可配合景区需要,采用较为精致且原生态的卵石、木板、石块等材料组合铺设,可达到朴素、活泼的效果。

  根据规划,外环路自行车专用路将按设计速度20公里/小时的要求进行线型设计;在有条件的地段将模拟修建自行车山地赛道,以吸引日益增多的自行车爱好者结伴前来游玩。

  探索“绿道雏形”

  体验未来绿道 先到沙河看看

  沙河的美景如画,夏后初秋的沙河别具韵味,它是不是成都健康绿道体系建设的雏形呢?”昨天下午,住在沙河上游的孟治平大爷给本报记者打来电话,这位老者激动地给记者说,看到本报昨日02版上的《以人为本构建绿道 共创共享现代生活》特别报道后,他想起了与自己朝夕相伴的沙河。

  这一抹幽绿的河水,在花树间流淌,在青草间荡漾;这一弯成都的生命河,“新生”5年,如今已初长成。“要体验绿道未来的风情万种,可先到沙河来看看!”

  沙河是绿道体系的缩影

  “城市绿道是一种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绿色空间通道。”指着本报上对城市绿道的描述,孟大爷说得朗朗上口。

  从2004年12月30日到现在,沙河综合整治工程竣工已经有5年多了。5年来,种植在沙河旁的大树枝叶更茂密,小树长成大树,一年四季都有花香。每天清晨,很多老人都会在沙河边锻炼,而在傍晚时分,更会有很多中年人带着孩子到这里散步。

  沙河的人气越来越旺。

  孟老告诉记者,依据他自己对成都提出建设健康绿道体系的看法,他觉得,5年前高标准完成的沙河综合整治工程其实就是健康绿道体系中的一个小小缩影。“如今的沙河就是大公园,每个人都可到这里来赏景!如今的沙河除了河边的林间小道可漫步外,两侧还有小路可供车辆通行。这里已经成为了城市东北郊天然的自然之景。”

  诚挚地邀请来沙河看看

  2003年年末,就在沙河开工两周年之际,沙河上游北湖凝翠和新绿水碾两个景点已雏形初现。在沙河边一住就是30多年,因为沙河工程拆迁,在外暂住了1年之后,孟老一家从沙河下游五桂桥附近搬到了新沙河旁的拆迁安置房——河滨丽苑小区。

  第一次来看新房的时候,一栋栋黄红相间,还带着蓝色小坡顶的房屋,让全家人兴奋了半天,有邻居笑孟老,一眨眼就进了欧洲小镇!而且这“欧洲小镇”还与上游的第二个景点——新绿水碾相邻,一出家门就能感觉到扑面而来、葱茏的绿色。

  讲起自己与沙河的故事,孟老喜形于色。“说实话,我和老伴都是退休工人,我们一直以为自己就在老沙河旁住一辈子了,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会因为沙河改造而有了住新房的机会!更没想到如今的沙河仿佛一个大公园,美丽而多姿。”

  “沙河旁边有很多小道,现在我和老伴每天清晨都要去沙河旁晨练,到了傍晚还要去沙河旁散步。住在新沙河旁,闻到的再也不是过去的怪味儿,而是四季花香。”

  说到这里,孟老笑了,绚烂地笑着。

  孟老说,成都要开始建设健康绿道了,以后能去游玩休闲的城市绿景会更多更多!“作为老沙河和新沙河的一分子,我们诚挚地邀请大家都来沙河走走看看!”

  出场专家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博导 沈中伟

  构建健康绿道体系

  就是构建城市的“绿色动脉”

  从某种意义上讲,绿道与建筑一样,除了满足人们的功能性需求,还兼具美学与文化的内涵;健康绿道一定要形成体系,循环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其意义——昨天,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博导沈中伟老师在谈到城市健康绿道体系的构建时如是说。

  要重视三类绿道的构建

  沈中伟理解中的健康绿道,由宏观到微观分为三种——一种是区域性的,即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一种是城市区域内的,即城市中以及延伸城乡之间的;一种是社区绿道。

  区域性的绿道可以依托水系、山脊、溪谷等进行建设,这种绿道是非常长的,在美国的东海岸,就有长达4000多公里的绿色长廊;而在国内的一些地方规划的绿道也长达数百公里。这种绿道,对于营造大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而城市区域内的,也就是城市中以及延伸城乡之间的健康绿道,服务的人群更加集中,单位面积上服务的人数也更多。这种绿道可以直接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以及城市风貌,相当于是“城市绿枝”,分散在城市中,将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连接起来。社区绿道也不可小视,因为它与居民的生活联系紧密,是离市民最近的绿道。这三类绿道各自承担的责任有所不同,服务的人群有所不同,可以制定规划,准确把握绿道内涵,分步实施,并不断完善提升和充实。

  绿道应成为循环的体系

  沈中伟认为,目前我市有不少绿道建设的基础,但其间的连续性差,没有形成网络。由于只是段落性的带状公园,相对孤立,没有连接起城市其他公园、自然生态保护地、人文名胜等一些公共开放空间。“假如把道路比作城市交通的动脉的话,健康绿道体系就是城市的‘绿色动脉’,‘绿色动脉’只有形成网络,成为体系,循环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其多重作用。”沈中伟说。

  他认为,成都市现在已经有不少免费公园、免费博物馆、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等众多公共服务开发空间。现在需要的是用“绿线”将这些“绿岛”、“绿珠”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可以循环的体系。在这个体系形成之后,人们可以不必开车,沿着健康绿道骑游,就来到各个景点;或者轻装漫步,前往某个公园。而这些公共服务开发空间由于“绿线”的串联和围合,将更加提升其品质;整个城市的品质也将因着健康绿道体系的构建而得到大大提升。

  要挖掘绿道的美学与文化内涵

  作为建筑专家,沈中伟发现,健康绿道与建筑一样,除了满足人们的功能性需求,还兼具美学与文化的内涵;他提出建议:在构建健康绿道体系的时候,应该注重其美学与文化内涵的体现。

   “比如在植物的选取上,就应该多做研究,尽量做到既本土化,又风景化。”沈中伟举例说,银杏是成都的市树,形态挺拔优雅,而且季相变化明显,到了秋天别有韵味,所以可以考虑在某一条绿道上适当强化“银杏”特色,这样,不仅会很美,而且很“成都”。他还建议,在健康绿道周边的建筑,也应该与之和谐,不要千篇一律,也不要突兀夸张。

  除了研究如何挖掘健康绿道的美学与文化内涵,沈中伟还建议,可将简单的植绿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做出成都特色。比如,可不可以在绿道沿线周边设置我们成都独有的农家乐,这样既可以为市民提供休憩的场所,又可以发展农家旅游产业;在连接城市与乡村的健康绿道上,可不可以将林盘串联其间,因为“林盘”是川西农村独有的生活居住形态。他还强调,要注意一些服务设施的配套、卫生与管理、出行安全上应深入研究。(来源:成都日报)

编辑: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