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竹具在园林中的运用效果[图]-国内动态|园林动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传统竹具在园林中的运用效果[图]
[日期:2011-01-07]  来源:新浪家居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竹之美体现于姿、色、声、韵诸方面。竹的外形集秀、美、胜、意于一体,竹子秆型挺拔秀丽,枝潇洒多姿,虚心有节,独具风韵,有声、影、意、形“四趣”。从竹秆形态、大小、颜色、竹枝形态、竹叶类型、竹笋出土和拔节生长等不同种组合及不同角度展现出竹子的洒脱、素雅、挺拔、刚强、古朴、奇特之美。竹子千姿百态,形态各一,秆型奇特有龟甲竹、佛肚竹、罗汉竹等;秆有方有圆,叶有长、短、宽、窄、针状、椭圆状等之分;有高有矮,高如毛竹、红竹、麻竹等,矮如地被有铺地竹、翠竹、菲白竹等;有散生有丛生,散生如毛竹、紫竹、罗汉竹等,丛生如孝顺竹、凤尾竹、慈竹等。竹的色彩美体现在笋色、杆色和叶色上,笋色多为黄、红;杆色最富于变化,有嫩绿、金黄、暗紫和斑纹等;叶色从墨绿、翠绿到黄绿等,在整体上会表现为竹林的色相变化,各种色彩具有不同的情感表现,给人以不同的联想。“竹风声若雨,山虫听似蝉”,竹子在风中、雨下、昆虫飞鸟活动时,均能发声,或萧瑟、或清远、或幽朗,这种天赖之声与人的思想感情有相似或相通之处,身处其境,能引起共鸣。竹在不同季节也能创造不同的景观——雪竹的高洁,雨竹的洒脱,雾竹的漂渺,风竹的摇曳、萧瑟清远,更有竹笋破土而出拔节向上生长的韧劲,唐代诗人李贺有诗赞“箨落长字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埃”。当人们闲情逸致漫步于青青翠竹之中时,观竹影,似画而高于画;听竹声,”风来叶萧骚,和之以急湍”,远异于涛的音乐美;丰采神韵似村姑,婷婷玉立如君子;虚心劲节,由感于大自然的造化神工,一种无限舒畅和退想便会油然而生,在给人以美的享受中陶冶人们的情操。

  竹不仅自身美感突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因其虚心、有节、挺拔凌云、不畏霜雪等特点与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契合,被人格化,象征着虚心谦和、高风亮节、坚贞不屈的操行以及柔韧、孝义精神,其内涵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品格和禀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历史个性。历史上有不少诗人、学者写过许多关于竹的诗文,以竹之态、竹之景写竹之情,表达了文人志士坚贞、虚心、高达、旷远的高尚志趣和文化心理。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杜甫有“绿竹半含笑,新梢才出墙”诗句。宋代苏轼的《绿竹筠》中咏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表达了文人士大夫清高脱俗的雅趣。清代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高度赞扬了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我国古代画家不仅画竹,还结合其他素材创立各种竹子画体。苏轼爱竹亦画竹,文曰:“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诗人称为“三益”,并创立了以竹、石为主题的画体,宋元若干画家好写松、竹、梅,称“岁寒三友”。世族文人将自身感情溶入竹子,将竹子作为“清高、气节、坚贞”的象征。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将竹之节和做人的气节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人效仿的精神,“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能毁其节”是中华竹文化中一种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它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不畏强权,英勇向前。


编辑:admin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