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质挂靠:这笔买卖到底谁得益?-经验交流|园林新闻-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资质挂靠:这笔买卖到底谁得益?
[日期:2008-08-12]  来源:中国花卉报  作者:李颖   发表评论(0)打印



  园林景观行业里,无论是设计资质还是工程施工资质外借,可以说是尽人皆知的“秘密”,这在建筑、规划,甚至医药行业里也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大家给这种现象起了一个贴切的代名词———资质“挂靠”。对此,有人乐得从中捞些好处,有人看不惯也只能独善其身。至于到底它会对行业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得好好算算。

  看似多方受益的划算交易


  在搜索类网站上输入“资质挂靠”四个字,结果令人大跌眼镜。一级建造师“挂靠”明码标价,年薪不低于1.5万元,资历高的还可以“面谈”;各种所谓的“信息咨询公司”服务周到,声称和上千家企业合作,提供所能想到的所有资质类需求;甚至某网站上还建立了建造师挂靠吧,各种资质挂靠的QQ群也大行其道。
  一位业内人士给记者讲了一件事,看似是个笑话,但语气中更多的是无奈。他曾作为评标专家参加浙江温州一个大型工程的招标,投标报名单上可谓强手云集,北京、上海、广州等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知名工程公司均榜上有名,但在招标现场,各大公司代表基本都是操着温州本地方言的人。
  “挂靠”现象如此普遍,无非一个“利”字驱使。一些企业和甲方关系好,拿到工程不成问题,但资质这个硬指标达不到,只能花钱“借”。和工程效益相比,“挂靠费”毕竟只是小钱。对高资质的企业来说,借出资质只是举手之劳,不但有利可图又坐收人情,而且年底结算至少上亿的工程总量说出去也很好听。这样,无论资质审定还是承接工程,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何乐不为呢?

  实则一损俱损的赔本买卖


  “我们现在北京有官司,连云港有官司,我这老总最近不干别的,光跑法院了。”江苏南京一家工程施工一级资质企业的总经理谈到资质外借叫苦不迭。把资质借给两家工程公司,没想到项目都不达标,两家公司都推脱责任,甲方只能把标书上的公司告上法院。谈到这个河南郑州一家公司的老总更是有苦说不出:“就因为关系好,我们才把资质借给了那家公司做高速公路绿化,可是他们的水平达不到,甲方一再要求重新做,我已经不知道跑过这个工地多少次了,耽误了不少工作。这是唯一一次借给别人资质,后果这么惨真是没想到。”两位老总都深有感触地表示,这种做法完全是在拿公司积攒多年的品牌信誉换蝇头小利,得不偿失。资质“挂靠”这笔看似不错的买卖,其实最后谁都不得益。
  对于那些借别人资质的公司,如果真心想在园林行业长远发展,这种做法也并不明智。无论是管理手段、施工水平还是品牌效应,没有实干出来的经验,就如空中楼阁没有根基,完全没有发展的后劲,只能给皮包公司扰乱市场提供机会。上海市园林管理局原局长胡运骅对“挂靠”横行的负面影响有更多担心。他认为这种做法使行业失去了公平的基础,不但不利于行业水平的提高,整体信誉度的缺失也使提高行业社会地位永远只是纸上谈兵。

  解决问题还需建章立制


  看似简单的一个资质“挂靠”现象却引出不少问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园林工程分会秘书长商自福表示,一些资质不够的企业其实很有水平,但拿不到工程;一些一级资质的企业却名不副实;有些地区的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外地企业有资质也进不去。园林行业境地比较尴尬,不像建筑或医药等行业关乎人身安全,它只是锦上添花的行业。除非“挂靠”工程出现大问题,一般都不会细查,因此,对园林资质“挂靠”进行规范的相关法规比较欠缺也在意料之中。
  虽然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颇多,但建立完善的法律规范体系必然是规范市场的首要选择。另外,作为行业的关键组成部分,进一步完善项目经理制度和监理制度也十分重要。比如北京市实行的项目经理“锁定制度”,即在政府部门登记的项目经理与其所在公司处于锁定关系,只能做该公司的项目,并且一个项目未完成时,不能管理其他项目。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项目经理资质“挂靠”现象的发生。最后,商自福表示,除了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硬性规范外,企业也应提升自觉性,从自己做起杜绝“挂靠”。
编辑:jojo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