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生态优先 节约为本 全力打造绿色和谐家园-经验交流|园林新闻-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淮安:生态优先 节约为本 全力打造绿色和谐家园
[日期:2008-10-31]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作者:江苏省淮安市园林局副局长、总工程师 张献生   发表评论(0)打印



  江苏省淮安市园林局副局长、总工程师 张献生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构建城市自然生态系统,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追求发展与环境双赢、人类与自然和谐的绿色家园成为城市建设的方向。建城[2007]215号《关于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的意见》为园林绿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江苏省淮安市作为次发达地区,探索一条富有淮安特色的保护生态、高效节约的建设之路,以求营造出自然风貌与城市景观交融和谐的城市生境。

  关键词:生态 自然生态 节约

  1.淮安市自然生态资源现状

  淮安市地处苏北平原中部,淮河下游。位于东经118°12~119°36′、北纬32°43′~34°06′之间。市域地处淮、沭、沂、泗流域下游,具有地势低平、平原广阔、河湖密布的特征。淮安市区河道纵横,里运河、京杭大运河、古黄河、盐河等众多河流穿城而过,淮河入海水道、淮沭新河贯穿市域,境内地下水分布亦很广泛,市域西部、南部有洪泽湖、高邮湖,中部有白马湖,在明清时期与杭州、苏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淮安因水而起,因水而荣,串河成带,掬水为绿,造就了淮安特有的绿水园林景观。宋代诗人杨万里曾这样形容淮安:"人家四面皆临水,柳树双重便是门"。

  2.生态节约型建设思路、建设原则

  建设思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倡导尊重自然、从实际出发的建设理念,保护好城市的自然风貌,缔造城市独有的特色,打造"水绿相映、城水相依"的绿水和谐家园。

  建设原则:

  1、坚持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与节约相结合;

  2、坚持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持续提升与对生态原貌的回归保护相结合;

  3、坚持生态园林建设与实现城市功能的完善、形象的美化和魅力的提升相结合。

  3.具体作法

  3.1依托自然,因地制宜,着力打造绿水园林城市

  在新一轮的城市建设中,高度重视城市原有自然资源和风貌,避免城市建设走入先破坏环境、再花巨资整治的误区。

  3.1.1崇尚自然,树立生态城市理念。树立"规划建绿"意识,切实保证绿化规划的权威性。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市外延的不断扩大,先后三次修编《淮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确定了"城水相依,一心两片、一环四带一脉,碧水联珠"的绿地系统结构,并划定了主要绿地绿线,做到定性、定量、定位和定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为城市绿化发展留足了空间。保留城市中的自然原生林地、河湖水系、湿地等城市宝贵的生态资源,将城市融入自然生态之中,最大限度地保护、利用了原有景观资源,有效节约了建设成本,初步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水陆相交的、成网成线的城市生态循环系统。

  3.1.2保护自然,将生态留在城中。淮安"四河穿城",水赋予了这片土地的灵性,丰富的水资源为淮安建设绿水城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围绕水体边湿地及原生绿地的保护,活水、植绿、治污并举,逐年实施滨河生态修复工程,使原有的河道自然景观,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与丰富,营造了水绿相融的绿化景观。

  以古黄河生态修复工程为例。历史上,古黄河曾承担着供水、航运、行洪、灌溉等多种功能,后因黄河改道,船只不再通行。两岸除部分被破坏和少数民居外,植被茂密,水生和湿生植物茂盛,主要以芦苇、蒲为主,南岸的乡土乔尤其壮观,主要有杨、柳、刺槐等,许多柳树长期长在水中,多种鱼类和鸟类在此栖息。在进行古黄河生态修复工程时,通过严格保护原有水域、地貌、湿地及现有植被,在此基础上丰富乡土物种,增加水生和湿生植物,形成了乡土植被绿色基地,使原有自然乡土植物群落关系得到维持,使河道两侧的水生植物得到了充实。对原有绿化基础好的地段进行保留和拓展,建成城市生态公园。如柳树湾公园,保留了原有的万株柳树和梨树林、水杉林,仅仅点缀了林间小道和湿地栈桥等基础设施,保持了原汁原味的生态环境,形成水、、鸟、兽、林共生的天然湿地氧吧。桃花坞公园,原是一片果园,在改造中,保留了桃树的特色,因地造势置景,增设了桃仙广场、古朴里茶座、桃缘展馆、桃花涧等人文景点,丰富了公园内涵,成为人们休闲娱乐、观赏游览的一处胜境。经过五年的分期建设,古黄河滨河绿化带共增加水生、湿生植物8类20余种,乔灌木37科82属5.3万株。尽管每平方米的建设成本仅为36元,且较少人工管护,但却获得了极佳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为城市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起到了重要作用,还成为城市防洪减灾的绿色屏障。

  3.1.3投资自然,将绿色引入城中。自然生态资源是城市中最为稀缺的宝贵资源,在园林建设中,运用投资自然的新经济理论,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手段,实现了投资自然、造福民生的目的。以钵池山公园为例。钵池山公园原是一处500多亩的大水塘,它隐匿在中心城区的东部,周边主要是低矮的民居,配套基础设施薄弱。2003年,根据历史传说,市委、市政府决定通过市场化运作,建成一个将道教文化气息与现代造园艺术融为一体的、充满水文化意韵的现代园林。为此,成立了园林投资实业有限公司,作为市政府建设园林绿化的投融资平台,专项负责钵池山公园及周边地块的拆迁、安置和建设。共拆迁3700亩土地,安置居民1500多户,建成了占地1800亩的公园。在建设中,对基地原有的水塘和丛林植被进行最大限度保留,并始终坚持生态节约的原则,建设生态驳岸和环保设施。钵池山公园的成功运营,已为投资自然的范例。公园建成后,成为吸引人气的"磁石",仅2年多的时间就集聚了投资20多亿元的商务、办公、酒店等项目,政府不仅没有花一分钱,还在短期内拉动了中央商务区的发展,拉开了水渡口新区建设的序幕。

  3.2立足本土,挖掘特色,积极开发利用新优地被植物

  地被植物养护粗放,成本低廉,具有美观的花、、枝、果等,季相变化丰富。近年来,我市加大对地被植物的研究和应用,根据植物生态习性、周围环境条件和功能要求,采用规划式与自然式相结合的配置方式,因地制宜地运用大量形态各异、色彩丰富的观花观叶地被植物,丰富了城市园林景观多样性和植物多样性,提升了绿化品位。

  3.2.1在公园中推广应用花境。花境与时令草花相比,形态各异、高低错落有致,色彩温和,可观花、观叶、观形,四季景观效果丰富,贴近自然;从种植、管理成本看,草花每年至少更换4次,一年每平方米成本在300元左右,五年成本在1500元左右,花境种植一年每平方米成本在16-180元左右,至少五年无需更换,五年成本在200元左右,并且养护粗放。近年在公园绿地中大力推广应用花境,减少草花用量,不仅为公园景观增色,每年还节约布花经费500万元以上。

  3.2.2在滨河边试种自衍花卉。一般说来,城市的滨河绿化基础较好,有了绿的基色,但没有花卉的点缀,缺少生气。为节约管理成本,种植了自衍花卉。自衍花卉抗性和适应性较强,栽培管理简便粗放,形态自然,符合滨河自然生态的景观要求。近年来在古黄河、里运河等滨河两侧绿地内播种了金鸡菊、紫茉莉、波斯菊、二月兰、黑心菊等近50万平方米,给平静的河流增添了活泼和动感。

  3.2.3在绿地中广泛种植地被。随着地被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日显重要,除公园绿地外,道路绿地、滨河绿地、居住区绿地等也已较广泛地栽种了地被植物。在加快对本地优良地被植物资源选择、利用的同时,大量引进了一些适应当地环境,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新优园林地被植物种类,丰富了现有绿地的色彩和景观,给传统绿地注入了活力。特别是在道路绿化中,逐步摒弃模纹色块的呆板模式,改为种植形态自然、管理简单的八角金盘、沿阶草、石等品种,与上层的乔、灌木构成色彩对比强烈,且富于变化的季相景观。在河道边种植地被植物,既固堤护坡,防止水土流失,又添自然野趣,提升城市品位。

  3.3坚持节约,物尽其用,不断提高资源集约使用效益

  城市绿化涉及城市用地、资金投入、材料选用等诸多方面,是一个弹性投资项目,在淮安地域资源并不丰富、财力并不宽裕情况下,通过挖掘潜力、强化节约,使有限的资源、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

  3.3.1推行新型苗圃。为保护古黄河沿河自然风貌,同时,也为解决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投资不足等难题,2002年,依托古黄河,在保留原有绿化的基础上,以苗圃形式栽植成片林,主要种植各类小规格苗木10余万株、6.2公顷。三年后,将苗木陆续进行间植,用于城市绿化,并在苗圃内增设园林设施,短期内就形成了植被丰富、景观优美的滨河带状公园,有效保护了古黄河两边近100米范围的生态环境。

  3.3.2拓展绿化空间。在老城区道路绿化改造中,实施道路增绿、绿带增树的"双增"工程,在原有人行道上增加1-2米宽的绿化带,在原有分车带、游园绿地中增加乔灌木,高效利用了城市土地空间,提高了绿化的生态效益。绿化施工中,杜绝使用古树和洋树,坚持适地适种原则,提倡使用壮苗、圃地苗,行道树一般使用干径10-15CM的全冠壮苗;严格控制20CM以上大规格乔木,这样措施有效地提高了苗木的成活率,降低了建设、养护成本,高效使用了苗木资源。同时,大量采用乡土树种,如国槐、柳树、枫杨、重阳木、月季等,并引种培育了一大批新的乡土植物,如刺槐、三角枫、杨树、楝树、栾树等。

  3.3.3挖掘土地资源。在城市用地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探索高效利用土地的方式,避免大量征地拆迁建绿。首先,捐地建设。对已建成的小区,将沿街围墙后退,让出一块地,由所在区政府出资建成游园绿地;其次,让地建设。在房产开发中,沿主干道退让红线,由开发商建设街头绿地,对外开放,产权仍属开发商所有,所建绿化纳入小区内的绿地指标;第三,挤地建设。规划城建项目时,在保证原有项目建设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挤出土地用于绿化。通过这一措施,缩小了游园的服务半径,让市民"推窗见绿树,出门进游园",既达到增大城市绿地总量的目的,又改善了社区环境,受到了社区居民们的拥护与欢迎。

编辑:songgaofeng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