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特色”催生中小城市园林绿化成果-经验交流|园林新闻-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地域特色”催生中小城市园林绿化成果
[日期:2008-11-06]  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海归”张先生,反复比较了许久,还是把家安在了沿海的一个小城市。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繁华喧嚣相比,他更喜欢小城市的宁静悠闲,尤其是当地园林绿化建设成效显著,城市景观优美,空气清新。近年来,全国中小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发展快速,成果凸显,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经命名的139个国家园林城市(城区)中,中小城市就占据了100多个席位。各地中小城市政府在园林绿化建设中,加大投入,强化地域特色,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环境,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同张先生一样,把中小城市视为宜居的选择。

  因地制宜拒绝作大城市的翻版

  在近日举行的全国中小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研讨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巡视员曹南燕介绍说,全国有600多个城市,中小城市占了一半以上。因此,中小城市在我国的园林绿化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她强调,中小城市的园林绿化应当突出地域特色,不要盲目模仿大城市,作大城市的翻版。比如完善绿地系统,大城市是面面俱到,中小城市则是不求大、不求全,应当有自己特点。在城市绿化建设中延续历史文脉,依托自然环境,做好绿地系统规划和绿线管制。

  去年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的河北省迁安市副市长李福林认为,虽然中小城市的经济基础、人口和城市规划区面积与大城市无法相比,不是一个层次,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小城市规划建设水平也要低于大城市。中小城市园林绿化设计标准要高,但要结合本地的实际,不能追求高档次、高投入,不能一味追求大城市园林绿化的理念。比如迁安市,就是结合“沙坎(丘陵地带,沙壤土质)”地区的特色来制定规划,制定目标的。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注重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树种,景观设计上崇尚当地自然,形成“水在城中、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楼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城市画面。李福林认为,很多中小城市是由小城镇发展演变来的,城中村很多,如何进行改造,进行园林绿化建设是一个难点。另外,中小城市原有的园林绿化资源底子薄、基础差,如何结合实际,提升品位也很关键。

  河南省许昌市是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2005年跻身国家园林城市的行列。许昌的城市园林绿化坚持走特色之路,根据自身的区域优势、地理地貌、城市自然特色和文化特色来定位建设理念。为了节省资金土地,没有像有些中小城市那样盲目地模仿大城市建设大广场、大草坪,而是突出中小城市特色。城市绿化注重分布均匀,尤其是老城区改造时,利用所有空地打造小游园,以人为本,为市民创造自然方便的休闲场所。许昌市市长李亚介绍说,许昌市以生态建设为总的出发点,把加快园林绿化建设作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增强城市发展后劲的重要举措,先后建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街头游园、广场绿地、廊道林带等精品工程和城市绿化带,形成了城市公共绿地系统、生态防护林体系、城市湿地系统等覆盖城乡的生态体系。经过几年努力,许昌已经初步形成了“城郊森林、城边林带、城内绿岛”的城市园林景观。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李雄教授说,中小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应当突出自己的特点,不要一味地向大城市靠拢。中小城市人口少,建设的尺度也要小。有的十几万人的小县城,建成几百亩的城市广场,很夸张,大尺度建设不适合中小城市。

  尊重地域精神走出建设误区

  近年来,中小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发展很快,但是全国6个人均公共绿地不足1平方米、40个不足3平方米的城市也都是中小城市。

  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王浩教授说,大城市在园林绿化建设中的误区,中小城市同样存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思想上的误区,即建设所谓森林城市,要求城市园林绿化像自然森林一样。森林要求有一定的面积,而城市则是人们聚集在一起进行工商业等活动的场所,城市中没有足够的面积来营造森林。因此,没有必要提出这样的概念,易于造成思想上的误导。

  第二,惟“美”是举是认识上的误区。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大拆大建,把旧的都拆掉,认为只有新的才是“美”的。城市建设不仅要看建了些什么,更要看留下了些什么?城市是需要记忆的,哪怕是留下片砖寸瓦,哪怕是一面矮墙。城市记忆灭失的后果就是千城一面、千街一面、千园一面、千楼一面。还有些城市在进行园林设计时陷入了曲线惟美的误区,无视原有地形地貌肌理,认为只有自然式曲线才是美的,使得当地地域特征消亡。

  第三,设计手法上的误区——逢园必水。在水资源紧缺的华北、西北一些城市,有的城市“拦河筑坝”,把河水“圈”在城内;有的城市耗巨资“挖地造湖”,人为制造城市中心区水域景观,甚至出现水荒之地闹水景的情况。不可否认,由于生命对水的依恋及中国园林的传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水景一直是园林设计的重要主题,但不顾绿地性质、区位,不考虑水源、水循环、中水利用就一概以水覆之,甚至在水资源严重溃乏、游人量少的地段建设大面积的水面和喷泉,达到“逢园必水”的地步多少让人觉得牵强和矫枉过正。

  王浩认为,只有充分正确认识城市园林绿化的功能性、艺术性、文化性,充分尊重地域和场所精神,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才可能避免建设进入误区。 本报记者  李迎

编辑:jojo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