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鲜切花“节后效应”-经验交流|园林新闻-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如何看待鲜切花“节后效应”
[日期:2009-03-26]  来源:中国花卉报  作者:黄正秉   发表评论(0)打印



    近半个月来,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的日上花量约60万支,不仅没有流拍现象,各类鲜切花还都保持了高价位,如3月16日,昆明月季切花每支市场均价是1.25元,最高价格为4.59元。而这段时间里,产地的批发商基本处于一种“抢花”的状态。造成高价的原因是主要鲜切花品种大量集中在情人节期间上市,节后产量大幅减少,而此时,市场仍有一定量的刚性需求,导致了产品高价,有业内人士称之为“节后效应”。

  实际上,“节后效应”每年都表现得很明显,对于生产者和批发商来说,节后经营压力小,物流运输能力和成本比节日期间优势明显。以鲜切花主产区云南为例,2009年情人节期间,昆明至北京的鲜切花空运价格是每千克8元,而到了3月中旬,空运价格下降到每千克3元左右,而这段“真空期”的利润也相当可观,盘算着打这个时间差的生产者不在少数,但往往敢于试水者少,主要原因还是生产者受惯性生产节奏影响,害怕遭遇新的市场风险。

  现阶段,我国鲜切花生产仍处在初级水平,“羊群效应”屡屡出现。生产者对待消费市场,往往缺乏及时有效的分析预测,单纯针对节日消费在生产,并没有形成生产和消费的良性互动。对比日本、美国和欧洲一些花卉发达国家的鲜切花行情,不难发现,这些国家鲜切花主花材全年的价格波动很小,峰值也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消费行为和习惯不同。

  发达国家的鲜切花消费已经成为居民日常消费的一部分,而我国鲜切花消费仍是典型的节日消费市场。但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呈下降趋势,这标志着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开始追求精神文化品质更高的生活,这给日常鲜花消费带来了潜力。

  每年2月14日的情人节是行业内最重要的消费高峰,由于情人节与春节紧邻,双节引发消费叠加效应,市场需求在短期内数倍增长,为生产者和经销商带来丰厚的回报。但应节生产实际上同样存在着高风险,首先生产集中很容易出现阶段性过剩,2005年和2007年情人节,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供大于求;其次,节日期间,生产、物流各项成本也远高于其他时段。因此,只要了解市场需求和产区生产时段分布,“节后效应”这个时间差战役完全可以打。

编辑:Aggie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