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经验交流|园林新闻-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走进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日期:2009-03-26]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张一诺   发表评论(0)打印



    2009年的春天带着希望与梦想悄然来临,在这万物蓬勃生长的时刻,我们回顾往昔,畅想未来:明天,该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2007年,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七大上提出了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于是人们开始停下盲目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脚步,审视走过的道路是否付出了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的惨重代价。生态文明开始成为飘扬在我们心中的一面闪亮旗帜,我们满怀热情与信心地走进了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生态文明理论不断创新

  “在新世纪,我们要把建设生态文明这种理想作为指引经济社会发展的灯塔,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推陈出新,实现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新飞跃。”——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何玉宏。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与会专家纷纷结合经济社会相关领域,与时俱进,不断丰富生态文明内涵,取得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

  生态文明理论的创新,是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同时为社会实践提供了更多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生态文明理论创新意义重大。

  有专家说如今的时代是生态文明的时代,因此,在生态文明的本质基础上,与会专家们提出了许多具有实际意义的创新理论,例如生态思维、生态公民、生态社会等,旨在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苏州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王建明说,生态文明如果没有生态思维方式的支撑是难以实现的,生态思维强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强调整体地处理问题。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便是生态思维的生动表现。在我国高扬生态文明旗帜的今天,只有善于运用生态思维,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整体推进,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全面发展,才能率先走上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合相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成功之道。

  生态思维体现关怀、责任与和谐,但这种不同以往的思维方式不会自发地出现,生态思维的形成,离不开那些具有强烈责任感和生态文明意识的现代公民的自觉追求。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伦理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杨通进说,具有生态文明意识且积极致力于生态文明之建设的现代公民就是生态公民。他说,生态公民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基础,只有我们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在自己的公民意识中加入生态公民的新元素,并在器物(技艺)、制度和观念层面系统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最终才能由理想变成现实。

  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自觉树立生态公民的意识,积极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争取早日进入一种理想的社会境界——生态文明社会。苏州科技大学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丁宪浩说,生态文明社会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互利共生,人民积极开展生态建设、充分享受生态成果的高度文明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社会必将是一个全新文明的社会。到那一天,人们必将生活得更加幸福。

  生态文明理论指导实践

  “人类从制造第一把石斧开始,就梦想做大自然的主人。人类为了在自然界取得自己的生存,必须改变自然。这就是‘反自然’。但是,不能够这样反下去;如果这样反下去,自然会跟人类一块儿毁灭。”——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会会长余谋昌。

  至今,我们的生活仍然在2008年底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不断改变着。事实上,近年来人口膨胀、能源衰竭、水资源紧缺、环境问题凸显……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和社会经济危机都在对人类持续生存发起挑战。于谋昌认为,人类文化在对抗自然的过程中发展,其本质具有反自然性,应对挑战,需要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发展,开启人类文明的新时代。因此,生态文明理论具有指导实践的重要意义,它将引领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尊重生命、尊重自然,远离“天是灰的,地是黑的,人是短命的”等可怕情状。

  湖南女子职业大学教授屈振辉认为,道德与法律是人类幸福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支撑生态文明的两大支柱,因此必须给予特别重视。屈振辉说,人类若不想使末世论的预言变成现实,不想重蹈复活节岛由盛转衰的覆辙,就必须从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等方面高度重视对生态文明的维护。“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从此刻起我们开始重视对维系生态文明的两大支柱——道德与法律的思考,必将使现世及后世的人类生活得更加幸福。

  除此之外,与会专家还就生态文明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起到的重要指导作用发表了意见,包括制度、交通、医学等众多方面。其中,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讲师戴圣鹏提出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模式,将生态文明建设同“三农”等热点问题结合起来,与生态文明中的道德与法律一样,给人以深刻启发。

  戴圣鹏说,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我们在实际探索中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克服发展中的困境,制定符合我国各地区农村实际情况的科学合理、切实有效的生态文明建设与保护模式。此模式必须立足于农民,服务于农民,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之,现时代的生态文明正成为一股强劲潮流,并在理论指导实践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生态文明引领绿色时代

  “生态学能告诉我们,每日人均消费的物质资源达到多少,就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可见不能用制度激励人们无止境地追求物质财富。当人们的基本需要都能得到满足时,越多的人追求孔颜之乐,地球就越安全,社会就越和谐,人们就过得越幸福。”——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卢风。

  打开电视、拧开收音机、翻开杂志,铺天盖地而来的广告将我们淹没。钻石越大情越长,衣服贵了品位高,物件更新快心情才会好……这一切无不在刺激我们消费的欲望。但是扪心自问,是否物质越充裕人们内心就会越强大、越幸福?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甚至很多时候,欲望的轻易满足反而会使我们陷入迷茫与空虚,从而进入到无休无止向大自然索要的可怕情境之中,如此下去,《后天》便是我们的明天。

  幸运的是,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一点,正如山东理工大学生态文化与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陈红兵所说,在现代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过程中,生活方式的反思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生态生活方式建设要求确立人-社会-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人自身全面发展的生活价值取向,在现实生活中树立节制、和谐、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生活观念,并落实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灯红酒绿不过是虚假的梦幻,返璞归真的绿色时代才拥有长久的生命力,生态文明必将指引我们找到宁静与快乐。卢风说,生态文明的制度仍然要有激励物质生产的功能,但生态文明的制度必须兼顾公平与效率。基本的公平应体现为通过分配制度而保障每个人基本需要的满足。生态文明的制度必须遏制贫富的两极分化。经济学家的统计表明,在一定限度内物质财富的增长与人们幸福指数的上升成正比,当人们的基本需要都能得到满足时,物质财富的增长与幸福指数的上升就没有必然联系了。因此,生态文明才是可以从根本上使人民生活的幸福、和谐、美满的可持续文明,绿色时代才是使人们可以在无后顾之忧的欢乐中徜徉的美好时代。因此,让我们一起努力,快步走入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编辑:Aggie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