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反思300万棵“大树”进城-经验交流|园林新闻-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宁夏:反思300万棵“大树”进城
[日期:2009-06-02]  来源:宁夏日报  作者:高菲   发表评论(0)打印



  随着“广场工程”、“绿化工程”、“道路工程”纷纷上马,“大树进城”蔚然成风。4月29日,记者从自治区林业局获悉,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区各地在城市绿化中,大规格树需求量突破1000万棵。目前,至少有300多万棵“大树”进城安家,数量创历年同期之最。

  我区有5.76亿株的树苗储备量,但对生态效果“速成”的追求,使它们在家门口的城市绿化主战场上败给了外地 “大树”。

  为何城市绿化对“大树”如此青睐?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它能直接成林,增强生态景观效果。记者了解到,胸径在5厘米,以及5厘米以上的为大规格树木,属于已成材的树木。等待一株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太漫长,一棵胸径10厘米的国槐,在我区的成长期至少为15年。移植“大树”尽管买树钱、维护费、运输费是小树苗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却比小树苗提早15年成荫。

  由此,一场“大树”进城运动在我区各地持续升温,需求量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树木价格也水涨船高。自治区林业局种苗管理总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胸径5至10厘米的国槐、新疆杨、刺槐、垂柳等树木,短短两个月内涨幅在5元至15元。一些树龄为数十年的树木,更是售价惊人。在昆明,树龄50年,胸径超过30厘米的树木,当地每棵价格在5至6万元,运到外地能卖到10多万元。

  日前,自治区人民政府督查室会同自治区相关部门深入基层对生态建设项目进展情况进现场督查时发现,一些地方随意提高苗木规格,更换品种,所栽植树木与当地生态恢复要求相违背,没有做到适地适树,影响造林质量,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

  “干旱缺水地区实施人工造林,小树苗比‘大树’更容易成活;本地乡土树种,比外调的树木更容易成活。在干旱地区大批量栽种大规格树木,犹如开启了一架架大功率抽水机,耗用有限水资源。”国家林业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建设局防沙治沙处负责人说。

  谈及“大树”进城利弊,我区林业专家指出,城市绿化应以实用为主。与其禁止“大树”进城,不如禁止高价的城市绿化。尽管自治区林业局今年出台新规——坚持“适地适树”原则,凡是使用国家资金的造林工程,不管额度多少,一律在本区内政府招标采购种苗,优先使用本区苗木;尽管全区5.76亿株树苗储备量,能够担负起绿化重任;尽管当前“大树”价格高得离谱,但“大树”买卖还是持续“高烧不退”。今春全区各地300多万棵进城落户的“大树”,绝大多数是从外省调运而来的,其中向林业部门办理树木外调审批手续的只有120万棵。

  宁夏大部分地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带,被腾格里、毛乌素、乌兰布和沙漠包围。在这样一个水资源短缺,树木成活困难的地方,城市绿化需要加大投入,但更重要的还是合理投入,适地适树,追求绿化效果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在这方面,银川森林公园堪称典范。公园建园之初,大量栽植小树苗,如今树木郁郁葱葱,长势良好,“城中林、林中城、城中湖、湖中城”的景观颇受市民喜爱。

  林业专家特别强调,树龄越大,移植风险越大。“大树”移栽时对土壤、光照、水分等条件要求很高,忽视其中一个环节,就很难成活。而且“大树”的来源大多在乡村,移栽是“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实质上不是绿化,而是从总体上削弱了树木的环境与生态功能。目前对于大规格树木的质量,全国各地均没有一个统一的检验标准。国家也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此进行规范,只能呼吁各地,不要盲目地把“大树”移进城。

  (来源:宁夏日报)

编辑: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