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巡礼-经验交流|园林新闻-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江苏省宿迁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巡礼
[日期:2009-10-15]  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楚风水韵 生态绿都——江苏省宿迁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巡礼

  宿迁市,位于江苏省北部,是199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地级市,面积8555平方公里,辖3县两区,人口534万,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乡。宿迁历史悠久,风光秀美,曾被清代乾隆皇帝盛赞为“第一江山春好处”。

  近年来,宿迁市委、市政府按照“环保型、园林化、可持续发展的湖滨特色生态城市”建设理念,不断加大园林绿化投入,努力打造“生态宿迁,绿色家园”城市品牌,城市绿地面积不断增加,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市形象和品位明显提升,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充分展现了“两河两湖秀色,绿色生态宿迁”的景观特色。2005年,宿迁市顺利步入“江苏省级园林城市”行列。截至2008年底,宿迁市城市绿化覆盖面积达2406公顷,绿地面积2179公顷,公园绿地470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41.20%,绿地率37.3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32平方米,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9.43平方米,绿化各项指标均超出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高点定位整体联动全面掀起园林城市创建高潮

  建市之初,宿迁市就把城市品牌定位为“生态宿迁、绿色家园”。2004年,为进一步加快城市绿化建设步伐,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了《宿迁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相继建成了一大批城市园林景观工程和园林式单位、居住小区。

  2005年8月,宿迁市创建成省级园林城市。同年底,宿迁市确立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工作目标,并迅速成立了宿迁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指挥部,由市长任总指挥,分管市长任副总指挥,并将创建工作纳入各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考核内容,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

  为实现国家园林城市的建设目标,全市再次掀起了绿化城市、美化家园的建设高潮。2005年,新建了千鸟园、牡丹江河风光带、顺堤河风光带等公园绿地;2006年,启动建设了雪枫公园、市民公园等园林绿化重点工程;2007年,先后建成了河滨公园、水景园、运河桥头公园等公园绿地;2008年以来,对市区洪泽湖路、人民大道等道路绿化按照园林景观路标准进行了改造提升;2009年,在全城实施了彩化、香化、立体绿化工程,增加了城市绿化的层次感,提升了城市园林绿化景观效果。

  几年来,全市上下形成了浓厚的创建氛围,园林绿化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城市面貌不断改观。全市累计新增各类绿地2119公顷,新增公园绿地435公顷,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提高了18%%、19%%和8.9平方米,逐步探索出一条低成本、集约化、高效益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之路。

  以水为脉以绿为魂倾心打造绿色生态城市

  宿迁,自然生态环境独特,是我国惟一一个拥有“两湖”(洪泽湖、骆马湖)、“两河”(古黄河、运河)的地级市。依据特有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宿迁把创建园林城市工作融入城市建设总体目标中,狠抓城市大环境绿化,坚持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将嶂山森林公园和骆马湖引入城市;以市区内主要交通干线、河道为经纬进行绿化,形成了城市绿化大格局,同时以“一年城中园、二年园中城、三年构筑园林城市框架”为目标,努力把中心城市做大、做强、做优、做美,围绕四河两湖,大做水、名、林文章。目前全市拥有省级风景名胜区两个,市级风景名胜区5个,国家水利风景区1个,城市生态布局合理,网络健全。

  宿迁市以河为纲,成功建设古黄河风光带和运河风光带,改善了城市水环境,同时为“南水北调”水质安全提供了保障。两个工程分别获得了“江苏人居环境范例奖”和“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称号。该市以道路绿化为框架,以街头绿地广场为抓手,以单位庭院、居住区绿化为基础,以大环境绿化为依托,不断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力度,基本达到了“全面覆盖、不留死角,见缝插绿、土不露天,长效管理、永久保绿”的效果。

  按照《宿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中关于生态建设、城市景观保护、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环境保护和规划的要求,该市在城市自然风貌保护方面,严格按照一城四河(古黄河、运河、民便河、六塘河)两湖(洪泽湖、骆马湖)的自然特色资源,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尊重自然地形地貌,维持原生态的野趣,建设了洪泽湖湿地(国家级)、骆马湖湿地(市级)两个湿地生态保护区;在古黄河、大运河的治理工程中,投入近6亿元,对原有生态环境给予充分保护,保护原有水系,保护原有树,使两个风光带呈现出明显的湿地风光。现在,古黄河、运河风光带两岸绿树成荫,河水清澈透明、水土流失减少,水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科学规划创新机制

  精心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

  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载体。宿迁市始终秉承“生态型、节约型”的城市建设原则,在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养护管理、持续发展等各个环节,以节地、节水、节财为手段,按照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循环与合理利用的方式,创造了优美、和谐、舒适的人居环境。

  在城市园林建设中,宿迁市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原则,做好城市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工作,确保园林工程建一处、成一处,不留败笔。

  通过运用综合技术,实现节材、节水效果。在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中,宿迁市注重推广使用节水耐旱的植物,科学合理调整灌溉方式,积极推广雨水拦蓄利用和使用中水方案;根据工程原有地形地貌,因地制宜设计绿化工程,注重使用乡土植物;通过开挖水系,堆土造坡,形成缓坡绿地与自然水塘相结合的生态景观,最大限度收集雨水,用于园林绿化循环使用;积极推进城市河道、景观水体护坡驳岸的生态化、自然化建设与修复,建设生态广场和停车场,减少硬质铺装比例,采用植树造荫;铺装地面尽量采用透气透水的环保型材料,提高环境效益,通过堆肥、发展生物质燃料、有机营养基质和深加工等方式处理修剪的树枝,减少占用垃圾填埋库容,实现循环利用。几年来,全市已相继建成了一批城市生态停车场、透水砖园路、太阳能风能发电等景观设施。

  从2005年开始,宿迁市逐步推广园林工程物业化管护,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明显降低了管护成本,提升了管护质量。

  为规范城市园林建设,宿迁市还先后制定了相关规定,细化了城市园林绿化树种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遵循自然规律,适地适树、因地制宜,注重提高城市绿量,注重生态效益,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原有地形的改造和破坏。

  传承文脉彰显魅力着力提升城市历史文化品位

  历史为宿迁造就了丰富的文物资源。秦汉盛唐时,在这块热土上,先后设立下相县、宿豫县、桃园县和厚邱县,还有西汉的重要封国——泗水王国。宋元明清时,在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交通大动脉京杭大运河贯通后,宿迁的社会经济更加繁荣。辖区范围内,至今仍存续着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近300处,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其中有距今约五六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遗址10余处、夏商周文化遗址80余处。

  宿迁市在保护城市原有风貌的同时,突出城市文化和地方特色,对文物古迹及其所处环境加以保护,使城市历史文化品位得到有效提升。全市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两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博物馆5个,馆藏文物3000余件。

  建市以来,为更好地保护这些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存,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及时划定文保范围和控制地带。2002年以来,该市对新开工的建设工地多次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抢救出上至春秋战国、下至明清时期的古代墓葬184座,出土陶器、青铜器、金银器及墓志碑等文物800多件(组),让这些有价值的文物得到了有效保护。

  古树名木是有生命的风景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具有不可复制、不可再生性。为保护古树名木资源,宿迁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对每一棵古树名木进行挂牌保护,同时明确了管养职责,形成长效管理有效机制。自2004年以来,全市先后4次进行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全市现有古树名木1906株(群),其中一级古树名木37株,距今2200余年,被誉为“天下第一槐”的项羽手植槐更是罕见。

  这些散发出浓郁历史文化气息的文物古迹和古树名木,不仅展示了宿迁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历史文化的吸引力。

  以人为本还绿于民

  全力描绘城区绿色空间

  近年来,宿迁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合理布局城市公共绿地,优化服务半径,不仅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了城市景观品质,也满足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如今市区各类公共绿地星罗棋布,市民出行300米~500米就可以畅享绿色空间,社会经济、城市建设与环境建设协调发展。

  为发挥公共绿地的社会效益,宿迁在城市公园、广场绿地建设中,累计投资8.7亿元,在市中心的黄金地段建设河滨公园等公园绿地,有效改善了城市中心的景观面貌,为市民提供了舒适的活动休闲场所,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为实现国家园林城市建设目标,宿迁还结合道路新建、改造工程的实施,先后建成人民大道、发展大道景观带,洪泽湖路、威海路、南海路、玉兰路等景观道路,运河桥头公园和一批道路节点绿地。为丰富公园绿地的内涵,还添置了城市道路节点景观石973块。这些绿地随着道路延伸到城市的各个角落,有效改善了公园绿地的布局。

  2008年底,全市共有省级园林式单位72家、省级园林式居住区9家,市级园林式单位175家、市级园林式居住区40家。同时通过鼓励和推广立体绿化建设,广泛种植攀援植物,绿化墙面、屋面,提高绿化率。新建的一批省、市级园林式居住区更加重视特色景观品牌的塑造,建设了主题鲜明、风格迥异的居住区游园,真正把花园建在了百姓身边,充分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城市特色。

  摘自《中国建设报》2009.09.22

编辑:jojo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