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建设宜居旅游开放中心城市经验谈-经验交流|园林新闻-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延吉建设宜居旅游开放中心城市经验谈
[日期:2009-12-31]  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延吉市位于吉林省东部、长白山北麓,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首府,是一个以工业、商贸、旅游业为主的具有朝鲜族民族特色的边疆开放城市。毗邻朝鲜、俄罗斯,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是联合国计划开发署指定的东北亚经济圈腹地“金三角”内中方的支点城市。现辖6个街道、4个镇,全市总人口50万人,其中朝鲜族人口约占58.1%;全市幅员1748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40.66平方公里;综合经济实力始终名列吉林省(县)市第一,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93位,是吉林省惟一进入全国百强的县(市);2007年成功入选“中国魅力城市200强”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近年来,延吉市始终把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作为全市的重点工作之一,坚持以城市规划为先导,以城市建设为重点,以强化城市管理为手段,着力推进具有民族特色的吉林省东部宜居旅游中心城市建设。总结延吉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经验,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统揽全局,城市布局更加合理

  为破解城市发展空间和产业布局难题,突破城市土地紧张的瓶颈,延吉市在规划过程中始终把握住5项基本原则:一是国际化原则。就是把延吉市的发展与建设放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中认识,放在市场开放的全球化浪潮中思考,放在对世界文明进步成果的学习中研究。二是一体化原则。就是充分考虑延吉市在“延龙图一体化”发展当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主动性和自觉性,在一体化中找优势、扩空间、求发展。三是特色化原则。就是在城市建设中,充分考虑民族特色、边疆特色、山水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把以特色求生存的思想充分体现到城市建设的全过程。四是人性化原则。就是城市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用性、舒适性和审美性结合起来,以市民的权益保障、需求满足、身心需要和个性选择为出发点,时时处处体现人文关怀。五是最优化原则。就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坚决不搞短期行为和权宜之计,城市建设的标准和要求坚持做到高、精、严,不求最大、力求最精,走“精品路线”。按照上述原则,延吉市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确立城市发展定位。立足自身优势和发展基础,依托首府城市地位和享受的各项优惠政策,确立了将延吉市建设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吉林省东部宜居旅游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和城市定位。

  二是科学编制城市规划。按照城市功能定位和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要求,编制完成《延吉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年~2010年)》,确定了以“一山、两河、三城、六区、百巷”为重点的城市建设总体思路。“一山”就是做好帽儿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整体规划与建设,适应现阶段及未来城市的发展需要,将帽儿山作为突出城市生态特色的景区加以发展。“两河”就是做好流经城市中心的布尔哈通河及延吉河两岸的规划建设,将其作为打造山水城市的主要骨架,根据延吉市城区现状及绿地系统总体布局,加强两河沿岸与城市环境的有机联系,逐步形成建筑、水体、绿化为一体的园林化城市。“三城”就是加快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争创步伐,通过创“三城”活动,把延吉市构筑成特色鲜明、适宜休闲度假的旅游城市和综合环境完好的绿色宜居城市。“六区”就是将延吉市城区按照功能集中、布局合理的原则,划分为六大区域,分别是河南综合区、河北综合区、公园综合区、东部开发区、北部新区、西部新区,根据六大区域目前的产业布局,进行功能定位,使延吉市的区域划分更加明确,产业布局更加合理。“百巷”就是通过“小巷革命”,对城区内200余条小街小巷的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供水、排水、供热、公交站点、各种管线预留孔等10项内容进行综合改造,使延吉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档次、上水平、出精品。

  三是增强规划执行力度。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延吉市严格按照“一书二证”的要求审批项目,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审批、统一发证,凡涉及城市相关建设坚持严格遵守《城市规划法》,城市各项建设必须服从规划,调整和完善规划也要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在项目立项审批中,建立了逐级审核、集体会审制度,进一步完善了规划审批程序。在规划管理中做到“三到场”,即放线定位到现场、建设中期监督检查到现场、验收复核到现场,认真抓好批后管理,有效地遏制了在城镇规划区内乱修乱建的现象。通过严格执行规划,避免了一些重复建设,加快了城市建设和发展速度。

  二、突出重点,城市建设不断推进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整体环境。近年来,延吉市累计投资约15亿元,完成集中供热、中环路一期、污水处理厂一期、河南街公铁立交桥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投资2.65亿元,先后新建改造55条主干街道和200余条小街小巷;投资10亿元正在组织实施中环路三期、城市西出口和北出口、天池大桥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工程;投资5000余万元,新建改造116座公交候车亭,铺设1.5万米盲道,安装路灯4000余盏,新建46座水冲厕所,安放5座移动厕所,翻建32座旱厕,改造8座城乡结合部的危厕。随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进一步加大,延吉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道路网络越趋发达,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城市美化、亮化、净化进程加快。

  2.加快城市棚户区改造,为旧城换新装。自2006年以来,延吉市通过采取“市场运作为主、政府运作为辅”的方式,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有序进行。在短短3年时间内,共拆迁棚户区88万平方米,近1.4万户,约有1万户回迁,规划新建260万平方米,其中回迁房屋面积66万平方米。同时,按照“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享受”的思路,下大力气运作廉租住房建设,近年来先后投资6000多万元,建设了1066套廉租住房,极大地改善了城市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

  3.强化城市绿化建设,营造优雅城市空间。延吉市围绕建设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城市的目标,积极加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绿化攻坚,绿化资金投入累计达到2.1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绿化水平的总体提升。在街路绿化方面,本着“一街一品,一路一式”的原则,突出绿化的层次感,2005年以来,先后在200多条街路上栽植各类树种两万余株,地被植物40多万株,形成了颇具东北特色的街路绿化。在广场绿化方面,先后建设完成涛园、园新游园等17个具有民族特色的游园、广场,并在广场内配置了相应的绿化、亮化和健身设施,为市民创造了良好的休闲环境。在小区和庭院绿化方面,严格实行“绿色图章”制度,凡是新建工程项目,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绿地标准,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由规划和园林部门从严把关,否则坚决不予放线开工。全市园林式小区占居住小区总数的65%%以上,园林式单位占单位总数的60%%以上,营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在环城绿化方面,结合防护林工程建设和退耕还林工作,组织实施城市“围绿”工程,加大了环城绿化的工作力度,退耕还林面积达400多公顷,在城市周边形成了一道道绿色屏障,构成了一道道绿色风景。目前,全市绿地总面积为1512公顷,公共绿地面积347.5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37.18%%,城市绿地率33.6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73平方米,形成了绿荫环绕、空气清新、城市建筑与绿化设施相互融合的全新格局,提升了城市整体形象。

  4.加大“两河”治理,提升城市品位。“两河”治理过程中,延吉市在注重加强其防洪能力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其生态和美化功能的打造,着力构筑亲水文化、生态文化。近年来,共投资3.6亿多元,组织实施了延吉河水利枢纽工程、延吉河防洪和14座生态坝工程、布尔哈通河防洪和拦河坝工程以及城区防洪沟治理工程。下一步,延吉市还将根据延吉的河流特点和气候特点,在“两河”和排污沟探索建设符合延吉生态特点的湿地系统,在保证排水符合泄洪标准的前提下,在河面上建设一些小岛绿化,提升城市品位。

  5.解决融资问题,保证建管资金落实。延吉市始终坚持扩大融资渠道,实行多元投入,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企业、单位、个人加大投入,解决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难题,为城市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一是坚持市场化运作。通过BOT、BT、政企合作、政银合作等市场运作形式筹集资金,加快城市功能设施的建设,走以城建城、以城养城、滚动发展的新路子。二是坚持拓展融资渠道。采取吸引国内外资金、争取国债和上级资金、企业自筹、施工单位垫款、政企合作、政银合作等方式筹集资金,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三是坚持合理有效盘活土地资产。为更好地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工作,专门成立了延吉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对延吉市内的土地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类,统计存量土地;建立以地价管理为核心的土地市场管理体系,制定土地市场准入规则和交易规则,规范原划拨土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条件,有效监督出让土地使用权首次交易;规范和培育城市土地市场,真正实现了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全面实行公正、公平、公开的土地供应机制,有效地促进了土地市场健康发展,大幅增加了土地收入,年土地收益超亿元。四是搭建融资平台。专门成立了延吉市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延吉市城乡建设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城市建设融资平台,面向开发银行等专业性银行和金融机构筹集城市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积极整治,城市面貌不断提升

  近年来,延吉市以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为契机,积极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加大行政执法和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城市管理工作富有成效。

  1.完善组织机构,创新管理体制。重新组建了延吉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成立了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出台了《延吉市城市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强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配合现有城市管理部门,建立了统一、高效的城市管理工作体制。加强了执法人员队伍建设,规范了执法程序,提高了监管力度和执法水平,推动城市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文明化建设。强化了街道综合管理职能,突出社区的重要作用,建立了“一级政府,二级管理,三级落实”的城市管理体制。

  2.建立长效机制,强化管理层次。全面推行执法管理路段包干责任制,实行“六定一包”值勤管理制度,即:定人员、定路段、定目标、定任务、定要求、定责任、包效果,确保市容整洁,环境优美;落实“门前四包”责任制,建立了管理台账,加强了对责任单位的宣传教育和监督检查力度;定期清理整顿场外市场、各类违章建筑和乱贴乱画,城市主要街路实行全天候清扫保洁,城市管理逐步实现规范化。

  3.提升市民素质,更新管理理念。延吉市积极开展市民形象塑造工程,着力提高全体市民的整体素质,充分调动每位市民建设延吉、管理延吉的积极性。重点开展了以“三讲三爱”为主线的教育活动,即:讲诚信,讲礼貌,讲卫生;爱延吉,爱岗位,爱家庭。加强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学习宣传,引导广大市民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爱护环境卫生,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

  4.开展专项整治,加大管理力度。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了市容、交通环境专项整治。在市容环境整治方面,重点加强了对城市街路环境卫生、带泥上路车辆、违法违规建筑、乱倒乱扔建筑和生活垃圾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加大了执法和处罚力度,市容环境卫生进一步改善。在交通秩序整治方面,狠抓了城区车辆的规范停靠和机动车辆的清理整顿,加强了城区摩托车的停放管理,强力维护了城市交通的安全秩序,城区车辆通行状况大为改善,成立了出租汽车行业工会和出租汽车110,加大了监督和管理工作力度,进一步规范了城市出租汽车运营秩序;全面启动以“文明在路上”为主题的交通安全整治活动,切实提高了市民的安全意识,推动了文明城市共建活动。

  5.深化体制改革,完善管理模式。延吉市采取“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受益”的管理模式,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公用设施建设,逐步引导那些带经营性、商业性的公用设施管理部门走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发展、企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路子。先后成功地将连年亏损经营、负债运行的市公交汽车公司、市政工程管理处、市政建设总公司、液化气公司整体改制,走市场化经营的道路,使一批陷入困境的市政公用事业单位很快摆脱了困境,焕发了活力,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编辑:renjinghui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有关 中心城  的新闻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