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的问责:森林消失后谁来涵养水源-经验交流|园林新闻-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生态的问责:森林消失后谁来涵养水源
[日期:2010-04-13]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章舸   发表评论(0)打印



    在抱怨气候异常造成西南持续性大旱的同时,人们似乎还没有认识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贪婪索取和对家园的破坏,是酿成今天这一恶果的重要原因。云南省水利厅厅长周运龙表示,百年大旱再次警醒人们,过度开发,竭水而用,最终不仅要付出过高的生态环境代价,还要付出巨大的治理成本,经济社会发展也将难以为继。材与钢铁、水泥并称为三大传统原材料,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一刻也离不开的必需贾治邦称,林业具有巨大的经济功能,在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经济安全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抱怨气候异常造成西南持续性大旱的同时,人们似乎还没有认识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贪婪索取和对家园的破坏,是酿成今天这一恶果的重要原因。

  人类目前面临的十大生态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威胁、生物多样性危机、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酸沉降、热带雨林危机),大多与森林的萎缩和功能下降有关。

  据2009年底发布的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国森林覆盖率为20.36%,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左右。而中国西部地区更低,只有17.05%。西南地区雨水充沛,气候适宜,但由于多年的开发和破坏,这一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已经变成了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今年干旱重灾区的云南省,年流失土壤5亿多吨,占全国年流失土壤总量的10%。同样是旱区的贵州,水土流失面积占其土地总面积的41.54%,而四川水土流失面积占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积的56%,每年流入长江干流的泥沙高达3亿吨。

 


  中国生态演变图

  大约在5000多年前,中国新石器仰韶文化时期。中国的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摄氏度左右,冬季1月的平均气温比现在高3~5摄氏度,被称作仰韶温暖期。当时已经产生了原始农业,但栽培作物只有零星分布。

  这一时期,森林和原占了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三,其中森林大约占国土总面积的二分之一。从东南向西北,大致是森林、草原及荒漠三个地带。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中国广阔的西南地区,全部被森林所覆盖。

  随着战国秦汉时期出现的第一次土地垦殖高潮,中国北方和四川盆地广大地区的森林植被逐渐被栽培的农作物所取代。黄河出现频繁的决溢改道现象,给华北平原河湖水系、地形、土壤带来深刻影响,也使其入海口海岸线不断向外推移。

  由于气候冷干化与人类农牧活动的双重作用,西北地区的荒漠环境有所恶化,南北疆与河西走廊的原生沙漠范围较之前有了扩展。而这一时期,西南地区的森林面积几乎没有减少。

  明清时期,人多地少的矛盾促使农业垦殖向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扩展。由于人口压力增大,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量移民进入深山,砍伐森林种植玉米,致使山地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内地人闯关东、走西口,三北边疆地区出现过度开垦;华南与西南地区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土地垦殖高潮。

  这一时期,不少地方因滥垦滥伐滥牧,生态与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森林覆盖率只有8.6%。

  最后一幅是上世纪末的中国自然环境图:森林覆盖率恢复到16.55%,但只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27%)的61.3%,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处于第120位;全国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森林蓄积量只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和八分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中国也是世界上土地荒漠化、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上世纪70、80、90年代,中国沙化土地面积平均每年分别扩展1560平方公里、2100平方公里、2460平方公里。

  据国家林业局公布的统计数字,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年流失土壤的总量达到50亿吨。过去50年,因水土流失而损毁的耕地达4050万亩,对耕地安全和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国家林业局的统计更显示出,森林受破坏后致使旱涝灾害增加。历史上,唐代每年发生1.6次、宋代1.8次、元代3.2次、明代3.7次、清代3.8次,而近50年,全国平均每年出现旱灾6~8次,洪涝灾害50次左右,危害也越来越大。

  西南旱区林木消失图景

  我们将目光聚焦在今年发生特大干旱的西南地区,四川攀枝花的例子同样具有说服力。地处四川和云南交界处的攀枝花,是长江上游重点国有林区,也是四川长江流域的第一道生态屏障。这里曾有面积多达数十万公顷的莽莽林海。

  上世纪50、60年代,三线工业基地开发建设的隆隆炮声在这片土地上炸响。随着三线开建,西南林区也迎来斧光锯影。

  长期的乱砍滥伐让攀枝花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1965年前的76.5%,下降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的35%。30多年间,攀枝花林区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奉献了2500万立方米的木材。但长年的无序砍伐,快速地削去了庇护长江两岸的森林。

  没有了森林的呵护,滑坡、泥石流、洪水等生态灾难频繁发生,攀枝花水土流失面积达424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7%。1998年,一场特大洪水吞噬了60多条生命。

  自古以来就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省,由于森林面积锐减,目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达15.65万平方公里,每年土壤侵蚀总量高达约10亿吨,每年流入长江干流的泥沙达3亿吨。

  今年旱情最为严重的云南省,水土流失使土层变薄,土壤蓄水能力减弱。

  当地林业部门的统计显示,由于对森林的乱砍滥伐,云南省的森林覆盖率由20世纪50年代初的47%下降到70年代的24%(2009年恢复到49.9%),掠夺式的开采造成大量土地裸露,加剧了水土流失。记者注意到,在云南旱区,越是林木少的地区,缺水情况就越发严重。

  云南省昭通市的巧家县,在1958年大跃进中,因“大炼钢铁”、大办公共食堂,导致乱砍滥伐,森林锐减。据史料记载,炼钢、炼铁和办食堂耗费木材近12万立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从1954年的10.45%下降到1961年的9.27%,到1974年则下降到4.9%,森林覆盖跌入了历史的低谷。

  由此换来的是大自然无情的惩罚。据1987年卫星遥感航片判读测算资料,巧家县水土流失面积达2280.63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1.4%。每到雨季,泥沙伴着雨水汇入金沙江,江水呈褐黄色,当地老百姓形象地说:“金沙江变成了黄河”。

  解放初期,巧家县有山泉3020个,到20世纪80年代初已有708个干枯;当地饮水困难人数1979年为52万人,2006年有70万农民饮水困难,238万余农民饮水不安全。今年大旱后,巧家县有10万人外出打工,比去年增加了1万人。

  云南省水利厅厅长周运龙表示,百年大旱再次警醒人们,过度开发,竭水而用,最终不仅要付出过高的生态环境代价,还要付出巨大的治理成本,经济社会发展也将难以为继。

编辑:Aggie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