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各地独具特色的“厝”--宜兰的生态启示-经验交流|园林新闻-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探寻各地独具特色的“厝”--宜兰的生态启示
[日期:2010-04-23]  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城市的建设是具有不可逆性的,这意味着任何一个城市的主导风貌,能且只能代表它所形成的那个时代的价值观体系。21世纪的价值观和上个世纪有了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这几年间,特别是哥本哈根会议后,我们可以强烈地感觉到城市中一个最“时髦”的价值取向——生态。

  是的,现在我们都希望能把我们的城市建设成为生态城市,可是,由于城市形态的选择具有不可逆性,所以在原有长期发展的基础上,大多数的大城市都注定不可能是完全生态结构的城市,而更多的情况是对现代的城市结构进行生态化的改进。

  但是,如何改进?当前情况下,我们需要一些城市的样板来进行学习,这些样板最好是新规划的城市,由于是新规划的,就有可能完全体现全生态的规划理念。位于台湾东海岸区域、距台北仅一个多小时车程的宜兰,就是这样的一个城市。

  最早听说宜兰,是来自于一个建筑学的术语,叫“宜兰厝”。所谓“宜兰厝”,是由宜兰县政府出面,组织建筑师们为宜兰的自耕农设计的乡村民居。它的理念是:适合环境风土、依生活需求打造、没有标准样板。这些散布在农田里的民居,大小各异,每一个“宜兰厝”都像是从宜兰风土中长出来的房子,但是形态基本实现了系列化,它们都带着类似的建筑基因,同样考虑到了潮湿多雨、多风、农村需求等問題,由于功能合理、建造方便,很受当地农民的欢迎。

  宜兰河的生态治理堪称宜兰城市规划的生态亮点。我在极度的兴奋心情中,沿着宜兰河行走了长长的一段,并拍了大量的照片带回来与朋友们分享。有建筑师的朋友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你这几张照片拍得是治理前还是治理后的宜兰河?这个问题问出了我们对“治理”二字的不同理解———在我们通常的概念里,河道治理几乎就等于河岸硬化,有许多城市甚至会把硬化了多少米岸线作为一项政绩工程来说。我家乡的母亲河就受到了这样的待遇,原来非常生态的岸线,通通被硬化了,铺上了地砖,摆上了座椅,栽上了路灯,一眼看去,确实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可是,宜兰的难得之处也就在于,你从表面上看,宜兰河的许多地方在治理前和治理后,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该生态的还是生态,该自然的还是自然,只是变得更人性化了,但这种人工设施的比重,被很好地控制在了一定限度内。人来了,鸟并未被赶走,它们还在宜兰河的芦苇丛中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

  在宜兰河畔的城市一侧,是主城区,这个繁华热闹的老城并未进行太大的改造,依然扮演着市民生活舞台的角色;而在宜兰河的另外一侧,走不了多远,却立即呈现出一片田园风光。这种由城市到田园的切换,在我所考察过的城市中,是最自然,也是最迅速的一个。沿着长长的引水渠走过去,人们看到的是清澈的渠水,水中倒映着“宜兰厝”,金黄的油菜花衬托着远处的宜兰河大堤。人走累了,水渠边又间或矗立着几座精心建造的亭子,告诉你这不是一个简单粗放的自然,而是一种人化的自然,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而最能体现和谐共生的生态精神的,当属宜兰县的一座鼎鼎大名的建筑物和一座名不见经传的构筑物。

  这个建筑物便是被认为是宜兰代表的宜兰县政府。这座政府大楼看上去像一座放大了的“宜兰厝”,不但层数较低,而且在体量上高低错落,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面积还使用了覆土建筑的手法。这些生态手法的运用,再加上本地化的建筑材料,以及民居形式的建筑形象,都使得这座大楼既传达了生态和谐理念,也传达了政府的亲民的形象——政府就像你自己的家,你可以随便来这里走一走,坐一坐。

  而那座构筑物知道的人就不太多了,它是连接宜兰河两岸主城区与田园区的一座桥。这本是一座旧桥,但是在我去考察的时候,正在进行彻底的人性化生态改造——以旧桥的结构为基础,在它的一侧用钢结构悬挂上了一座步行桥。这座步行桥造型很有艺术感,行走其上也非常舒适,但最为难得的是当你行走到一半的时候,会发现设计师在旧桥的下面、新桥的上面,布置了一个休息区,并还摆上了座椅和健身设施。那天我也是走累了,不经意间就在休息区里坐了一会儿,结果一看之下,方知此桥的妙处所在——在其后炎热的宜兰,树荫是比阳光更稀缺的资源,而在这个桥洞里,设计师居然能提供出这样一个人性化的场所,上有桥身覆盖,下有河水流过,中间凉风习习。这完全符合建筑物理中关于“凉巷”的设计原理,这等于为行路者开辟出了一个成本为零的空调房。这种设计的匠心,不可谓不良苦,而这种设计者的功底与思考的深度,也让我们这些同行汗颜。

  生态工法、生态技术的采用在宜兰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大到城市布局、河流治理,小到一段护坡、一座小桥的设计,处处体现出城市规划设计者的生态用心,这种由大到小、由小及大的思路,是值得建筑师深入学习的。

  如果说,宜兰有极具本土风情风貌的“宜兰厝”,那么,我们在规划设计中是不是也该探索适合本地特色、与当地生态完美融合的“厝”呢? 
 

编辑:jojo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