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湿地与湿地规划-行业动态—规划设计频道-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解读湿地与湿地规划
[日期:2007-09-15]  来源:《城市环境设计》  作者:佚名   发表评论(0)打印



    1 湿地湿地公园

 湿地,作为一类特殊的生态环境的研究,始于本世纪70年代初。《湿地公约》认为,湿地是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国际生物学计划》中认为,湿地是陆地和水域之间的过渡区域或生态交错带。中国对湿地的定义是,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湿地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湿地公园的概念类似于小型保护区,但是又不同于自然保护区和一般意义公园的概念,根据目前国内外湿地保护和管理的趋势,湿地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国家林业局的定义是,以具有显著或特殊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湿地景观为主体,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范围,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以充分发挥湿地的多种功能效益,开展湿地合理利用为宗旨,天然湿地类型通过合理保护利用,形成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

 通过这几年来对湿地的研究,包括对整个设计定位与发展目标的最后确认,我们的理解是,湿地公园作为湿地的有机结合体,既有湿地的特性,又有公园的性质,与湿地自然保护区和一般的城市公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湿地生态系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其功能通常仅限于保护和研究。湿地公园在强调保护的同时,突出了利用湿地开展生态保护和科普活动的教育功能,以及充分利用湿地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丰富居民的休闲活动。首先湿地公园应该具有典型的湿地生态特征,具有独特的湿地自然景观。这是以湿地生态为基础,同时湿地公园的湿地和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湿地还应该有本质上的区别,它是有人为干预的湿地,而自然保护区的湿地,则是未经人为干预的。中国已经成立了467处自然生态保护湿地,自然生态良好,没有或者是轻微的人为干预。

 湿地公园的湿地往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大多数经过长时期的人为干预,因而往往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保存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而正因为如此国际湿地组织和世界各国专家都十分重视湿地的保护和文化的利用。而湿地保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水栖息地的保护。2002年的主题是水生命,2005年的主题是湿地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以此来增加文化内涵,可以弥补湿地自然景观相对单调的缺憾。

 湿地不仅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同时还具有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旅游休闲等多种社会经济价值。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居全球各类生态之首,分别高出农业和生态用地很多倍。2003年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建设湿地公园必须要高度重视对湿地的保护,并要重视对湿地合理的利用。国家林业局提出了四个鼓励,第一即是鼓励在自然特性的生态下建立湿地公园,第二鼓励在湿地规划区采取有利措施建立生态湿地公园,第三鼓励在典型的地理地带特征规划建立生态湿地公园,第四在保证生物多样性的区域加强规划和建立生态湿地公园。这应该是在一个合理的生态利用下进行的积极保护。

 2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作为湿地公园规划的特点,首先就是应该以湿地生态为基础,以历史文化为内涵,以综合利用为手段。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在2001年的时候,是以“杭州西溪风景名胜区”来进行规划的,到2002年到2003年是以“杭州西溪湿地保护区”来进行规划,到2003年底还是徘徊在保护区还是风景区这两者之间。因为作为保护区,有保护区的命题,作为风景区也有风景区的规定和限制,那时候还没有湿地公园的概念。一直到2005年2月2日,才正式命名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在综合保护和实际利用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目前我们的理解来说,是对杭州西溪湿地是一个比较好的定位。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其生态资源丰富,资源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西溪湿地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城市湿地,应该非常好理解,它位于城市中心,1600余年来,一直有农民在中间生衍,具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西溪湿地的地域形态,可以用“千顷蒹葭十里洲,溪居宜月更宜秋”来形容。这句诗词一直在我们的设计中,它把西溪湿地最本来的面目体现出来了,对我们的思想定位、规划目标,起到一个非常好的导向作用。从西溪的航拍图可以看到,湿地形态很点状地散落其间,也说明了湿地与人和环境是一种很融洽的关系。自然植被的形态,主要是子。百年大树见证了西溪非常深厚的人文积淀。一些已经废弃的鱼塘,对生物学家来说,是一个个的沼泽地。当初农民的农耕地,后来变成了晾荒地,慢慢演变成一个自然生态的区域。西溪区域里面还有相当多的河塘,鱼塘,外面是河道、港汊。尽管都是江南水乡,西溪湿地里面的桥,跟绍兴和苏州那边的都不一样,非常简洁。秋水庵和交芦庵的旧景照片,告诉我们西溪的文脉。这个区域里还有一些非常简陋的民居,竹子、梅花、建筑和环境完全融为一体,非常美的“西溪巡梅”。这些都受到国际湿地组织的高度评价和认可,也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个典范。

 西溪湿地的主要设计思想从这五个方面来进行整体规划和策略——传承、现状、策划、整合、规划,最后形成了一个成果。

 西溪湿地历经了东晋发现、唐宋发展、明清全盛、民国衰落的演变过程,在1600余年的人类渔耕经济干预下形成。原来西溪属于原生态自然湿地,东晋以后,由于人为干预,逐渐演变为次生湿地并不断得到发展。西溪、西湖均为杭州市最重要的生态绿地,最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两者同为杭州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正一副,西溪位于城西、西湖位于城中,两者风范各不相同。在南宋西湖已是“歌舞升平”的时候,西溪则刚刚渔耕成村,到了明代,西湖繁华嘈杂,西溪依旧优雅寂静,两者功能相似,类型不同,形成互补优势,都在构筑杭州生态城市方面发挥作用。经过这么多年的反省思考,对西溪湿地归纳总结了五个典型的特征:水形态、植被形态、村落及建筑形态、隐逸文化、民俗文化。

 西溪之胜,独在于水。湿地公园内稠密的水网、河道、鱼塘共同构成江南水乡的特色景观。河道、港汊、湖漾、鱼鳞状的鱼塘构成了西溪独特的水形态,也传承了西溪湿地上千年人类在生衍繁息的信息。西溪湿地是在千余年人类渔耕经济的作用下演变形成的次生态湿地。西溪湿地的植物群落、植物形态是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典范。西溪的村落及建筑形态,地理环境,造就了西溪湿地独特的村落布局形态,“水在村中、村在水中,人水交映,变幻无穷”。两棵百年的槐树还是保留在这里,1600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浓厚的文化积淀,西溪文化跟普通的不同,西溪湿地内的山、水、村、田,农庄是以寂静为主的。

 注重西溪湿地1600年的演变历史,更注重现状的地貌、肌理形态是西溪湿地的规划立足点,对现状的充分研究客观科学的分析是西溪湿地规划的根本依据。对西溪湿地的现状分析,我们是从水现状、村落及建筑现状、生物现状、历史人文依存现状、历史文化的调查与挖掘基础设计的现状,及文化的评价六个方面来考虑的。对西溪湿地的规划,我们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以人为本等原则, 并根据千百年形成的独特魅力和气质,对水体、植物和村落进行整合。拆除建筑,形成一个扩大的水面,营造鸟类的栖息地。对植物的现状进行分类,然后进行区域的整合,提出植被整合的目标。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工作,一个是生态保护,另一个是人文生态保护。

 注:文字内容根据作者在北京大学第四届景观设计学教育大会暨2006中国景观设计师大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作者简介:陈斌,浙江城建设计集团园林景观设计院院长,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设计师。

编辑:admin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有关 湿地  的新闻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