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专家频献“锦囊妙计”(图)
[日期:2008-03-06] 来源:design.yuanlin.com 作者:吴娟 李丹丹
发表评论(0)
打印
6月30日,中山市政府召开第二届城市规划顾问聘请大会,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德慈等八位专家被聘请为中山市第二届城市规划顾问。在听取《中山市西北组团分区规划》、《中山市南部组团分区规划》和《中山市长堤路———凤鸣路片区改造规划》之后,到场的6位顾问对我市城市发展规划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建规划设计研究所副所长靳东晓:城市规划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中山目前虽然土地利用仍有一定空间,但依然要进行“控制性开发”。
靳东晓
随着经济发展,前两年中山所做的整体规划因为土地资源、人口方面发生的变化不得不进行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首先就要考虑如何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节约土地成本。
中山市总面积1800平方公里,根据中科院建议,中山要想建成“两个适宜”城市,土地开发规模不能超过总占地的三分之一,也就是600平方公里,人口承载量不能超过350万。李启红市长介绍,目前中山已经开发300多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接近300万人。
靳东晓介绍,目前深圳由于土地资源严重不足,已经在城市规划中提出“不占地”口号,发展一些高新产业。中山目前来说,虽然土地利用仍有一定的空间,但是不能由我们这一代人开发完毕,所以中山一些镇区要进行“控制性开发”。
就土地利用效率来说,根据相关统计,目前台湾土地利用效率最高,GDP每上升1亿元,消耗9公顷土地,而内地土地利用效率最高的是上海,GDP每上升1亿元,消耗土地10.5公顷,而广州则是35公顷。怎样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仅靠市场和企业行为在短时间内是没有效果的,政府必须提高意识。
同济大学教授、同济大学交通工程系主任杨晓光:交通引导城市发展
面对目前的土地资源紧缺,中山应当高度重视发展公共交通。
杨晓光
兴中道、中山三路是杨晓光在中山的设计作品。他表示,在“都市再造”的浪潮中,交通占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交通也可以引导城市的发展。目前中山有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就是轨道交通的建设。轻轨在中山共有七个站点,这不仅是连接城际交通,也是中山重要的区域交通工具,对于中山区域之间的经济融合非常重要。
他表示,交通引导城市(TOD)将是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道路。“交通可以让一座城市活起来,也可以让一座城市死掉,还可以让一个城市浓烟滚滚、资源消耗殆尽。城市的发展,不仅应当考虑建筑、景观等有形物质,还要考虑文化的传承,以及人和物的移动。”
杨晓光认为“交通”就是这种“人和物的移动”,但绝对不仅仅是小汽车的行驶,也不主要是小汽车。从公共交通的重要性来说,目前中山已经出现土地资源局部紧张的局面,这时候公共交通就显得比较重要。这里的公共交通不是狭义的“公共汽车交通”,而是一个城市赖以发展的命脉,轨道交通、快速交通、公共汽车交通,甚至出租车也是准公交,最后是私家小汽车。他举例,日本东京有70%的人在轨道上“移动”,既准时又有效率,而且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交通快速系统的建立是城市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及道路远近距离的设计,与交通系统有很大的关系。在具体操作中,就要建立一个绿色交通系统。所谓的绿色交通系统不仅仅是生态的问题,还要考虑心理因素的改善,还要考虑交通与社会、与未来、与资源的和谐,怎样在道路上体现人们的心理,怎么样用最小的代价、最小的资源维持交通,怎样处理交通与人性的关系。
最后他表示,对于城市规划要认真做总结和反思,“景观可以用10年造出来,风景需要100年,而风土则需要1000年,对于中山这样一个拥有悠久传统和丰富文化资源的城市来说,一定要好好保护。”
杨晓光认为,中山城市规划可以在“交通引导发展”(TOD)的理念中吸取精髓。面对目前的土地资源紧缺,中山应当高度重视发展公共交通。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孙一民:建设一道中山长堤
要考虑操作方式,商业策划,建筑规划。这将是中山一个新的有特色的规划
孙一民
在过去的几年,能感觉到中山在国内中小城市的发展规划中领先了相当一部分。孙文西路,在全国开了一个先河。据我了解,广州目前的总体规划修编没有那么多“南进北扩”,而是叫做“中调”,看上去好像很没劲,但是我理解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个整合的阶段。虽然语言没有那么激进,但是更重要。就好比全国解放战争结束了,进入到建设时期,这是真正考验我们执政党的时期。
反思以前,好多基本观念真正操作就很有问题。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在规划界说了十几年,突然发现党代会开始讲。我第一次听到中国共产党的方针和我们的专业结合得这么紧密。但是反过来看规划专业工作者,这方面的工作,还是停留在基本概念上。
美国的都市发展过程不理想,但他们在真正尝试了自己的失败后开始反思。TOD被美国人极力推行。新都市主义是美国反思城市规划片面追求功能分区后提出来的概念,它强调功能混合,就是依据环境,整合交通规划,却被房地产商拿来炒作。但是,我认为其中的精髓绝大多数可以拿来指导我们和谐社会的建设。
另外,在城市规划中要强调多专业协调的方式。城市规划是龙头,延伸的东西非常多。产业政策等都应当包括在城市规划当中。中山有着这样的条件,如果能在此方面强调的话,反过来可以带动高校的研究。
长堤路几年前我曾经参与规划,很高兴经过四五年之后,规划出来了。下一步要考虑操作方式,商业策划,建筑规划,做出来一个中山长堤,这将是中山一个新的有特色的规划。如果做得好,不亚于当年孙文西路在全国造成的影响。
北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俞孔坚:未来的规划师是“兽医”而非“厨师”
中山应构建一个生态网络:整合水系网络;叠加绿化网络;再叠加一个乡土遗产网络以及一个目标城市居民的城乡结合的游憩网络。
俞孔坚
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俞孔坚与中山颇有渊源,在中山曾经规划并设计中山岐江公园。
在城市规划方面,中山一直走在前面。目前中国又处于一个变革时期,也正是城市规划的提升阶段,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指导之下。城市建设正从粗放向精致化转变。
俞孔坚表示,从大的方向来考虑,城市的边界是不存在的,城市就是一个“网络”。反映在物质层面上,就是由交通系统和生态系统组成的。“中国现在的城市形态基本还是一个个单个的中心城。未来城市是一个网络,由一个个节点,通过公共交通线连接在一起,城市不再有边界。”珠三角已经形成了以城际高速、轻轨为轴的网络化纽带。我们的规划就应当以这个为基础来考量。
他强调,生态系统也要形成一个网络。“土地是活的,是生命的有机体。”可是现在很多规划将城市分成块状,使整个机体丧失活力。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只有是“活”的时候,他的服务功能才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他说:“以前我们先考虑开发过程中的成本和经济收益,但是现在是不是可以先考虑自然系统;以前城区改造时考虑建筑的现代时尚,现在可以先考虑历史和文化遗产;以前优先考虑机动车在交通中的主导地位,现在可以优先考虑建立非机动车绿色廊道体系……”
城市规划将城市作为制造“机器”对待的体现便是:公路建设是为了跑汽车,摩天大楼用于商贸,追求高效快速。中山城市规划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首先就是由“机器”向宜居城市的转变,中山早就提出了“两个适宜”的方针,让人拥有生活、休闲的空间;第二个挑战来自泛珠三角网络的形成,对于处于其中一个链条的中山来说,也是一个冲击;第三就是新农村建设的挑战,既然“城乡一体化”,自然在规划的时候就要考虑整个城乡系统,将他们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以前的规划方式,从土地规划到城市规划,都是一种切块的方式,把活牛切成几块,从而造成机体的丧失。但现在看来,未来的规划师应当是个兽医,而不是一个厨师。”
他建议中山构建一个生态网络:整合水系网络;叠加绿化网络;再叠加一个乡土遗产网络,包括对寺庙、家宅、祠堂、祖先陵墓等乡土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一个目标城市居民而非旅游者的城乡结合的游憩网络。“四个网络叠加在一起,构成一个生态基础设施。这是个千年不变的骨架,而这个骨架现在就应该搭建,给后代留下一份功德。”
法国欧博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公司(深圳)董事总经理、法国里昂第三大学博士冯越强:中山可以树立自己的“城市气质”
中山已经沉积了一些东西,她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是座“很有生活气息的小城”
冯越强
冯越强更多的不是从专业角度看待城市规划,而主要讲他的来自生活感受。他说,“中山这个城市的尺度,让人感动。”看一个地方市民的幸福指数,就知道城市规划做得怎样。
他对中山有三点建议。首先就是树立“城市气质”。城市气质不是科学实在的东西,不能指标化。一个城市的城市气质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而是需要多年的积累。中山经过那么多年的发展,已经沉积了一些东西,她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城市是个“很有生活气息的小城”。在塑造城市气质的过程中,并不是通过民主选举得到的,需要政府“专制”的指导。其次,城市规划要留一定的空间,可以大胆向前走一点。一个城市的发展规划并不是一代人就能完成的,所以在城市规划的时候要留有余地。第三,城市规划要敢于突破。
高级城市规划师、广东省侨务办公室党组书记吕伟雄:城市规划应当有文化内涵
应该美化前人的东西……中山长堤如果叫做岐江长堤,可能更能引起海外华侨的认同
吕伟雄
中山是我家,当年城区只有5-6平方公里,却有800多年的历史。
中山的规划要提升规划概念,看不见的东西规划不了,比如文化氛围,但这是形成城市凝聚力不可缺乏的。城市规划的专家中,应该有文化方面的专家,对城市看不见的地方作规划。城市的内涵,内核是需要我们长期体验出来的。否则,城市很难活起来。旧城改造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在旧城改造中不应随便推倒重来,而应该美化前人的东西。前人的东西能够保存那么长时间,总有其合理性。这也是保持文化的延续和文化传承必须做到的。中山长堤莫若叫做岐江长堤,可能更能引起海外华侨的认同。
■记者手记
土地利用效率成关键
在第二届城市规划顾问聘请仪式上,几位专家对于我市规划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尽管侧重点不同,但是,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无论是靳东晓提出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俞孔坚所说的将城市当作一个有机体,杨晓光强调的发展公共交通系统,还是孙一民提出的更新规划的基本观念,冯越强提倡的给城市规划留有余地……都涉及到如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这一目前中山所面临的紧迫问题。
据介绍,中山市总面积1800平方公里,根据中科院建议,中山要想建成“两个适宜”城市,土地开发规模不能超过总占地的三分之一,也就是600平方公里,人口承载量不能超过350万。目前中山已开发300多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接近300万人。这意味着中山下一步的发展必须摆脱、抛弃前一阶段粗放型的土地利用模式。
土地利用效率当然还包括土地的使用、城市的气质和文化内涵的提升。旧城保护便是其中重要课题。土地的利用效率不再仅仅只是将经济利益摆在第一要务,在中山这个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环境效益成为城市规划和设计专家们思考的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