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园林设计|园林规划-规划设计频道 → 行业动态—规划设计频道 | www.chla.com.cn 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
美9-11纪念馆艰难起步 置身闹市发人幽思
“9.11 ”纪念馆的艰难起步 从2004 年1 月宣布设计方案到今年9 月,“9.11”纪念馆第一根钢梁才安装到位。竣工期限已经比原计划推迟了两年。中选方案从五千多个设计师的作品中选出,时至今日,设计者可能已经笑不出来了。评委会、政治家、官员、媒体、死难者亲属和市民的意见众口难调,导致方案一变再变,设计师还不情愿地请来一位年长的“共同作者”。但根本问题在于:如何为未来的纽约留下纪念那一浩劫的一处传世建筑? 这可能是全世界修建时间最长的纪念馆。 9月2日,在那起针对纽约世贸中心的恐怖袭击发生将近7 周年之后,“9.11”纪念馆的第一根钢梁终于在原址的工地上安装到位,此时距设计方案公布已有4 年半。 完工期限也一推再推,从原本的2009年9月11日, 推迟到2011年9月11日,即惨剧发生的十周年日。 对于漫长的修建过程,很多美国人早就不以为然。在9月9日《纽约时报》网站“9.11 纪念馆设计方案最终公布”的文章后面,留下了大量的读者跟贴。有人开玩笑说:“这真是幢好建筑,等它2035 年完工以后,我一定带我孙女来看。”还有人说:“我可不希望十年之后,这里还是两个光秃秃的大洞。” 在回答《外滩画报》就纪念馆能否如期完工的提问时,美国“9.11”国家纪念馆与博物馆基金会主席兼CEO乔.丹尼斯没有正面回答:“建设进度由业主纽约与新泽西港务局负责。我们希望纪念馆和博物馆能在2011 年竣工,并且正在和港务局一道为此努力。” 他认为,竣工时间一再延迟不会降低民众的期待:“我们生活在一个后'9.11'时代,我相信民众肯定会把纪念馆和博物馆看作缅怀、纪念和学习的场所.......它会继续影响全世界。” 置身闹市,发人幽思 经过无数次修改,设计方案大体确定为三个主体建筑:两个方形瀑布池,一个主体建在地下的博物馆,以及环绕它们的成群树木。 2004 年1月14 日公布的设计方案让很多人都大跌眼镜。中标作品是34岁的以色列建筑师迈克尔.阿拉德和71岁的美国园林设计师彼得.沃克提交的“缺之思(Reflecting Absence)”,它击败了来自63 个国家和美国49 个州的5201 名竞争者,获得由艺术家、死难者家属、政府代表和当地居民共13 人组成的评审委员会的最终认可。 纽约市长迈克尔.布伦伯格在揭晓仪式上说:“这座纪念馆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而建。前来这一圣地参观的人可以了解在那里发生的事件,了解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为捍卫我们的自由而献身。” 该方案占地32368 平方米,将双子塔留下的大坑建成6 米深、各占地4000 平方米的方形水池,其四周的人工瀑布最终汇入池中央的深渊。用四起的水声遮蔽闹市区的喧嚣,而瀑布则能过滤外部强烈的光线。 池边的斜坡通往纪念馆内。越往里走,瀑布声越大。到达最底部时,参观者会发现,自己置身于一层轻薄的水帘后,面对一个巨大的水池。四周的墙壁刻满“9.11”恐怖袭击和1993 年2 月26 日世贸中心爆炸案的2979 名死难者姓名,庄重的氛围让人强烈感受到对逝者的怀念和重生的希望。 “死难者姓名不按任何顺序刻在两个水池周围.......因为任何一种排列顺序都可能引起参观者的不适和悲伤。参观者如需找到已逝亲朋的名字,只需请工作人员引领,或者借助位置索引词典。”设计师阿拉德在一份声明中解释说。 两个水池通过一个通道连接,通道墙壁的凹陷空间是专供亲属缅怀死难者的场所,他们可以在此点燃蜡烛或者静默祷告。另外有一个区域永久安放无名死难者的遗骨。 另一位设计师沃克在方案的文字稿中写道:“纪念馆广场是个过渡空间,它属于纪念馆也属于这个城市。广场位于街道边,是所有纽约人休憩的场所。我们不想让它和城市其他部分隔绝开来,而是要与城市融为一体。” 评选委员会主席兼卡内基基金会主席Vartan Gregorian评价说,这个设计“借助双子塔被破坏后留下的两个缺口,表达出一种'缺失感'”,形成“一个既能表现无数生命逝去,又能表达出重生之意的纪念馆”。 阿拉德:“这是我的设计” 纪念馆设计师阿拉德供职于纽约市房屋管理局,是个默默无闻的建筑师。他曾在KPF 建筑事务所工作过三年,此前唯一登堂入室的作品只有纽约市警察局。 他的方案入选后,另一位入围最后短名单的设计师丹尼尔.利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很不服气:“我会一直抗争下去。我才是人民的建筑师。” 阿拉德方案之所以入选,有一个人起了重要作用—越战纪念碑的设计者、华裔女建筑师林玛雅(Maya Lin)。这位评审团成员的经历和阿拉德有点相似:原先都是无名小卒,只因被选为重要公共纪念建筑的设计师才一举成名。 但阿拉德最初的惊喜没有持续多久。在定案后的一年多时间内,他原先的设计元素被一点点地推翻。除纪念馆所在位置的客观条件限制(它建于地铁线之上)和客户要求的不断变化(下曼哈顿开发公司负责监工)之外,涉及的利益关系极其复杂,必须兼顾拥有该地块的纽约与新泽西港务局、死难者家属、当地居民以及另三家协作建筑事务所的意见。 设计者阿拉德的最初方案并不包括后来人们见到的郁郁葱葱树林,只有零散的几棵树作为点缀。评审团认为这过于荒芜冷淡。阿拉德赶紧恶补园林设计知识,但评审团要求他找一个合作者,阿拉德于是向沃克发出了邀请。 沃克从事景观设计已有45 年,作品包括越战军人纪念碑园林、悉尼奥运会千年公园、哈佛大学大喷泉、丰田博物馆和佛罗里达迪斯尼乐园,他还兼任哈佛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景观设计系主任,他的加入提高了评审团的信心和满意度。此后在与评审团一次次会面和陈述中,沃克都是两人中更受青睐的一位。 两人的合作关系从一开始就很不稳定。评审团始终对阿拉德的经验不足忧心忡忡,希望经验丰富的沃克能助阿拉德一臂之力。阿拉德对沃克的“共同作者”身份则一直耿耿于怀,他反复强调:“这是我的设计。” 但很多死者家属团体并不喜欢阿拉德的设计,“9.11 家庭联合会”强烈反对将纪念馆建于地下,特别是将死者姓名也刻于地下展馆的想法。“让它回到地面”运动征集到一万四千个签名。2006 年6 月,方案终于应家属要求作了变更。 很多人认为,是阿拉德的固执拖慢了项目进程,但也有专家对他的坚韧表示钦佩,惊讶于这样一位个性鲜明的建筑师居然没有被完全排挤出去。“他的内心可能崩溃了,但我相信,他在自己并不十分强势的这几年中表现了超常的成熟。”一位纽约建筑师如此评价。 沃克:没见过这么棘手的项目 和阿拉德不同,另一位设计者沃克是个全球闻名的园林设计师。他的想法大大提高了阿拉德方案的中选几率—将原本世贸中心所处的“石屎丛林”变成一个由枫树、洋槐和菩提树组成的乐园,使纪念馆不至让人觉得过于压抑。 体格瘦小、戴一副老式黑框眼镜的沃克现在也已经筋疲力尽。接手项目时,他知道自己不过是个有名无实的合作设计者,但任务照样不轻松。 “你现在处在一个备受关注的舞台上,我不能想象这个世界上还有比这个项目更重要的,真的。”接受《外滩画报》采访时,71岁的彼得.沃克低声说道, “我还没经历过这样的竞争:在评委会、政治家、媒体、官员和失去至亲的普通人无比挑剔的重重要求。” “迈克尔以空旷表达缺失的想法是对的。”而他的职业习惯却是让消极的城市空间变得积极,两个人的合作是一种平衡。“地上的两个大洞能让参观者以最为戏剧性的心态来读懂其中的深意。我们的合作归结为一点,是让空洞可视化。” 沃克表示:园林必须让空旷的力量显得更为强大,同时为参观者、曼哈顿下城居民和上班族提供一种公园氛围;虽然园林设计听起来很简单,实现起来却极具挑战性。 “作为一个景观设计师,我的原则是用最少的元素办最多的事。”他挑选了枫树、洋槐、菩提树、栎树、香枫等多个品种的成材大树,秋天一到它们将为地下纪念馆撑开一把金色和褐色交织的大伞;春天来临时,这些树木又会相继诞生新的枝叶。树木传达的力量、安静、生与死的紧邻关系、变化和持久,与下纪念馆一脉相承。 据说沃克和阿拉德大多数时候都是各做各的设计,交流甚少。但沃克对阿拉德还是相当同情:“幸好在我职业生涯的开始,没有遇到这么庞杂的项目。” 他承认,这是自己迄今遇到的最棘手项目,涉及了内外部诸多复杂因素。但是他也认为,很多修改都是有好处的,例如在最初的设计中,参观者进入地下展厅前需要通过安检,这很大程度影响了参观体验。而当死者姓名由地下转移到地上后,参观就方便了很多。“我们都在努力确保其他要求和建议不改变我们开始的设计理念,而这些都很好地解决了。” 两大捐款者:市长和洛克菲勒 第一根钢梁架起后不久,9 月9 日,由挪威Snohetta 事务所的建筑师克雷格.戴克斯设计的“9.11”博物馆方案也公之于众。 博物馆中庭将竖立起两根三叉戟雕塑。两者原本位于双子塔北塔的北面,高27 米。“这两个并排的三叉戟雕塑,将使人马上联想到双子塔式的形状。它们重现在同样的地点,将传达出顽强、坚韧、复苏、生存和希望之意。”Snohetta 事务所指出。 顺着博物馆的入口,参观者可以走到又一个位于地面21 米以下的地下博物馆。博物馆将陈列大量一手资料和死难者遗物。博物馆的设计始于2004 年,预计比纪念馆晚一年竣工。 “9.11”纪念馆和博物馆竣工日期之所以一拖再拖,一方面是复杂的利益关系导致设计方案始终难以定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经费问题。 截至今年4 月,两馆基金会共募得3.5 亿美元资金,包括31 个国家的6000 多个企业、基金会和个人的捐款。捐赠数额最高的两个人是布伦伯格市长和大卫.洛克菲勒,各自捐了1500 万美元。总额中的2.7 亿都是在最初一年半中募得的。 有些美国人认为,“9.11”纪念馆和博物馆将成为全世界最奢侈的纪念馆。对此,两馆基金会主席丹尼斯告诉《外滩画报》:“我们是在纽约这样的大都市中心建设一个占地3 万平方米的项目,要协调好各种复杂的建设环节,代价自然不菲。” 据他透露,目前尚不确定将来是否会卖门票,一切要根据项目需要耗费的资金和募集善款情况而定。
编辑:royal |
阅读: 次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