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武汉城市圈专项规划(多图)-行业动态—规划设计频道-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专家解读武汉城市圈专项规划(多图)
[日期:2009-03-18]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  作者:严云涛   发表评论(0)打印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荆楚网消息(湖北日报)图为:一环两翼四轴支撑“两型”空间发展

  近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空间、产业发展、综合交通、社会事业、生态环境规划纲要等五个专项规划,经省委、省政府审议通过后,已由省政府正式印发实施。这标志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五个专项规划实施工作全面启动。

  这五个专项规划是试验区建设的主要实施内容,为武汉城市圈未来的建设与发展绘制了蓝图。本报今日起将推出系列专版,聚焦、解读5个专项规划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三大目标定位

  核心内容

  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和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先行区域;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区域联合体。

  规划摘要

  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通过城乡空间的集约布局、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生态环境的保护控制,在武汉城市圈探索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发展模式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新路,在我国整体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发挥示范作用。

  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和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先行区域:进一步提高武汉的区域核心作用,促进各类经济要素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向武汉城市圈集中,逐步提升综合竞争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根据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探索具有武汉城市圈特色和体现“两型社会”发展要求的工业化道路,形成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促进工业化的健康发展模式,成为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先行区域。

  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区域联合体: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纽带,建立完善的区域协调管制机制,打破区域发展的各种壁垒,实现城乡建设、产业链条、基础设施管网、生态环境基质的“无缝对接”,不断提升发展质量,成为真正区域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密集区。

  专家解读

  《空间规划纲要》中对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定位为: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和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先行区域、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区域联合体。这个定位一改原先诸多规划中存在的“虚”、“空”、“大”的弊病,结合了武汉城市圈的基本特点和发展现状,特别是和国内外众多城市圈的发展进行了客观比较之后,提出的较为实际和实在的发展定位——强调了武汉城市圈探索一条有别于传统发展模式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新路,强调了武汉城市圈对于中部崛起的重要意义,强调了武汉城市圈发展的核心内涵即新型工业化,也切实提出了“活力”和“竞争力”这两个代表着区域发展核心动力的目标。

  关键词:七成人口都成城里人

  核心内容

  到2020年,武汉城市圈七成人口都将成为城里人。规划预测,2020年城市圈城镇人口将由2007年的1399万人增加到2335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70%左右。

  规划摘要

  到2010年,武汉城市圈将进入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到2020年,武汉城市圈将率先在湖北省和中部地区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基本现代化,人均GDP接近6万元,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据统计,2007年武汉城市圈常住人口2987.65万人,城镇人口有1399.17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6.8%。2012年武汉城市圈总人口将达3250万左右,城镇人口将达到2015万左右,城镇化水平将达到62%左右。2020年武汉城市圈总人口将达到3340万左右,城镇人口2335万左右,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左右。

  专家解读

  上述目标意味着在大约12年的时间里,包括新增人口在内,武汉城市圈约1000万人将转化为城镇人口。《空间规划纲要》具体提出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4大类、26项空间发展指标,以体现空间规划引导与控制要求,这将直接指导规划的实施和“两型社会”的建设部署。

  关键词:一核一带三区四轴

  核心内容

  促进城市圈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化发展,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武汉城市圈将构建“一核一带三区四轴”区域发展框架和“一环两翼”的区域保护格局。

  方案摘要

  一核,即作为城市圈发展极核的武汉都市发展区。

  一带,即以武汉东部组群、鄂州市区、黄石市区、黄冈市区为主体,共同构成的武鄂黄城镇连绵带,这是武汉城市圈城镇化的主体和核心密集区。

  三区,即西部仙潜天、西北孝应安、南部咸赤嘉3个城镇密集发展协调区,是武汉城市圈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和二级密集区,成为城市圈的重要支撑。

  四轴,以交通为导向、以城镇为依托、以产业为支撑点的4条区域发展轴,以此促进产业空间集聚,成为区域发展的脊梁。四轴均以武汉为起点,分别向鄂东、西部江汉平原、鄂西北、鄂西南发展延伸。东部发展轴辐射九江等外围城市,对接昌九景城市群、皖江城市带,联系长三角城市群;西部发展轴辐射荆州等外围城市,对接宜昌都市区,联系成渝城市群;西北发展轴辐射随州等外围城市,对接襄樊都市区;西南发展轴依托京广大动脉,辐射岳阳等外围城市,对接长株潭城市群,联系珠三角城市群,将作为两湖地区两个城市群的联系纽带,成为中部地区经济长廊和国家级区域发展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家解读

  “一核一带三区四轴”的区域发展框架,充分体现了武汉城市圈内各个发展主体的资源及空间禀赋,强化了城市圈发展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按照这种规划布局实施,不但可以充分挖掘城市圈内部各地区的潜力,也将会在整个城市圈中产生“化学效应”,形成密切合作、整体发展的良好态势。

  关键词:生态保护屏障

  核心内容

  确立“一环两翼”的区域保护格局,强化武汉城市圈的自然山水特色,调控区域生态结构,形成武汉城市圈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总体格局。

  规划摘要

  一环,即距离武汉主城50公里左右的环状地带,是梁子湖、斧头湖、西凉湖、汈汊湖、野猪湖、王母湖、涨渡湖等主要生态区域,以水系、山体、林地等为主,加强生态培育,建立环状生态廊道,形成一条环绕武汉的生态环。

  两翼,即以大别山脉和幕阜山脉为基础的生态区域,是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生态屏障。在水土涵养、资源保护、气候调节和区域生态稳定性维护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必要的生态补偿性建设和人口容量控制,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演化,严格控制各类生产性开发活动的形式、强度、规模和范围,必要时可建立特定生态功能保护区以强化其保护工作。

  专家解读

  “两型社会”的建设,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地区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而武汉城市圈又具有比较丰富的生态资源,在建设快速发展和密集开发的城市圈主导方针下,保持生态资源的优势,发挥生态系统在城市圈建设中的作用,是《空间规划纲要》中自始至终贯彻的主旨。在《空间规划纲要》的布局结构中,规划了“一环两翼”的网络生态屏障系统。这不但可以保障城市圈中的武汉市、咸宁市等城市“山水园林”城市的基本格局和发展优势,也可以使整个城市圈处于良性的生态循环发展系统之中,避免出现因为密集城镇化而出现的城市地区生态恶化的局面。

  关键词:三类功能区

  核心内容

  根据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与办法,根据武汉城市圈各县、市、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构建形成“中心集聚,轴向辐射,成片开发,功能突出”的主体功能区布局。

  规划摘要

  重点开发区域:各市中心城区,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长江——沪渝高速公路、杭兰高速公路以及京九铁路沿线部分县市区城区。

  发展方向: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承接国际以及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创新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限制开发区域:一个国家级限制开发区域,两个省级生态型和农业型限制开发区域。在保护和发挥生态功能的前提下,适度发展有当地特色的现代农业、旅游业、农林特产品、物流、医药产业等其他生态产业。

  禁止开发区域: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实施强制性保护,实现污染物“零排放”。

  专家解读

  这是一种有效的整合。“城镇体系规划”(包括“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长时间以来一直存在着编制、管理和实施上的冲突和矛盾。此次规划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将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空间规划纲要》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协调”的布局思路,在空间上协调落实城镇建设、产业园区、农林生产区、各类保护用地、交通与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形成城市圈城乡空间的总体布局。以城市圈整体的最优化发展为出发点,生态优先、统筹兼顾,协调城镇建设、产业、生态、交通等各类空间要素布局,实现对资源尤其是空间资源的科学配置和使用。这在当前的各种规划协调实践中,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和突破,具有规划编制的示范和典型意义。

  特邀专家: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婕

  稿件采写:严运涛

编辑:songgaofeng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