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总体规划获全球杰出贡献奖-行业动态—规划设计频道-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武汉市总体规划获全球杰出贡献奖
[日期:2009-12-30]  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颁奖词自2005年开始,我们设立了国际规划师联合会的最高荣誉奖项——全球杰出贡献奖。这个奖项代表着杰出的、创新的理念或设计,为城市或地区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个奖项同时也是作为最好的专业规划师联合会之一的我们国际规划师联合会的荣誉。“全球杰出贡献奖”是每年优秀的规划和设计项目的标准,也是我们国际规划师联合会对未来城市规划走向的一个基本判断。获奖项目至少在政策、研究和实践三方面都具有杰出的代表性。2009年度有来自欧洲、北美洲、非洲和亚洲的2000多个项目参与评选,获奖项目都很好地回答了气候问题,并从低碳角度对城市规划进行了探索。

  我们认为,武汉城市总体规划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对现状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建立绿色基础设施和城市交通之间的联系,对微气候学这个既是地方、又是全球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重点问题,从城市规划设计的角度进行解剖,提出了可持续的空间发展框架和策略,在协调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方面进行了宝贵探索,符合人类居住形态发展的先进理念,具有全球示范效应。

  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

  2009年11月8日

 

  武汉城市规划行进在低碳之路上

  轴向拓展更新武汉规划布局思路

  武汉市城市规划局局长张文彤在介绍该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2009年~2020年)时着重强调:“本轮规划的空间布局一改过去圈层发展的摊大饼模式”,新的空间生长方式是城市呈海星一样向外伸展。

  武汉山水资源丰富,长江汉水穿城而过,大小湖泊星罗期布,滨江滨湖是武汉最大的城市特色。如何彰显武汉城市特色,武汉市政府和规划工作者孜孜追求,今天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规划结构——“轴楔相间”的生态型城市发展空间格局。“这种格局在促进武汉发展的同时,很好地保护了城市的生态。这是武汉将城市发展“插”在山水中,找到的一种适合自身百湖之市特色的结构,它使得城市在得到发展的同时,城市的山水资源又得到了保护。”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教授、武汉市政府国际顾问团主席张庭伟如是说。保护山水让城市更生态更宜居

  据悉,武汉市的纯山纯水有近3000平方公里。“把湖泊和山水引入城内”是新一轮总规的口号。

  占地1000多平方公里的深圳,生态控制线划走了一半,那一半是禁建区。划定生态区域,源出“逾渗理论”——当所有城镇建成区占据了超过区域总面积的50%%时,城镇空间会快速连绵一体,再修复生态很难。绿楔范围划定时,一些单位抱怨不断:为什么定这么大?希望自己的建设用地多一些。说白了,建设用地可以生钱。绿楔不能立刻“兑现”。

  武汉市规划院为编制总规完成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当2020年武汉都市发展区发展到3261平方公里时,其中为城市提供103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可以实现数万亿元GDP,产生560万个就业岗位,但是生态用地只有在达到2390平方公里时,才能与届时1180万特大城市人口实现碳氧平衡,才能保证城市的生态安全。

  武汉的建成区主要在三环线以内,现状的“生态斑块”只有城市环线绿带、公园、江滩、湖泊、街头绿地等,但用“两型”和低碳标准衡量,武汉目前还有较大差距。城市规划提出的“500米见绿、1000米见园,2000米见水”目标,将让武汉更生态、更宜居。绿楔+城市风道武汉的生态电扇

  《武汉城市气候改善与宜居环境优化研究》(总规基础理论研究之一)指出,城市热岛效应使武汉市主城区平均气温比远城区高出1.8摄氏度~2摄氏度,夏季主城区局部地区气温有时甚至比远城区高5.9摄氏度。

  破解热岛效应,武汉总规构架的“城市风道”向我们走来——2390平方公里均分6份,每一条绿楔就是398平方公里,具有一望无边的辽阔。绿楔之间,用1000米宽的生态联系带相“串”,形成一个全市由内到外、由小到大的生态绿网。

  夏天,长江的水温比湖泊低。将武汉市的江水与湖泊连通,内、外湖泊连通,形成流水和大面积的湿地,能降温,还能如山谷、“湖”谷一样形成风道,冲击热岛效应。

  一旦将六楔中的湖泊山体“引”到城市内部后,“武汉最大的城中湖”桂冠就要从东湖头下摘掉了。按照面积排序,未来最大的城中湖将是汤逊湖,东湖只能排第二。

  测算表明,新的绿网和水网交织,将使武汉夏季最高温度平均下降1摄氏度~2摄氏度,减少空调运转时间。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8平方米提高到16.8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区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3.7平方米提高到7平方米~8平方米,绿地最低的汉口,人均绿地将增加一倍。“海星”布局武汉发展后劲更足

  上一轮城市总规,武汉是圈层式布局。三环线为界,里面是城市发展空间,外面布局7个新城,作为远城区发展的平台。

  三环线以外,全部作为生态和保留耕地的区域,不让开发,那是一片广袤的土地。

  生态指标虽然大,矛盾显现:远城区几乎没有多少建设用地。

  现实中,就出现了远城区的“自选动作”,他们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如盘龙城、汉口北、庙山、流芳……他们贴着城市生长,而规划中的7个新城因离主城太远而遭冷落。

  这些“自选动作”都布局在三环线以外,规划中的生态区还是被侵占了。

  新总规不再恪守“大”,城市空间的布局是“有取有舍”——生态廊道以内,必须严格保护;廊道以外,在城市发展的轴线上,规划布局若干新城和组团,承接主城疏散人口和农村转移的人口,作为未来远城区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重点集中区,也是远城区发展的动力核心。交通布局为规划意图落地布道

  引导城市按照规划去走,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起着最直接、最有效的引导效应。

  新编制的武汉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6个发展轴的方向上,布局了最快速的交通——轨道交通、快速路和一级城市主干道。

  武汉轨道网络规划修编,线路长度从227公里调整到540公里。线路条数由7条扩展到12条,重点向城市6个发展轴上倾斜。新增的3条市域快捷线,6个“端头”,沿着城市6个发展轴走。

  顺着每条发展轴布置了快速路和轨道交通,城市发展自然而然跟着“这条道”走,我们就是这样把规划的意图变成城市生长的自觉行动,城市规划工作者找到了一条牵着城市建设走的“牛鼻子”。武汉市规划院负责人说。

  倾听声音

  武汉的成功在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子

  张庭伟(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教授武汉市政府国际顾问团主席)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获得全球杰出贡献奖,是国际规划界为中国一个成功例子鼓掌。

  中国的地位、中国的规划追求,正在进入国际规划界的视野。

  武汉市的成功在于将城市发展“插”在山水中,找到了一种适合自身——百湖之市特色的结构。城市得到发展,城市的山水资源又得到了保护。

  一个城市应该追求的是发展而非增长,最好、最有效率的发展,是追求质量,而不是追求速度。追求质量的发展,参照系是未来,不会只看重一时的经济指标增长。而追求速度,会让我们只顾数字GDP,放弃环境保护,放弃城市自然品质。

  武汉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体现重发展、重质量的选择,就是国际规划界为武汉鼓掌的背景。

  武汉代表中国规划界提出了新理念

  石楠(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

  武汉能够获得国际规划界最高学术机构的“全球杰出贡献奖”,是因为武汉城市总规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上作出了新的示范,可实施性强。

  武汉代表中国规划界提出的新理念,是全方位的统筹,在世界上具有示范效应。现实中有很多城市,要么偏向保护,要么偏向发展。

  中国当前处在快速发展时期,武汉能够在发展中注重保护,国际规划界希望武汉的追求在中国大城市发展中具有引领作用。

  武汉要做“两型”社会建设典范

  占世良(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

  武汉的规划得到了国际的肯定,是湖北省实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事件。“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是,在保护自然环境、节约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城市建设。武汉总规在协调发展和保护关系上提出了一个好的模式,值得全省推广。

  避免走“破坏城市”的弯路

  刘奇志(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

  这次武汉城市总体规划获奖,正如一些专家所讲:它为中国在世界规划领域赢得了“第一块总规金牌”。这轮总规凝聚了各方面的智慧与心血,从为我们提供金点子的市民到直接参与规划编制和研究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大学、同济大学以及国家、武汉的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专业部门,都会为此而高兴。

  这次武汉总规获奖,也是在国际舞台上对武汉的一次最佳宣传与推介,让全世界都知道武汉有好的山水风光、好的城市规划,其结果必然是会为武汉赢得更多的投资者和观光者。

  这次武汉总规获奖,还是国际规划界对我市未来发展方向的肯定。不少欧美城市如伦敦、慕尼黑等都是城市环境破坏到相当程度了,才开始规划绿带。武汉则是汲取了这些前车之鉴,还在工业化进程中,就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框架,所以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的评语是,“武汉市通过规划一个可持续的空间发展框架,在协调生态保护与发展方面进行了宝贵探索,在实现特大城市依靠自然循环促进生态保护方面具有全球示范效应。”

  武汉要敢于接受将世界一流的规划变成现实的挑战

  吴之凌(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市民对武汉的发展,一直集聚着很深的焦虑:武汉与沿海城市、发达区域的差别什么时候能够缩小,武汉正在建设的项目是否一流?

  武汉从来不缺一流人才和思路。从张之洞规划的蓝图、孙中山构想的建国方略、国民政府1945年大武汉规划至今,诞生了汉阳铁厂等一批中国城市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建设项目。

  新中国成立,武汉规划师在从无到有的艰难条件下精心谋划,诞生了中国城市新的标杆项目:第一座长江大桥、第一条长江隧道、武汉最大城中湖东湖风景区……

  武汉1996年版城市总体规划获得原建设部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与深圳齐名。这一轮规划,又赢得了世界规划界的重视和公认。

  武汉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为规划工作者提供了世界一流的舞台,相信未来还将会产生更多的优秀作品。武汉市民应该有信心:武汉有能力做世界一流的规划。

  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是,好的蓝图究竟如何精心组织实施,迅速转化为美好的现实?武汉缺失形成城市合力这种文化。我们希望像当年伦敦人面对大伦敦规划、巴黎人面对大巴黎规划一样……上下一心,形成合力。

  武汉开始注重更大范围的“均好”

  黄亚平(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院长)

  新的城市总规增加了区域视野,将城市与远城区、与城市圈进行了“沟通”。这样,会推动武汉城市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武汉周边区域有200万~300万人口,现在将这些边远地区的农村、乡镇纳入城市规划,布局城市设施,规划旅游发展和生态保护,会让更多的人受益,城市的发展也更公平、更均衡。

  在与民生相关的设施布局上,新总规体现了超前性和均好性。

  追求低碳城市意味着必须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周婕(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

  武汉是中部最大城市,发展经济的担子很重,低碳城市的追求意味着我们有些技术不成熟的产业要停下来,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规划是一张蓝图,实现它,要经过全体市民和政府的努力,这种“渗透”是不容易的。比如,武汉要沿着城市的轴向空间建立绿色交通网络,要建大运量、快捷的公共交通,这个工程量是巨大的。要保护绿楔中的生态用地,需要政府拿政策和资金投入,去安置住在绿楔中的人群……

  得奖只是一个起点,对政府、对全体市民,实现这个规划是一个挑战。市民评说

  好规划让武汉有了赶超先进的勇气:规划好,更要实施好,有好的规划就要放开发展,机会不能错过。

  要像规划一样自信:有时我们是否因为落后太久,而变得不自信了。从理论上来说,这个规划理念是先进的;从历史来说,武汉由于先天的影响,而自然形成了多中心的城市格局;从实践上看,蛇山还绿、月湖透绿、汉阳6湖连通……这一系列举措基本上是在实施这一规划。下一步还有大东湖生态水网等工程将继续这一规划思路。

  武汉的发展值得期待:武汉要当低碳经济示范区,“先行先试”,规划做得好,蓝图可以期望变成现实。

  【低碳城市实施】

  武汉滨江地区综合改造工程为了彰显武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保障环境资源的公共性、共享性,创造多样性的城市开放空间,武汉市2003年~2004年编制完成《汉江两岸建设规划》、《汉口江滩综合改造规划》、《武昌滨江地区改造规划》等一批滨水环境建设规划,扩大了市民亲水、休闲空间,极大地缓解了主城绿化开敞空间缺乏的矛盾,改善了城市宜居环境。

  武汉临江地区主要地段包括汉口江滩三期、汉阳江滩一期、武昌江滩四期、汉江江滩等滨江公园,共长26.2公里,总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成为我国最大的江滩公园群。其中,汉口江滩长7公里、武昌临江长8公里。

  武昌“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大东湖”生态水网以中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为中心,由东沙湖水系和北湖水系的江、湖、港、渠构成,包括东湖、沙湖、杨春湖、严西湖、严东湖、北湖等6个主要湖泊,以及青潭湖、子湖等湖泊,远期将拓展到汤逊湖水系、梁子湖水系。构建大东湖生态水网,恢复区域生物多样性、重建优良水生态。

  根据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总体方案,该工程主要包括污染控制、水网连通、生态修复3大工程和建立监测评估研究平台,总投资158亿元。“大东湖”生态水网既是武汉地区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长江流域中部湖泊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该项目的区域污染控制工程正积极有序推进。

  武汉新区“六湖连通”工程“六湖连通”工程范围包括汉阳区和沌口开发区的行政范围,面积约203平方公里,范围内有水面41.5平方公里,规划重点是将汉阳地区的6个城市湖泊和17条港渠连通,并与长江汉水衔接,形成以渠道为生态廊道、湖泊为蓝色斑块的动态水系网络,构建“一网六湖十八渠”的水网布局结构。目前,6湖水系和明渠已全面贯通,汉阳地区的水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东、沙湖连通工程

  东、沙湖连通工程是“大东湖生态水网连通工程”的启动项目,于2009年启动建设。将开挖的港连通水果湖与沙湖,利用自然高差从长江直接引水入湖,实现“引水变活”、“引水变清”,以修复大东湖区域水网生态。同时,提升连通港两岸环境品质,以商务、休闲、文化建设为导向,带动滨水公共空间开发,营造大东湖地区最具有人文、时尚、生态特色的城市景观带。

  首义文化区综合改造

  首义文化区将建设成为展现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历史遗迹、缅怀首义“敢为天下先”创新精神的辛亥革命国家级纪念重地和融历史、文化、纪念、旅游、绿化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历史文化旅游区,打造城市文化新品牌和凝聚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目前,已完成了武珞路主车道入地下穿、蛇山“显山透绿”、广场绿化等工程,计划2011年前建成辛亥革命博物馆。

  月湖文化艺术区综合开发

  武汉在城市山水轴线的交汇点,建设了全国一流的艺术殿堂。月湖文化艺术区位于风景如画的梅子山下月湖畔,规划分为琴台古迹区、文化艺术中心等8个景区,将月湖、琴台、梅子山连为一体。月湖文化艺术中心由琴台大剧院、音乐厅和公园组成。琴台大剧院建筑面积6.57万平方米、1800座,另有400座的多功能厅。音乐厅建筑面积3.69万平方米,设1602座交响音乐厅、415座室内音乐厅。公园51.5万平方米。

  武昌千年古城保护与复兴

  武昌古城是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4片历史风貌区之一。对武昌旧城风貌区内的历史文化资源、城市风貌、空间形态、景观资源、产业功能等进行梳理,确定了“分级保护、功能提升、板块推进”的保护与复兴策略,通过改善空间环境,激活产业经济,带动武昌古城的整体复兴。根据规划,目前已实施了昙华林片、首义片、农讲所片等片区的保护更新,古城焕发出新活力。

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张文彤(右二)接受获奖证书 

编辑:jojo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