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歌剧院:“水落石出”的曼妙-行业动态—规划设计频道-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广州歌剧院:“水落石出”的曼妙
[日期:2010-05-25]  来源:广东建设报  作者:王俊秀   发表评论(0)打印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广州歌剧院位于新城市中轴线与珠江北岸交汇处的西侧,是一座个性鲜明,功能齐全的艺术殿堂。总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07万平方米。是继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之后的全国第三大歌剧院。

  整座建筑地面以上高度为43.1米,地下为负18米,地上7层,地下4层。

  广州歌剧院外部形态犹如一座平缓的山丘上放置的大小不同的两块“砾石”。“大石头”为1800座的歌剧场及其配套设备用房、剧务用房、演出用房、行政用房、录音棚及排练厅;“小石头”为400座的多功能厅及西餐厅。南部的“坡”是公共配套设施用房,包括咖啡厅、售票中心和表演艺术研究交流部等。地下室用作停车库、设备用房、部分化妆间及舞台机械设备的台仓。为保证“双砾”和景观的整体效果,本项目的空调冷却塔设在地下室,隐藏于地面的绿化带中。位于两块“石头”和“山丘”之间的首层部分为架空层,与相邻的水面和草坡共同构成一个可供公众开展文化艺术活动的开放空间。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设计理念“是谁驱石到江心,天为羊城镇古会”,诗中说的是屹立珠江中的海珠石。传说中的海珠石是广州的镇城之石。

  英国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的方案构思为“圆润双砾”,立意来自于海珠石的传说,寓意一对被珠江水冲刷形成的“砾石”,生根于动感十足的城市空间。起伏流畅的线条、引人入胜的轮廓与珠江水交相辉映,充满了生命活力和浪漫激情。

  建筑师通过类比的手法把主体建筑设计与环境景观设计关联起来,以产生一种嵌入性。将景观元素渗透到建筑形体和建筑空间当中,以动态的建筑空间和形式、模糊边界的手法形成功能交织,并使之有机相连,从而实现空间的持续变化和形态交集。将建筑的内部、外部直至城市空间看作是城市意象的不同但连续的片段,通过刻意的切割与联接,使建筑物和城市景观融合共生。

  设计篇 

  A

  扎哈·哈迪德(ZahaHadid)英国人,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是该奖项创立25年以来的第一位获得大奖的女性,也是最年轻的获奖者。主要作品:德国的维特拉(Vitra)消防站和位于莱茵河畔威尔城(WeilamRhein)的州园艺展览馆(1993/1999),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千年穹隆上的头部环状带(1999),法国斯特拉斯堡的电车站和停车场(2001),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滑雪台(2002),以及美国辛辛那提的当代艺术中心(2003)。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扎哈·哈迪德,从图纸建筑师到解构主义大师

  从上世纪末开始,越来越多的国外建筑师开始踏上中国这片东方的土地,这个宽广而自由的设计舞台。

  作为一个崇尚新鲜事物的建筑师,来自英国的建筑设计师扎哈·哈迪德,同样对中国及珠三角感兴趣,随着广州歌剧院项目的成功中标,开启了她在中国的设计之路。与中国的渊源

  学生时代的扎哈,曾经到过中国,到过北京,那时,她对中国文化就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喜爱油画的扎哈,欣喜地发现,中国有许多绘画材料,在其他地方是买不到的,而且,她对中国的京剧也觉得非常的好奇。直至2000年的广州歌剧院的国际招标,她又重新真正了解和接触中国和珠三角的文化。

  2000年,珠江新城的全面开发,扎哈事务所、大都会建筑事务所、蓝天组建筑师事务所等都对广州新城市中轴线的建设有了很大的兴趣。而广州歌剧院是一个技术难度大的项目,又是位于广州这个历史悠久的南方城市,因此吸引了众多的国外建筑师。

  作为广州歌剧院的项目建筑师,SIMON在1995年就进入扎哈的事务所上班,那时,扎哈的事务所只有15人左右,而且她的事务所,大多只是做方案性和概念性的方案,由于建造难度过大,实施的不多。为此,她被称为“图纸建筑师”。但扎哈的理念超前,却吸引着许多像SIMON这样的年轻人。“我崇拜她的勤奋、她对工作的完全投入,她年轻的心态。即使现在25年过去了,她的心态依然还是那么年轻,她的理想从不被岁月所淹没和磨平。”

  地理性词语表述建筑

  思想超前的扎哈,方案的做法也非常超前。他们在进行广州歌剧院的招标时,首先了解了歌剧院周边的地形,对现场的位置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我们想象了歌剧院所辐射的范围,歌剧院的东面和西面,比较开阔,因此我们构思,建立一座环绕性很强的建筑,是完全开放的,在珠江新城,从各个方向都可以进入歌剧院。”SIMON说,他们的构思,首先歌剧院是一个开放式的建筑,让不去听歌剧的人们也能进入歌剧院。在现有的地形情况下,他们设想了利用周边的景观,做了两块石头,本意为珠江将两块石头冲上了岸边,然后被沙固定在歌剧院的位置,因此,歌剧院的建筑形体就设计成了两块石头。扎哈的风格是与地理非常相符的,她的方案中,也经常用地理性的语言来表述。如在方案中,经常用到的破裂、摩擦等,门,用人流的通透来表达;窗,用光线的通透来表达;墙的表达,用斜墙、斜柱等等,她善于用形象的而理性的语言来表达冰冷的建筑。她认为这样才能带动大家的心,随着方案去了解项目。

  建筑理念:浮起来的建筑

  广州歌剧院的造型独特,而且歌剧院里,每一条柱子、每一块立面都完全不同,这就是扎哈的风格。“我们的理念是浮起来的建筑。下面通透。”既然要通透,那么通透的空间,在实施时,就用斜的或不同的建造方法进行表达。她的设计有动感,元素性非常强,讲究与主体建筑的延续性。

  扎哈在设计歌剧院时,带来了一种新的理念,那就是她希望可以带动市民与文化的一种互动的参与,希望功能的建设能带动市民与文化的近距离接触。这种理念与城市是融合在一起的。

  扎哈事务所在做歌剧院的方案时,用草做了许多模型,将理念表现出来。这也是扎哈的不同于建筑界的风格,她自己经常用油画来表达她所要设计的建筑。

  一个不简单的女人

  刚进入扎哈事务所时,SIMON对老板的印象是,她有超前的思维,她的理念与现实是不同,是投入极端的榜样。她以一个女性的身份推动着一个非凡的理想。她教导我们,最容易的方法不是用最好的方法来做事。你越面对困难,就越有难度,“满足感是有机会超越任何困难的”。她培养出来的学生,绝不是机器,而是要自由发挥。“我们事务所做的项目难度都比较大,有些看起来并不是很复杂,但越是简单的东西越难做。”

  扎哈是以严格出名的建筑师,在她的手下干活,挨骂成了常事。她常常会因为不满意而骂人。甚至辛辛苦苦做出来的模型,她不满意,就会把模型砸烂。SIMON却认为,这是因为扎哈要求员工对事业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出品一定要有水平。“她带领我们画很多草图,其他人想不到的,她都能想到,她是概念性的天才。”她也会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与员工探讨。

  这位严格的老板,在员工加班时,她也会与员工们捱夜。她对时尚、艺术、文化方面也有许多话题。SIMON这样描述扎哈:她其实是两个人,一个在前面带你,但同时又在后面推你,给压力给我们,要求个个都要有事业心。

  在SIMON的眼里,老板“是一个不简单的女人。在英国这么一个保守的国家,扎哈能独创一种风格,非常不容易。”扎哈的设计以大胆的造型出名,也被称为建筑界的“解构主义大师”。虽然扎哈在早期的作品,以图纸居多,很多是没有实现的,但自从1994年在德国设计了科学馆后,人们开始接受了她。2003年她设计了美国辛辛那提的当代艺术中心,这标志着她的事业又上了一个台阶。她还在香港理工大学设计了创新楼。而在本土英国,目前扎哈有了第一个项目,那就是2012年奥运会游泳馆。

  目前,扎哈在中国,已经有很多项目与她接触过,也开始有一些项目在进行中。

  B

  扎哈成功竞得广州歌剧院的项目后,在华南地区选择了广州珠江外资建筑设计院(下称“珠江院”)为合作伙伴。业内人士曾说,这个方案是不太可能实现的。但是作为合作伙伴的珠江外资建筑设计院却在以后的合作中,将扎哈的设计一步步地变成了现实,当两块砾石平静地傲立于珠江边,个中的辛苦只有他们才能体会得到。

  从不可能变成现实

  ———访广州珠江外资建筑设计院院长黄捷

  记者:被选为中方唯一的合作伙伴,是预料之中的事情吗?

  黄捷:珠江院已经具备了观演建筑的设计及建设等各方面的经验,也组成了包括舞台、灯光、音响、隔声、降噪等国内外顶级的设计团队,是一个成熟的设计团队。

  2004年8月,当扎哈在华南区找合作伙伴时,他们了解到只有珠江院有设计歌剧院的经验,当时我们正在做武汉琴台大剧院的设计,我们拿了大量的图纸给扎哈事务所的工作人员看,让事务所的人了解珠江院的实力,最后,扎哈选择了珠江院。他们认为,珠江院在国际竞赛中,夺得了武汉琴台大剧院的设计权,说明我们一定有这方面的实力。

  记者:施工的难度是不是比预计的困难得多?

  黄捷:观演建筑被称为设计行业的重工业,机械等非常复杂,不是一般建筑所具有的。它的功能独特,专业繁多,技术复杂。

  作为唯一的中国境内合作者,珠江院负责了所有专业的技术支持,把方案深化完善成每一套可供施工的技术图纸,实现其可实施性。与以往境外公司的合作不同,此项目没有邀请境外的顾问公司,此项目从方案深化到各专业的配置,都是珠江院来完成。

  记者:你们是如何将哈扎超现实的想法变成了现实?

  黄捷:扎哈事务所具有在造型、效果、空间设计方面的长处,他们开放并且多元化设计手法和表达方式带来了很多启示,他们注重建筑造型的整体性,强调空间的流动感,偏重于简化细部处理以减少视觉负担,以统一简明的色调与质感来体现空间的复杂性以及建筑自身的结构美,通过不同的空间体验来感受艺术殿堂的独特魅力。

  在合作中,珠江院保证原创设计效果,耐心研究实施方案,然后在技术方面,发挥珠江院的长处,让方案得到提升和实现,形成了互补型的合作伙伴。从方案深化,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到驻场办公、配合解决现场问题,几乎每个设计细节,珠江院跟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都能最后达成共识,完美地解决了实施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我常对员工说:关键是要用心去做,不可能就会变成现实。

  C

  结构,对传统的颠覆

  作为被称为“图纸建筑师”的扎哈,不论在设计建筑上,还是在设计家具上,都会引起业内的很大反响,她超前、独特的思维造就了她成为“解构主义大师”。在广州歌剧院的设计中,大胆的跨度,空间的不规则性,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空间体验。负责此项目结构设计的广州珠江外资建筑设计院黄泰贇博士说,这种结构完全是反传统的。如果在十年前,这个项目是不可能实施的。

  记者:黄博士,广州歌剧院的异型结构,据说带来了许多挑战?

  黄:广州歌剧院的结构独特,完全是对传统结构的一种颠覆。歌剧院的结构是无序的、不规则的,很难用结构去完善和运用。柱子和剪力墙都是斜的,墙也是扭的,使结构实施起来非常困难。

  由于造型独特,属于异型结构,没有任何现成的实例可以参考,也没有规范标准。节点、界面、曲面等,对于设计和施工,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记者:扎哈所设计的这种类型,属于什么结构形式?

  黄:歌剧院的结构堪称一种新型结构的创新,由于没有先例,我们将此结构总结为空间折板式三向斜交单层网络结构。此结构与各层水平楼盖完全脱离,独立支承整个建筑的屋盖和幕墙体系。

  记者:歌剧院的结构构型也非常特别。

  黄:歌剧院钢结构由64个空间倾斜的三角形或四边形拼命组成,与建筑型体的组成面一一对应,结构面与建筑完成面的距离为500MM。相邻两个平面间夹角最小为79°、最大为177.5°,面与面相交形成104条空间棱线,棱线相交形成41个空间角点。棱线上布置杆件形成所谓的“主梁”。从杆件的布置看,由于其形体是由空间面不规则组合而成的,使其没有常规网壳结构的强大几何刚度,工作机理主要是杆件间与折面间相互性约束形成钢架承受荷载作用,其力学特性与常规的单层网壳结构是截然不同的。

  记者:在看台的布局上,有一个12米的挑台,整个看台的布置时高低起伏的,流动性非常强,对于结构来说,是否非常难?

  黄:在主体结构中,受力非常复杂。1、2楼之间的挑台有12米,是悬臂12米,施工时,既要保证其承载力,又要考虑其舒适性。

  12米的挑台,用钢骨梁来做,混凝土里面藏盖一个钢骨,保证刚度的承载力。如果全部用钢的话,阻尼不够,舒适性不足,人多时,挑台会产生轻微的颤动;如果全部用混凝土,承载力又不够。为了达到设计要求,采用了混凝土和钢的结合,混凝土的阻尼较大,两个相加,就解决了承载力和舒适性的问题。

  记者:广州歌剧院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黄:主梁相交的节点是本工程最大的难点:节点处相交的杆件最少6根,最多达到10根;杆件空间以任意角度相交,夹角最小仅10°;由于杆件截面较大导致杆件搭接的范围很大。

  建筑效果要求幕墙对节点进行双曲面倒角,节点必须相应地进行倒角以保证幕墙体系的设置空间。常规的焊接节点很难满足设计要求,一方面由于节点造型奇异而难以实现,节点内的加劲肋无法施焊,另一方面由于焊缝的大量密集造成力学性能上的缺陷无法避免,最终采用了铸钢节点解决了这一难题。

编辑:royal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