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不朽的园林精神——从东西方对比中看中国园林-理论探索—规划设计频道-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千年不朽的园林精神——从东西方对比中看中国园林
[日期:2008-04-01]  来源:景观中国  作者:晓夏   发表评论(0)打印



摘 要:本文的重点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渊源和独有的特色,用了很多笔墨在此处,意在让现代人从文中感受历史园林的韵味。手法上运用对比手法,通过表现西方园林和日本园林与中国园林的不同之处,突出中国园林独有的魅力和不可取代的地位,并且分析了目前景园设计的不足,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是与不能很好的继承传统园林精神。最后呼吁设计者们不要忘记历史而一味的西化,这是文章的初衷,也是之所以用大量篇幅描述古典园林的目的所在。
关键字:意趣;符号象征;拙;自然性灵;简化

Thousand year immortal botanical garden spirit-contrasts from East and West looks the Chinese botanical garden
Abstract:This article key point is the characteristic which the Chinese classical botanical garden historical origin and is in sole possession of, with the very many words in the here, intended to lets the modern people feel the historical botanical garden from the article the flavor. In the technique utilizes the contrast technique, through displays the western botanical garden and the Japanese botanical garden and the Chinese botanical garden similarity, the status which highlights which the Chinese botanical garden is in sole possession of the charm and cannot be substituted, and analyzed the item prospect garden design insufficiency, pointed out current existence question is with cannot very good inherit traditional botanical garden spirit. Finally appeals designers do not have to forget history but constantly westernization, this is the article original intention, also is therefore is at with the massive lengths description classical botanical garden goal. 
Key word: Interest, mark symbol, clumsy, natural soul, simplifies

1、引言

  在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东西方的园林因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文化传统而形成迥异的风格。园林作为文化的体现,在东方,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在西方,则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典型。前者着眼于自然美,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后者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表现人工的创造。伏尔泰说:“美往往是相对的。在日本是文雅的,罗马就不文雅;在巴黎是时髦的,在北京就不时髦。”其实,我们很难分出中法园林孰高孰低,但通过对比分析,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它们各自的风格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和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2、勒·诺特式——城市园林的源头 

  著名的勒诺特式园林影响了法国乃至整个西方,直至今日。
  他的设计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仅在法国,还在整个欧洲形成了一种典型性和时尚性的风格。那末,他的设计究竟为什莫这样吸引人呢?除了路易十四树立的法国宫廷文化成为欧洲上流社会追捧和模仿的对象这个因素外,其设计自身也的确是开创性的优秀设计。 
  首先,勒诺特的园林与自然之间不再需要清晰明确的界限,更不需要围墙。在他的设计中,大自然被巧妙的用来烘托气势磅礴的气氛,这种与自然新的关系产生的效果超过了从前的古堡和庄园花园,也超过了以往意大利等任何地方的花园,它并不是在向自然挑战,只是人工的一种展现。它是在自然无际的空间中营建出一块与自然同乐的土地,他利用了以往人类所发现的艺术形式,将自然中的每种元素以他所认为最美的姿态一起聚合在这里。勒诺特的设计不是反自然的,恰恰是他的设计显示出欧洲的园林开始更加全面地意识到在与自然关系的磨合过程中所能激发的创作热情和灵感,而形式上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勒诺特的园林很大,但并一定都十分巨大,巨大的本身容易融入自然空间或干脆充当了自然空间。而勒诺特实际上主要是利用了伸展的直线式园林空间与自然空间衔接了起来,这种直线形式包括源于西亚纵横向的水轴,还有勒诺特取自法国田野上斜向交叉的村路,后一种做法在园林中的道路网有些像是自然田野的浓缩或密集化,而这种密集化又被勒诺特巧妙的与经过意大利丰富了的西亚图案结合在一起。
  在整个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风潮期间,法国的建筑一直维持着一些自己的传统和形式,并不具有主导意义。但勒诺特把巴洛克的精髓非常尽情的表现在他的园林之中,使这种园林形式成为巴洛克形式和风格的一种典型,把巴洛克的精致、典雅、华丽、盛大、戏剧性等以及各种具体手法从整体贯穿到每一个细节。
  尽管这种花园显得有些一览无余,但如果真的走进去还是能发现许多安静的、私密的美妙空间。它们分布在每个区块内部,由植物或小型构筑物围拢起来,可以作为一个小厅堂使用。这种有分有合的空间很适合为数众多的贵族聚会。正是对每个局部细心的处理,使勒诺特的园林可以方便的选择局部以适应较小尺度的用地以及庭院空间。这类庭院方正单一,尺度又相对较大,不适合使用意大利式花园,文艺复兴以前的庭院花园形式又过于简单,勒诺特是花园就成了合适的选择。
  除此之外,勒诺特是花园形式的另一重要特质是它很适宜进入城市空间,它不仅可以填充位于城市中心的宫殿中宽阔的内庭,人们还发现,它实际上可以被应用于几乎任何一处空地和空间中,而不会产生不协调的问题,因为城市中的道路和空间形状与它原来所属的自然环境和特征有许多共同之处。不仅如此,这种花园形式完全可以被直接用来建造城市,这是真正的花园城市。由于构造原则的一致性,城市的路网完全可以在园路的形式基础上建立,致使建筑会多一些,占据了原来花木的位置。后来的美国首都华盛顿就是这样诞生的。不管后来的新概念是如何定义的、新的内容究竟是什莫,我们在这些经典的园林中都可以找到现代的源头,而在勒诺特的设计中还可以找到城市园林的源头。总之,新东西大多是从过去的经典中脱胎而成的。
  西方传统园林的存在有两种特征:一是从属于建筑,作为建筑的铺垫;二是相对的独立于建筑之外存在,但自身也在演绎各种建筑构造和建筑空间,以植物等元素为主体形成小院空间、大走廊、无顶的厅堂空间等。在西亚、印度极少数勒诺特式和意大利台地园中,虽然也表现出建筑与花园一体化的不可分解的设计,但在总体上花园的空间和构造是相对独立的,我们很容易单独认知它的花园。这也是时至今日西方花园从整体特别是局部都比中国的花园更适合现代建筑格局的原因之一。
  然而,中国园林存在上千年,必定有它存在的理由和持久的魅力是适合这个时代的。类似之间的转换与借鉴是设计重要的趣味和手段之一。当20世纪末屈米设计当时最新潮的园林——巴黎的拉维莱持科时,不论这个被冠以是解构主义或是其它什莫主义流派,屈米无疑是引入了中国的园林结构,这一点屈米本人似乎用一条金属的龙形滑梯表示出来了,如图所示。虽然的整体构图与各种建筑的构造元素都有着非常现代的外观,但我们很容易的就可以识别出那些红色金属构造物是中国园林中的亭子,那些蓝灰色的金属长廊和吊桥是中国园林中的廊子。而在西方传统园林中,我们是无法找到这种构造的符号和构造关系的。 
  可见,中国传统园林对西方乃至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作为设计者,我们要有意识也有责任运用各种手法再现传统的园林精神。 

3、中国和她的魏晋时代 

  中国园林的成长史是悠久漫长的,其风格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大部分时间是缓慢前行的,而是在某些转折时期迅速成长的,其中魏晋时代就是不能忽略的一段,甚至是决定风格的关键时期。
  中国的自然山水是格外美丽的,从环境和审美来讲是不需要分隔的。中国人在花园内追求自然之美,也追求自然的意味。没有什么人比中国人在花园中投入的情感更多了。人类对花园的最初动机是对植物的特殊情感,而对植物的情感可以解释为斯宾格伯有关人类植物属性的论断。这有些精神分析的意味,是否合理,是否准确可以慢慢讨论。但中国人对植物,对花园的主流情感在早期的确是忧伤的,它们是逃避烦恼和危险的地方,而且最好的避难所是大自然,但那里太绝对了,人的情绪总在变来变去,花园便是进退自如的设计。进可攻,退可守。
  魏晋时期恰恰兼具因为社会动荡而产生的悲情和因刚经盛朝而依存的文化积淀。由于时代久远,今天已无法再看到当时的园林,我们甚至可以推测那时也并没有产生太多的优秀园林实物,重要的是这个时期为中国树立起了意义持久的园林文化和相对具体的园林图式。这使得在今天的年代里,不论是摆排场或享乐用的园林,还是穷困潦倒但精神富足的文人的茅舍菜园,只要能主动追求这种园林文化或图式,只要有洛守这种文化和图式的文人、画师、工匠等参与其中,中国的园林品质就能得到相当的保障。即使没能创造出什么来,至少也是个美丽的东西。
  文化是由生产进步的物质成果缔造的,也是由精神缔造的。魏晋时期一种特殊的精神集中体现在如“林七贤”这样的文人士大夫身上。他们愤世嫉俗,希望能像竹林那样清静,也希望能保持竹林的高洁。他们羡慕竹林不用去理会世间的污浊,但也自知无法像竹林那样摆脱人的知觉,所以他们采取了一种带着英雄气的,表面上消极但骨子里却是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他们或独资或结伴走入山林深处,幻想着自己融入清风雾气。在这种精神追求之下,园林在形式上必然追求所谓林泉的境界,具体方式就是对自然山水的简化、缩小和抽象。这些人多有官职在身,不可能经常呆在山林里,他们本身会修园林,更重要的是因他们而影响了全社会的生活方式,包括当时中国的北方。所以园林生活在当时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文化,而且内容极为充实,它包括政治态度、伦理、社交意识及日常生活的各种取向。 

4、实例分析 

  成都双流建于近现代的一个园林,虽然整体水平一般,但在一些局部则能准确的表现出中国园林的意趣。这里看不到什莫自然的形式和自然的元素,仅仅是建筑、水和植物,它们正是通过由彼此的关系建立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追求。
  作为一种存在,中国园林表面上有具象的建筑物、石头和植物组成,但当它们组成一个整体时,就不是任何具象的景致或环境再现,而是一种形式的表现。对于自然或人居环境而言,这种形式是特定的、独立的,不从属于任何其他形式。这时,在这个整体形式中,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就找不到任何具象的东西了。石头、、水还有建筑在这里都并非是它们本身,而是头脑中某幅画面中的一部分。从这一点来讲,中国的园林式最抽象的。这是苏州拙政园如右图。
  下图是上海豫园的景色。在中国的古代园林中,可以说豫园在使用建筑构造来显示空间的变化性和丰富性上是最努力的,通过亭、榭、廊、墙、桥、柱杆、格栅等元素的各种组合,演化各种曲折变幻的空间和景致。然而,中国园林的真正追求并不是这些,虽然它也讲究空间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应是含蓄的、非直观的建筑性表露的。所以,豫园在这方面虽然尽了极大努力,但整个园林则显得趣味有余但意味不足。
  在中国园林中,含蓄的意味被一个“拙”字来表达,而“拙”则是“大巧若拙”,要通过巧来实现,但不能表达为巧。如苏州拙政园空间结构,后人用精巧的剖透视图表达出了它的巧妙。但这只能是心里知会到的,实际景象就不能这样,否则就不拙了,上海豫园犯的就是这个毛病。“拙”的境界还需要很多细节上的配合,看似不经意的一堵墙、一洞窗、一道矮垛,都能引起对空间和空间之外所勾画的遐思。此外,园林既要显得精美,还要表现出自然与古朴,所以在材料和色彩方面要尽量突出表现基本色。

5、对比中感受文脉 

  斯宾格伯曾说:“中国人在他们世界里,不受两边光滑无瑕的峡谷所指引。他独自徘徊时,由友好的大自然来引导他见上帝与祖坟。所以没有任何地方,风景会如此真正的成为建筑的材料。”问题并不止于此,在各自的文化观念中,自然对于西方人士更单纯的风景和更单纯的材料,同样是从事建筑的材料。象对待建筑一样,西方人更专注于自然形式本身,看看怎么样在这些形式的基础上建构花园的形式,如何让花园适应自然的构造、空间、构图。在这一点上与中国人一样,都是使花园来自于自然并高于自然。
  中国人对风景的关注更多的集中在风景所唤起的情感和显示的哲理方面,这当然也于自然风景的形式有关。不同的形式会产生不同的情感,表达不同的哲理,但这些形式本身被过早的图示化了。不仅是造园,中国人在观赏风景和从事所有建造活动的时候,都与文学、书画相伴。孔子曾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种赋予自然性灵的作法是贯穿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自然风景的主要价值来自两方面,一是自然变化体现出的规律和法则成为社会和人的行事准则;二是风景的情趣可由诗文书画替代成为精神滋补品,诗文书画并不着重于风景本身的形式,而在于意境。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东西方的山水画和风景化的区别,在现代派产生之前,西方风景画从古典到印象派与中国画一样都在挖掘风景中的真缔,但西方风景画在一定意义上是对自然风景中是的刻画,没有大幅度变形;而中国山水画从一开始就大幅度变形,而没有写实主义的过程,因为没这个必要。
  西方的建筑师本身就是文人,而中国的造园虽然也是有建筑师来完成,但他们是工匠,不是文人,所以造园的时候都要有文人参与。文人的参与是彻底的,因为如果一座中国园林没有楹联匾额,就不是一座完整的园林。从根本上说,中国的园林形式与西方一样都取自于自然的形式,中国园林基本上的要点也是要完成山水的构造,要知道黄石山怎样堆、湖石山怎样堆、怎样理水等很具体的形式问题。但这里追求的目标并不是这个,而是看是否“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看这里能否使“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总之,中国园林就是多愁善感的地方。
  难道花园从根本上不是多愁善感的产物吗?世界上最早最根本的两大花园原型就是中国花园和波斯花园,而中国人和波斯人也正是早期生产诗人的两大民族,这仅仅是巧合吗? 

  日本与它的禅学

  说到东方园林,不能不提到日本,因为日式园林对世界的影响同样深远。
  一般来讲,日本的传统园林普遍被认为比中国的更抽象。其实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就会觉得日本园林反而要具象一些,因为它的符号象征太直接、太具体了。日本园林的构成形态,特别是在建筑与花园的关系方面与西方很类似,它并没有中国的那种整体性,而是各自相对独立的构造。日本人的“拙”表现在思想的执著和手法的单纯上,有代表性的日本园林是高度简化的,由简化到执著再到拙的过程与中国由巧生拙的过程是一样的,区别在于情感的取向和态度上,这方面佛教的禅宗思想产生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在每一个细节上,日本人也都尽量的保持了材料的原始质地,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将它们各自或群体的纳入构想出的、高度简化与概念性的自然图式之中。中国人并不在意这种图式,而在意完整的现实环境和它是否有幻想的余地。中国人在园林中追求的是身心的放,这一点与西方人一致,而日本人似乎是在追求身心的体验。
  北京的北海公园。这里的山和水尽管是人工行为所致,但偌大的湖面和山丘也足以被视为自然景致了,由于建筑的介入,这里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变化。在中国,不论是大尺度的皇家园林,还是小尺度的私家园林,我们都无法明确指证建筑和花园究竟谁从属于谁,它们是一个整体。自然因建筑的整合而不再是自然,变成了景园的一部分,这一点也将中国园林与英国的自然风景式园林及日本园林区别开。 

6、现状及问题 

  勒诺特所开创的类型为平展的地形上的设计提供了想象和操作的舞台,也为大尺度的用地设计和构造设计提供了依托。不论后来的设计在平面上如何进行变化、如何尝试新的构图,即使是现代主义的构图都仍然要遵从勒诺特是构图的秩序本质。 
目前,大尺度的城市绿地和多采用勒诺特式及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形式,广场则更多地采用前者。在勒诺特式类型中,相当数量的城市采用了自然风景式园林的形式,但一般在细节作法上比早期的形式要更规整一些,更人工一些,并且与大型的公共建筑相结合,使之有了建筑的元素和背景,功能方面也更加健全。图为德国慕尼黑奥林匹克中心。
  尽管如此,但仍不可避免的会有美中不足的地方。
  纽约中央。过于原始的面貌不仅与现代城市的反差拉大,治安问题也比较严重。现代中央中规则化、人工化的区域在增多,树丛中是整洁的草坪,草坪上放一些现代雕塑。
  现在,中国传统的园林形式、包括传统的园林要素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切入现代空间构造中去,这一点做起来比自然风景式园林要难得多,过于简单和工艺性的作法不能解决问题。图为香港一片绿地中人工建造的一堆假山石,他似乎给城市带不来什莫自然气息,只是一种点缀,而且还可能让人觉得与城市整体格格不入。
  这二图为香港的两处景园作品。从他们平淡的表现力中我们可以注意到,单有现代的、古怪的形式不能产生风格的。风格是对心灵的追求,不是只对形式的追求,这的确是比较难为设计师的,设计师具备和考虑视觉之外的因素。 

7、结语 

  作为一个中国人谈景园的时候,总是有一种特殊的自豪感,同时也有一种特殊的沉重感。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一块格外美丽的土地,也留下了数不清的景园艺术,更留下了深邃的思想。他们用几道回廊、几颗老树、几块顽石就能建构一所闹市中的园林;几条水道、几座小桥就能建构一座花园小城;几间茅棚、几排矮篱就能建构一处世外桃源;几处竹亭、几所僧舍就能使大自然变成一座巨大的景园。中国传统文化中至少一半的内容是在这些场所中产生的,这些内容又反过来使这些场所变得更多、更美。但在今天,这些都仅仅是历史了。
  然而,我并不想一味地叹息,对于历史我们已经不能做什么了,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现状。对于能否将悠久的历史文脉流传下去,我始终持乐观的态度。至于如何将历史融入现代空间,这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也不是一两个人能完成的,这需要所有设计者甚至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努力。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Roy Strong. Creating Small Cardens[M] New York :Villard Books,1989 
[2]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M]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3]针之谷钟吉.西洋著名园林[M]章敬三译.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 
[4]Rosemary Verey. The Garden In Winter[M]London: Frances Lincoln Limited,1988 
[5]Wolfgang Oehme. Bold Romantic Gardens[M]Washington:DC. Spacemaker Press,1988 
[6]L.贝纳沃罗.世界城市史[M]薛钟灵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7]H.H.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M]邹德侬等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编辑:jojo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