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的城市设计:全球化还是本地化?-理论探索—规划设计频道-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跨文化的城市设计:全球化还是本地化?
[日期:2008-04-03]  来源:景观中国  作者:凯瑟琳·布尔   发表评论(0)打印



  作为景观设计师, 我们要亲身参与当地的实践, 要充分了解当地的系统。与此同时, 我们也是在全球的层面上进行业务活动和专业的工作。 
  这个时代正在经历着加速的变化, 中国这点尤为突出, 我们还没有做好应对这些变化的准备。本能的,我们找到了传统的模型来解决当前的问题,但是仅有这点是不够的。我们怎么做呢?我们是讨论过去的模型?还是要融入社会中适应当前进行的这些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跟学科之间是什么关系?所以我们需要了解在整个环境中,各个不同的专业从事的工作。通过参与项目,我发现要克服这个问题有很大的难度,我们需要关注当前的专业条件,然后问自己:作为教育者、从业人员,城市设计方面的这些条件意味着什么?我们发现在不同的文化里,景观设计、景观规划、城市规划都有不同的含义,比在一个文化里面的意思更多样,包括了各种各样不同的技能。 
我们的实践和你们的实践并不局限于一个文化里面, 它是跨文化的。城市之间、从城市到农村、从一个国家到另外一个国家,有大量的移民,单一的种族或者单一国家主导地区的现象受到了很大的挑战。所以你即使在自己的家里工作,也很有可能正经历着跨文化的专业工作。这个现象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有人已经开始考虑这样的问题了。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术语,有一个术语我们多会用到,就是大对话的概念。在大对话当中我们要问什么样的问题呢?首先,跨文化究竟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样的领域当中它可以做得非常好,我们应该怎么样做和怎么样学习,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 作品的设计者, 他们受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在哪儿受的教育,这让我们对自己的职业有了另外一番理解。他们的不同文化决定了我们现在有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经验。举办研讨会的时候,我们讨论的都是不同地区的案例。讨论的时候并不一定是住在那个地方的人提供的案例, 我们往往让别的地方的人来讨论这个地区的案例。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语境,让大家来讨论这些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快, 世界也在不断的融合, 在世界各地,人们做事的方式越来越类似。当然,不同的地方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我们居住的物质世界实际上是由多样化的文化所组成的,不管是在哪个城市、哪个居住地,我们都可以发现文化的多样性。所以可以说,我们现在所居住的环境是可以听到各种声音的,而不是一个声音。我们需要更好的交流。 
  还有,人们的期望在当地的社区当中不断提高,他们认为自己的社区应该是什么样,应该有什么样的变化,应该由他们说了算。这点在不同的文化当中都是如此,而不是在一个文化当中出现的问题。现在环境的决策越来越要求民主化了,职业化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职业化并不意味着与世隔绝。在中国的经历跟世界上其他地方是不太一样的,其中有利也有弊。我们在全球影响的环境过程中越来越标准化了, 所以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 你都可以发现同样的建筑、同样的结构。郊区化的趋势非常明显, 城镇化的趋势也非常明显。另外是商业化, 市场现在越来越多的占用了城市当中的公共资源。 
  还有一个全球性的现象是旅游。我们发现即使是在偏远的地区,旅游活动也存在。在很多欧洲国家,这种情况非常明显,其他地方也是如此。泰国以前广大的农耕地,现在变成了旅游胜地,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大的庙宇也必须迁移新址了。在北非,最早在一个城市当中有非常大的森林和非常大的湖。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发展,湖和森林在不断的缩小。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实际上在全世界都是这样蔓延的。人们对于这种发展模式没有太多的疑问,从大城市一直到最小的村庄都是如此。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些职业人员应该意识到的一点:我们不一定在大城市做作品,我们也应该到偏远的乡村去,因为全球化的进程已经影响到了这里。现在新的可持续概念,在全球都得到了响应。人们都希望在全世界范围内改变他们以前的做法,这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新的转变。在其他非常重要的地方, 比如当地的社区, 一般都会有一些专业的人员,他们总是强加一种所谓标准的形式。有的人也许会说,我们应该引进、混合,把各种东西混合起来,这像城市中的公园。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期望值也在不断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要根据当地的文化来适应当地的情况。在全球化过程当中,我们需要把两种不同的趋势组合在一起:一方面是全球的标准化,另外一方面是当地文化的特点。不管东方还是西方,都是如此。我们也需要了解其他的文化究竟是什么样的,不同文化之间是怎么样互动的。另外,我们也要注意到城市的景观设计会影响到人们的思维。 
  关键做法是,在实践的过程当中,我们不能想当然,我们必须要了解这种做法,并进行相应的改变。作为一个专业人员,我想我们应该积极鼓励人们去了解不同的文化,我们不应该只是接受全球已经制定下来的标准和标准的形式,必须要采取一种批评性理念、运用批评性的眼光去了解世界。不仅仅要了解专家的意见,同时也要了解在社区当中人们的反应是什么,我们不应该只考虑政治家或者大公司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我们更应该考虑环境。我们还需要了解客户究竟是谁,用户究竟是谁,更需要了解他们的想法究竟是什么。在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是,现实是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实现了跨文化、跨种族、跨专业的交流。所以作为专家你必须要能够了解这种“大对话”指的究竟是什么。 
  在城市当中进行景观设计的专业人员必须要注意到,我们在环境和人之间想要起到什么作用。因为这实际上给我们带来的是伦理、道德上的挑战。现在我们的实践已经得到了很多支持,但是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实践,要想再有新的支持并不是那么容易。 
  目前的问题是发展太快,正是因为变化太快,正是因为客户的期望值太高,我们更不能够边做边学。20年以前做一个项目可能需要三年,现在只需要一年的时间;在美国需要花三年做的事情,在中国只需要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 所以边干边学可能没有时间。这是教育方面的挑战、也是专业方面的挑战,怎么样提升我们的技巧,怎么样更好的进行文化的学习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必须采用全球教育的方式。 
  另外,必须进一步扩展对城市项目的了解和支持。关于标准方面的支持并不能解决各个城市的问题。根据变化的需求进行适应,这是未来的一个挑战。我们在这方面原来做的非常出色,现在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适应性。所以我们不仅教技巧,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以便有更强的应用能力。在设计教学计划的时候有一个很大的困惑,怎么样找到更好的学生和专业人员,使他们了解这些复杂的情况,专业人员必须对工作有更大的认知,这样的话,才能不断提升能力。不管在哪种情况下,我们都需要有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具备把一个客观的硬性指标转化为主观的软性指标的能力。 
  请外国人到本国的环境下进行工作确实是有好处的,大家可以互相学习。我们注意到,如果学生能够在跨文化的背景下进行学习,通过邀请外面的人一起从事项目,他们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对我们的工作来说,这是非常有用的。 
  未来我们必须培养一种技巧,不光是一种对话的能力,也就是说你应该怎么样积极主动的以专业的方式来生成这样的对话,专业工作者和专业人员怎么样能够主动的生成这样一种氛围,使得更多人参与这样一种决策的过程,需要不同群体人的参加。我们要确保每个小组的人都非常积极的参与讨论,接受不同意见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跨文化交流并不局限于两种文化之间,我们必须要加强三个、四个甚至是更多个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法国的设计人员加强了多种文化之间的沟通,让城镇发生了变化。 
  我们和来自不同文化的人进行沟通和合作的时候,应该调整讲话的方式,可以采用文字游戏的方式,这种带点游戏色彩的工作方式效果也是非常好的。未来在我们所有的学科和领域都会有共同语言的出现,我们必须继续学习来培养这样的能力。现在我们在国际和跨文化的层面中进行的反思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进行认真的反思来吸取过去的教训。如果想做到这点的话,必须对全球的资源进行更多的分享。所以我们也必须意识到,这样的体验是不够的,必须对这样的体验进行阶段性的分析,以跨文化的方式进行,运用批判性的思维来做。这就意味着做这样的工作的不仅是那些专业人员,也包括了学术界。 
  项目本身是同样重要的。项目怎么操作, 怎么进行沟通, 实际意义是什么,这些构成了案例分析的整体,我觉得这方面做的是不够的。我们必须看一下实践的技巧,这就需要实践者和研究者共同来做这个事情。一般来说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是不一样的,但是这两点都是非常必要的,实践者对行动感兴趣,搞研究的人能够对现象进行更深的思考,两方面的因素应该进行配合和合作,我们需要广泛的探讨结果。 
  我们所面临的环保任务,可能是我们要解决的最大问题之一,我们需要加强彼此的合作来实现这样的目标,互相合作激发出更大的对话机制。大家都知道的一点是,现在确定性受到了挑战。我们跨越了文化的界限和别的文化进行互动,文化的价值所具有的确定性受到了挑战。因此我们必须要接受这样的现实:必须在模糊不定的情况下进行工作。我觉得中国的文化比德国的文化更具有包容性,我们必须接受多样的思考和讲话的方式,并且适应它。通过这样的过程来实现共同的认识,即使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所有的问题上能达成一致。我们要接受差异,接受冲突,继续前进,这样一种思维体现了西方和东方文化传统之间很大的不同,而且是未来的一个很大的挑战。 
  出版物、研讨会、论坛等交流形式可以创造出跨文化交流的机会, 但是对我们来讲最难的一点就是, 要承认实现更大的对话的目的, 从而实现更好的沟通, 这是需要花时间才能实现的。很多以项目为导向的思维方式不愿意花这么长的时间, 不愿意尝试这种沟通的方式。如果我给国际从业者提供建议的话, 就是人们需要花一些时间把所有的问题看清楚, 然后再做出合适的决定, 这是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研究了全球化是怎么样影响世界各地城市甚至是城市的环境的。这是我们学习的目标, 更好的了解全球化。我们需要获得更多的知识, 了解当地发生的事情, 国际上有哪些先例呢? 仅仅研究已经出版过的项目是不够的, 我们需要更多的例子、更多的出版物来探讨国际经验。 
  总体来讲,我们也需要开发技能,产生互动以及讨论,把它们描述并记录下来。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把城市项目总体观点、各地情况加以个性化,这是我们面对的挑战。每一件事情都有难度,但是我还想建议所有参与环保的学科,在未来十年都需要做什么呢?迄今为止我们总是说“要有全球的视野,有本地的做事方式”,这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来的,我们把本地的事情做好,全世界就没有问题了。但是,现在这种思维方式已经过时了, 我们必须有全球的视野, 也必须要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程序是什么, 我们能做什么。如果我们只有全球的思维的话, 就变成了不能思辨的全球化理论, 我们自身会加剧社会环境的恶化。 
  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了解全球的动向,与此同时,也要更多的了解本地正在发生的事情。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进行大对话,我们需要和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文化进行很好的互动;我们要把现代文明看作既是本地的,也是全球的;在行动的时候,我们必须承认有一个东西发挥影响;必须承认,作为专业人士,我们有责任以对全球负责任的方式采取行动。(本文根据会议记录整理) 

  作者简介: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景观设计学系教授、系主任。 
编辑:jojo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