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城市-理论探索—规划设计频道-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克隆城市
[日期:2008-05-15]  来源:《游移与转换——对建筑艺术的思考》  作者:孙立人   发表评论(0)打印



建筑城市;模仿

  走在上海、北京等大都市的新区中,视觉中不断地在切换图像:上海、纽约、北京、东京……中国的城市在旧貌换新颜的快速发展中,日新月异,大片大片的新建筑在不断崛起,而这些新建筑的雷同,让人无法识别一个城市的特征了。看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层建筑,你必然会联想到纽约的高层建筑,这些建筑实在没有什么差别,几乎就是国外的翻版。在国际化的背景下,我们的建筑师少费了不少脑筋,发达国家的建筑是什么样子,我就跟着学做什么样子,你有什么建筑,我就照搬过来,这种克隆建筑十几年之内遍布在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里。

  中国的城市建筑已经在完全接受外国的方式和技术。克隆技术在城市建设中被广泛应用,对西方文化的移植已无须置疑。

  在科技领域,借用他人创作的成果为己所用是无可非议的,是开放的,是宽容的。信息和高科技的引进都会加速我们大脑的思考和科技的推进。世界不再遥远,中国也不再神秘,接轨是明智之举。但我们要清醒地选择我们的需求。建筑是精神的,是政治的,是文化的。中国建筑必须以自己的方式来表现。如果很认真地对待建筑的话,就必须通过建筑来叙述一个处在历史变革时期的国家政治和经济的现实,而这个现实的背景里有五千年的历史投下来又无法抹去的痕迹。否则,中国的文化地位我们应该在何时思考?我们可以不要自尊,但不能连自己都不要了,我们要找到使我们成为我们自己的理由。单纯地克隆,它的生命力是否健康?即便克隆有着与有性繁殖同样健康的生命力,克隆技术所引发的其他理念的转换,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去迎接挑战?

  我们的都市在梦的幻影中发生着巨变,建成国际化大都市是我们富强、发达的梦。但是人们还来不及思考,都市就改变了模样,而且这种变化愈演愈烈,一批短命的建筑在迅速地倒塌,一批新的建筑又在快速地升起。城市的形态在变化,城市的空间格局在重新建构。太阳每天在放射不同的温度,城市每天都有全新的风景。记忆中的城市坍塌了,巨变带来莫名的兴奋,北京在巨变、上海在巨变、广州在巨变,深圳、杭州、大连、青岛、西安、银川……都在一起兴奋。

  城市向田野里无限蔓延,城市的建筑在以体量和高度为标准进行竞赛,纵横交叉。城市以傲慢的态度在疯狂中发展……

  城市疯了,用大量吞食丰盛食物的办法,来弥补以前因长期饥饿带来的心理伤害,以大跃进的姿态来弥补我们过去的贫困和迟缓。

  我们让世人惊叹,也让自己感叹。我们脸上有了笑容。

  在中国的国土上建造几座国际化的大都市,用来证明我们全球一体化的态度和能力,未尝不可。但是选择的方法与形式是必须思考的,任何都市的发展都综合着时代发展的精神情感和理性的智慧,所建城市的区域特征、地理状况、能源条件、人口密度等,都需要各学科的综合逻辑推理,做出历史性的判断。

  国际化都市的外向条件,无疑要具备一定的人口和建筑的密度。建筑物的体量与高度都是构成大都市的条件,大都市应该有它盛气凌人的建筑,有它不可一世的威严。要形成都市建设体系,这个建设体系一定是通过环境设计的创新,在保持城市传统的特色上进行新的艺术创造,形成新的有机体,融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各种因素为一体,让城市各有特色。盲目地克隆城市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我们要发挥和运用人类不同的文化特质,创造不同的建筑,这就意味着我们对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要进行广泛深入的大量研究,而不是把发达国家的模式搬来拼凑。我们的历史告诉我们,我们有创造力的资源,我们也相信创造和建设不同文化形态的建筑是必要的。

  全球化给中国建筑带来了生机,也给中国建筑带来了压力,大跃进的步伐应该减慢了。据业内人士分析,中国建筑设计师的人均工作量是发达国家建筑设计师人均工作量的2500倍!多么恐怖的数字,这数字告诉我们,建筑设计师无疑没有花精力研究建筑。建筑设计是需要反复推敲和研究的,东拼西凑的手段将会留下隐痛与伤痕。让我们从无知的兴奋中找回理性,找回责任感吧!

  建筑的综合性和持久性,让我们不敢马虎对待。我们现在可以不以为然,随便克隆,等过上若干年,回过头来我们就不敢正视了,脸红了。建筑这东西很可怕,它一切都是裸露着的,它真实得无法遮掩,它自己会说话,不用人去解释,解释也没有用,好的就是好的,有创造性的就是有创造性的,抄袭来的就是抄袭来的,大家都看得见。建筑的长久性更值得我们重视,不能只顾眼前。现在放在那里还可以,几年后怎么样,几十年后又怎么样?建筑师必须从长远考虑一幢建筑。一部电影拍完了,两三年后人家就忘掉了,一部戏剧观众反应不好,可以停止演出,建筑却永远耸立在大众面前。

  国内建筑克隆现象的后遗症还没有完全显现,但再过若干年我们都会为盲目地克隆国际都市而自责。小城市克隆大城市,乡镇克隆小城市,不仅单体建筑在克隆,现在连一条街道、一片新区都可以肆无忌惮地克隆。这个城市的建筑在那个城市出现,这个城市的一条街和另外一个城市的一条街一模一样。难道我们真的没有创造能力了?

  最可怕的是在克隆过程中,就连“物种”都不会选择。在中国的一些小城镇中大面积地流行欧陆风情的建筑,不顾时代、不顾地点、不顾文化背景的低级行为“渗不忍睹”。市政公共建筑情况还好一些,而大批的房地产开发商,素质低下,无修养没文化,一夜暴富,便开始了房地产生意,连建筑的基本常识都不懂,更谈不上对建筑艺术的判断能力,仅凭一知半解就要求建筑师照什么样子给他干活,就这样,“欧陆风情”、“罗马花园”、“假日别墅”四六不沾边的畸形建筑不断产生,就连抄袭都不知道哪个是好的,哪个是荒唐的。到处都是粗糙和丑陋的建筑。

  克隆建筑的现象和各种畸形建筑的泛滥,有其内在的必然性,这就是缺乏社会文化理念的支撑,文化价值标准混乱。在西方文化取代传统文化的过渡期,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还不敢正视现实状态,支撑我们文化的只有短期的功利主义。人们只是以一种功利主义的态度,随意摘取破碎的文化碎片,来完成即兴的需求。要想避免克隆建筑的蔓延,我们有必要建立自己的建筑文化体系,提高决策者对建筑理解的能力,提醒建筑师对建筑负责的良知,经过慢慢努力来改变现状。的确,建立自己的建筑文化体系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解放以来一直都没有进展,眼下想在短时间内解决也不可能,但在认识上必须清醒。虽然建筑设计和城市发展的前景并不乐观,克隆现象会继续有生存空间,但是我们毕竟明白了,总比不明白还自以为是要好一些吧。

  作者简介:孙立人,男,1956年生于吉林,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现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设计艺术系副主任、副教授。

编辑:jojo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