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两种设计教育思想的张力(组图)-理论探索—规划设计频道-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评论:两种设计教育思想的张力(组图)
[日期:2008-07-04]  来源:www.ccdy.cn  作者:祝帅   发表评论(0)打印




中央美院设计学院2008届本科毕业作品   

  “I'm here”出自《圣经》旧约的《以赛亚书》。当以赛亚被上帝呼召成为先知的时候,曾经用这句话作为给上帝的回应:我已经预备好了。眼下,中央美院设计学院2008届本科毕业作品展的举办,意味着这些学生马上就要离开校园、走向社会,莫非这也是他们的一种自信的宣告: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2008年是北京奥运年,也恰好是现代意义上的平面设计行业在中国恢复的第30个年头,也是艺术设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门“合法”专业在中国正式建立的第10年。2008年还是中央美院90周年校庆的日子。这是中央美院设计专业恢复设立以来所举办的第十届本科毕业作品展。十年树,百年树人,中央美院设计专业从创到成熟,乃至今天在业内所形成的地位,是有目共睹的。10年来,设计学院的毕业展也成了一个标杆,以独特的面貌在国内上百个艺术设计类院校中独树一帜,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全国各地的设计专业教师和学生。从2007届毕业展“07间”开始,更是形成了一个不能被轻易模仿的品牌。

  不过设计学院的毕业展其实也在发生着悄然的转化。中央美院设计系(设计学院的前身)自1995年建立开始,逐渐形成了一套向市场相对封闭的“小众化”的设计教育路线。这似乎与中央美院这所以纯艺术见长的院校自身的性格有着特殊的关系:2003年之前设计系逐渐向全国设计界展示出一种与职业设计教育大异其趣的“纯艺术”教学特色,一方面使自己成为一种不太可能为地方设计院校所复制的精英,另一方面对于中央美院设计专业学生“眼高手低”、“进入不了市场”的评价也屡屡出现,甚至还曾有过用人单位不要美院设计毕业生,只认工艺美院的“威胁”。但今天看来,这样一种学术性设计教育的存在并非是一件坏事。

  2003年北京“非典”肆虐的时候,中央美院的设计学科却正酝酿着一场重大的变革。美籍设计师王敏放弃自己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教职,作为中央美院唯一的一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回国出任设计学院院长。王敏这个被中国设计界几乎尘封了20年的名字,重新出现在设计界的眼前。王敏的到来,使得中央美院设计学院以一种“设计为人民服务”的新理念向前发展。实际上,这也契合了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关于中央美院设计教育定位从精英型到服务型转换的主导思想。

  当“设计为人民服务”成为一种口号尤其是当时一些还不能理解其中真意的设计界内外人士也跟风呐喊的时候,当时一批老设计系的毕业生以及部分教员,实际上有一种非常矛盾的心态:不知道设计系的传统是否会从此被改写,是否会彻底打破此前中国高等设计教育中“北方重艺术,南方重市场”的格局。最终,我们看到的是,中央美院设计学院在最近几年内倾尽全力投入了北京奥运设计的相关项目(而这些在过去都无可推诿地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担)。在社会服务方面,奥运项目为中央美院设计学院树立了一定的品牌;在教学方面,2008届才可以说是真正检验“设计为人民服务”这个口号的一届。“I'm here”的主题,似乎也是这样一种宣告的延续。

  事实上,从2003年起,精英型的现代艺术教育和服务型设计教育两种思想,从未发生过正面的对抗,而只是在内部并行不悖地存在着。2001年开始推行的设计学院工作室制,为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思想提供了制度的保障。但多元化并不意味着双方不进行任何的对话和交流。从2007届毕业展上已经开始透露出的两种教学思想的互渗和转化,在2008届毕业展这里得到了延续。两种教育思想在对话中正在发生悄然变异,一种对于自己的对立面的变化和融合。对于精英型的艺术教育来说,设计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实验艺术系的开办都对这种思想形成了冲击,而对于北京奥运会整体设计的介入和参与所取得的成绩也不可能不对它产生影响。设计毕竟是一门实务性学科,设计专业扩大招生的一个目的是满足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不可能不反过来影响到学院内部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而对于服务型设计教育思想来说,一方面如何针对中国的广告客户“自以为是”的心理进行设计素养的启蒙,另一方面如何以中央美院的特色在国内几百所设计院校面前脱颖而出,也势必使得他开始对“设计为人民服务”这个口号进行重新定位。因此,即便是“为人民服务”型的设计教育思想,也在悄然背离着它所被提出的原始语境。

  2007年,针对这种诘问,王敏曾经对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常务副院长王雪青进行了这样的回应:通过艺术品位提升整个社会的艺术设计和审美素养,从而在生活中创造美,是在一个更高层面上的“设计为人民服务”的体现。这种回应显然并不能够得到王雪青的认同。因为在以务实著称的中国美术学院,对于毕业设计的要求从来都是“真课题”而不可能是“飞机稿”。然而,这种要求在中央美院却恰恰是无法也不可能做到的如何在中央美院既有教育模式和特点的基础上适当朝“服务型”引领,使得两种教学思想相互吸纳、融会贯通,也许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途径。这是王敏在最近几年的教学和社会实践中已经逐渐认识到的。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央美院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并未因主导教学思想和口号的变化而轻易改变。或许在某种意义上,两种教学思想的张力,本身就是设计教育的魅力所在,只有在碰撞和对话的过程中,才能建树中国设计教育品牌。

  认识到这一点,恐怕还仅仅是一个开端。对于央美设计学院乃至整个中国的设计教育,接下来还有一系列的问题等待解决。例如,如何把艺术品位通过对于盈利模式的探讨逐渐转化成一种可以应用于品牌营销传播中的商业价值,这一点在央美十几年设计教育的历史上一直是一个真正的缺环。很多毕业生在圈内有很好的声誉,但是却难以得到商业和社会的认可,这是令教育者真正为难的。其次,媒体环境的转换,似乎还并未引起设计教育者们充分、足够的重视。对于新媒体的探讨和实验,其范式转换的价值,将远远比在传统范式内部的更新更为引人注目。而历史地看,每年都重复出现的实验书籍、汉字字体和印刷设计等母体,对于外部来说固然有所新意,但实际在历年的毕业展中已经呈现出一种同质化的趋势,这是早就该加以讨论的。

编辑:royal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