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园林设计|园林规划-规划设计频道 → 理论探索—规划设计频道 | www.chla.com.cn 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
大中型园艺场用地系统规划设计要点
1、增强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制订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规章及监管措施;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不断提高环境管理的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坚持环保第一审批权和“三同时”制度,凡实施新的建设项目,必须依法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水资源论证;对流域区内工业污染物排放实行严格的达标排放制度。 2、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力度。以保护生态公益林为重点,封山育林,改善林种结构,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质量。实施退耕还林和珠江防护林建设工程,有计划地进行生态移民,减少源头区域生产性破坏活动,恢复生态植被。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东江源头区域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护源头区域生物多样性,严禁捕猎野生动物,维护源头区域生态平衡。 3、有效治理水污染,保护水资源。加快源头区域无公害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厂建设,严禁向水体倾倒弃土、废渣、医疗废弃物等有毒有害物质和垃圾等,严禁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和不达标排放。规范河道采砂管理,做好河道清障工作,坚决打击河道无序采砂、乱占乱建等违法行为。 4、搞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水保治理工程,按照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防治的原则,水保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统一。坚持源头区域内的矿山开采、果业开发、工业园区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先落实水土保持措施的制度,正确处理好建设与保护的关系,防止新的水土流失的产生。制定政策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源头区域的开发性治理。 5、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严禁盲目施用农药、化肥,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施用量,搞好农业综合防治。合理科学处理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减少难降解薄膜的使用量以及控制其它有机无机污染。改良土壤,积极推广平衡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秸杆还田及综合利用技术,提倡施用生物有机肥,不断提高土壤自身保肥、保水、净污能力。实施生态农业工程,建立农产品质量与检测机构,建设无公害食品基地。大力开展以清垃圾、清污沟、清路障,改厕、改水、改路为中心的“三清三改”活动,大力改善生活环境和卫生状况,整治农村“脏乱差”现象。 6、规范东江源头区域流域果业开发。引导农民建设高标准果园,发展生态果园,夯实保护生态的基础。源头区域内果业开发坚持先审批后开发和按技术标准开发原则,严禁在源头核心区内开山种果;种果山地留足四分之一面积的原植被,稀疏山地和原植被不足的老果园,一律实行人工补种;实施果园生草栽培措施,以当地原生物种为主,结合绿肥植物种植技术,以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实施果园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集中处理农药瓶(袋),减少水源污染。 (七)加大产业扶持力度,走开发式生态建设之路 根据东江源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列出鼓励发展、限制发展、禁止发展三大类产业目录,发挥产业政策的引导和约束作用。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地区协作与对口支援。在防止重复建设和禁止转移落后技术及污染环境项目前提下,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对源头区域的扶持力度,支持广东、香港地区各种经济成份的企业到源头区域投资,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合作。加强对口支援,鼓励内外资企业、民间团体投资和参与东江源头区域生态建设。通过产业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减轻东江源头区域因过度垦荒,过度放牧与生活用柴而造成的生态环境负担。 采取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积极引导,组织东江源头区域各县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形成若干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农业园、工业园。大力发展有机和绿色食品产业,培育“东江源”生态绿色品牌。充分利用东江源头区域特有的生态资源优势,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出口创汇型绿色食品,扩大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建立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的绿色食品物质、技术支撑体系,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扩大绿色食品有效需求,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标准完善、管理规范的有机和绿色食品产业体系。引导农民在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全过程增加“对生态环境负责”的要求,通过市场的力量引导农民保护源头区域生态环境。充分利用东江源头区域毗邻广东的区位优势,结合“农民知识化工程”项目的实施,创办针对沿海用工市场的需求的农民工学校,提高农民的知识技能水平,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条件。 (八)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公民参与度和生态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各类文化作品的导向作用,加大宣传报道的力度,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努力引导广大群众关心和参与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通过推行城镇生活垃圾的定点分类堆放、组织资源回收利用活动、义务植树造林活动、环保义务劳动、志愿者行动、生态旅游和创建生态社区、生态学校、生态产业园区、生态企业活动等活动载体,组织和引导公众投身到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公众的生态意识和保护生态的行为规范,形成积极健康、符合生态环境要求的生态和消费方式。开展以认识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夏令营、冬令营、环境公益活动,推行多种形式的生态教育,普遍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努力培养具有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意识的一代新人。 (九)建立预警制度,完善生态监测系统 整体改善东江源头区域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必须对源头区域范围内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土壤有机质含量、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及生活污染、土地荒漠化及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及时做出监测和预警。尽快建立生态环境预警制度,形成生态环境监测和气象预警、灾害预警体系,为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全面翔实的科学依据。
编辑:xuan88 |
阅读: 次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