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祥明:上海大连路绿地的防灾避难规划设计(图)-理论探索—规划设计频道-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朱祥明:上海大连路绿地的防灾避难规划设计(图)
[日期:2008-09-17]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上海园林设计院院长朱祥明在第三届全国青年风景园林师沙龙上发言
上海园林设计院院长朱祥明在第三届全国青年风景园林师沙龙上发言
 

  中国风景园林网 2008年9月13日,第三届全国青年风景园林师沙龙在南京顺利召开。参加本次会议的有建设部城建司、南京市政府、江苏省建设厅、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信息委员会、上海园林学会、台湾造园学会、南京市园林局、上海市园林局、许昌市园林局、南京林业大学等有关单位领导,中国科学院院士齐康,著名风景园林师等。会议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信息委员会和南京林业大学主办,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和中国风景园林网(www.chla.com.cn)联合承办。

  本次会议就城市绿地的减灾避难功能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以下是上海园林设计院院长朱祥明的发言:

  很高兴参加今天这个沙龙,我想就这两年我们做的有关城市绿地防灾避难工作谈一下自己的感受,也想借此机会请各位专家领导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批评指正。

  主要是这两年相关工作的一些感想结合具体的案例,从规划设计的角度谈一些想法和建议,与在座各位探讨。

  首先,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定位基本上只是仅仅停留在美观、游憩、生态、文化等,其实没有把减灾避难作为城市公园绿地必要和主要的功能。这一点我觉得是跟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尤其是跟邻国日本相比,是欠缺的。

  其次,从整个城市绿地系统这个角度,我们现有的公园绿地的数量是不足的,尤其是大城市的公园绿地分布不够均匀,达不到防灾避难的效果。

  再次,我们的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行业管理等领域,缺少相关防灾避难的规范、标准,有一些标准基本上是空白的!所以规划设计人员从规划定位上就很少考虑城市园林绿地有防灾避难的需求,且在具体实施层面上,有关城市绿地防灾避难的强制性标准,是极少甚至基本是没有的。

  另外,我们的宣传引导指示不够,居民对城市公园绿地防灾避难的作用不了解,对避难场所的特性不了解,现在上海有一些小区把地下车库作为应急避难的场所,有一些指示引导标识也仅仅是四川地震以后才刚刚开始有的。

  综上所述,从我国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定位上对减灾避难作用的认识是不够的,现实的情况也是很严峻的。我这里有两个数据,也许能说明点问题。今天早上也有几个专家也谈到了日本的案例,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九万多人遇难,其中90%人是死于次生灾害(火灾)。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火灾蔓延以后,人们没有能及时逃到公园等相对开阔的公共场所避难。所以关东大地震以后,沉痛的教训引起了日本各方面足够的重视,从相关的规范标准体系开始,做了大量有效的具体工作。1996年阪神大地震,有将近六千人遇难,其中只有10%是死于二次灾害,也就是说有90%的人不是死于二次灾害的,跟上面的关东大地震90%的人有根本的差别,关键主要就是在阪神地区有1200多处大大小小的公园绿地对阻止火势的蔓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阪神地震以后我也去神户看了阪神地震纪念馆及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的防灾公园,感受很深。日本的相关的法律体系应该说与我们比,是相当完备,特别是从关东大地震以后,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如:《城市公园法》、《紧急建设防灾绿地计划》、《防灾公园计划和设计指导方针》等等,规定:城市公园"必须具备防灾功能",这样就在法律上使城市园林绿地的防灾避难功能定位得到了保证。

  接下来我想结合上海这两年在城市园林绿地的防灾避难有关规划设计的具体的工作向大家介绍汇报一下。

  虽然上海不是灾害频发的地区,但是南黄海是灾害频繁的地区,1996年国办发(1996)2

  号文件将上海列为"未来十年或者更长一段时期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这次汶川地震,上海很多高层有震感,陆家嘴的中心绿地站满了从高层跑出来的人,上海的其他一些中心城区从高层跑出来的人也都纷纷跑到人民广场等空旷地带,如果震度强一些,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上海必须在这方面做一些强有力的工作,我们从2004年开始,启动编制了《上海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设计导则》,以后又启动了"上海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试点"的工作。 2008年借助四川地震的推动,将大连路的公共绿地作为一个示范实施点,它有一个重大的意义,就是上海第一个城市绿地防灾避难的一个示范实施点。

  另外三年前我们开始编制的国家标准《城市绿地设计规范》,其中"3.0.11"条明确: "地震烈度六度以上含六度的地区,城市开放绿地必须结合绿地布局设置专用的防灾救灾设施和避难场所",这一条是强制性条文。当时讨论的时候,有部分专家觉得这一条可以删去,理由是强制性条文太多了,当时我是坚持的,因为我觉得我们整个设计规范里面没有一条提到"防灾避难",所以应该说,如果是在今天要修订这个强制性规范的时候,我相信我们现在的认识可能在这个角度上还要提高。所以我的深切体会是跟日本相比,我们国家城市绿地设计的标准规范体系太弱了,目前强制性的国家标准只有一本到两本,这跟我们现在每年在这方面大量的投资是不相匹配的,所以寄希望于我们在座的各位同行,大家共同努力尽早建立和完善行业的标准规范体系。

  接下来我想结合刚才谈的感想介绍一下上海大连路公共绿地的建设的情况,这是我们上海市园林设计院一个设计方案的过程。现在这个项目准备在下个月就开始正式启动,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把大连路绿地作为整个上海全市的应急避难场所的一个试点。应该说这是填补了上海市城市绿地应急避难场所的空白,推动我们应急场所避难系统建设工作的开始。          也是我们城市社区开展应急防灾工作的一个基础工作的平台。

  整个设计过程中,我们把握了这么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是"三个结合",平灾结合,即非灾难时作为城市公共绿地,灾难时作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满足以地震、恐怖事件等为主的多灾种应急避难需要,为突发性和临时性的灾害提供避难避险使用。因为我们不可能有大的绿地等着灾害来了用,实际上上海本身的绿地就少;上下结合,地面设施和地下停车库等设施结合;景观功能和灾时的集散功能相结合。

  第二是考虑"人性、健康、安全、有效"的原则,这是避灾场所必须达到的基本目标。

  第三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上海的实际情况我们觉得要因地制宜,整合现有基地上的各种资源,就地配置一些资源,这样也能做到一定的效果。

  在具体做法上,我们讲的平灾结合,除了一般的绿地必须要有的一些设施、必须要有的一些功能以外,你跟其他绿地不一样的就是必须要有一套应急的系统,包括水电,包括其他的,都不是一般的场所能满足的。比如说我们必须要有一个作为应急避难场所必须要有的直升飞机的停机坪,必须要有一个区域指挥系统,还有灾时的帐篷区域,还有医疗点,供水供电,通讯广播等等,这一套内容都要有特殊的应急系统,按照城市正常的供应系统设计,肯定不行。另外还要考虑物资供应,交通组织等系统,这些都是我们一般的城市绿地考虑比较少,或者是根本没有考虑的,但作为应急场所避难绿地又必须要考虑到的。

  这些原则跟我们刚才大部分专家讲的一些原则,基本上是比较匹配的。

  作为我们本次规划设计的依据,现在还找不到正式的针对性很强的一些设计依据,尤其是缺少定性定量的设计标准,这个还有待于我们共同努力。现在我们是这么考虑的:

  1、定位:

  按照规模以及根据上海市应急办的建议,级别定位为社区级应急避难场所;

  作为试点,级别定位为区县级应急避难场所。

  根据07年5月出台上海市中心城Ι类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初稿):

  应急避难场所的等级划分:长期避难(Ι类)、临时避难(Ⅱ  类)、紧急避难(Ⅲ类)。

  大连路绿地定位为最高级别Ι类应急避难场所

  作为试点:区级指挥中心设置在大连路绿地内。

  2、等级指标分析:

  功能配置按照Ι类 应急避难场所的要求

  避难面积:20000平方米以上

  避    难:为民众提供30天以上的短期安置

  人均避难面积:2.0-3.0平方米

  设置一个区级的指挥中心。

  3、周边现状条件分析:

  基地现有的条件与上海大部分的绿地差不多,场地是平整的,地块内有地铁的出入口,另外整个绿地周边的服务半径五百米之内,多以商务办公、居住为主,常住居民相对比较少,所以流动办公的人员占的比例比较大,周围的交通和地理条件比较优越,所以说这块基地比较有代表性。

  4、总体规划:

  整个总体规划就是这样一条基本比较方整的绿地,总的面积是27000平方米左右,四周都是城市交通干道。这是保留基地现有的一个建筑,作为防灾用的配套的管理用房。另外有两个地下车库的出入口和一个非机动车的停车库。平灾结合的,按照上海市委宣传部及区政府对绿地的要求,绿地的主题就是要做一个国歌的纪念公园,设置有一个升旗台,这个平台平时作为国歌的广场,灾时作为救灾用的停机坪,这是国歌纪念展示厅。从图上可以看出我们的硬质铺装还是占到一定的面积(占到17%左右),虽然比一般的绿地的硬质铺装要高一些,但是我们总的绿化率还是达到了76%。因为今天主要谈避灾的实践,其他的不多说了。整个原来规划设计的一些理念,主要还是考虑这个是给领导看的,有些方方面面的一些需求。

  5、绿地设计特色:

  整个绿地景观的设计特色和设计理念是三部曲,第一部是红色进行曲,按照市委宣传部的要求,要有红色的一个主题,就是一个以国歌为主题的纪念广场。第二部是市井怀旧曲,应该说杨浦区是一个有百年历史的老区,有百年的工业和百年的大学,所以我们这条轴线体现的是一个市井怀旧的主题。第三部是百年畅想曲,体现对过去百年的回顾和对未来百年的畅想。

  6、应急避难功能:

  主要分为两块,图上红色的部分是应急指挥工作区及机动区,作为应急指挥区域。图上绿色的部分是灾时灾民安置区域。应急工作区域里面有应急供水供电车的停靠区、应急指挥中心、应急的取水点、应急物资的临时堆放和发放处还有宣传点等等,应急指挥中心平时作为一般的办公用地,到灾时作为物资储备发放、医疗救护中心、灾时的指挥中心,包括整个广播系统都在这个里面。

  灾民安置区分为两个区域,图上深颜色的部分是一个弱势群体安置区,比如老幼病残的灾民,图上深颜色的部分是普通灾民的安置区。灾民安置区的设施主要有:垃圾回收站、直升机的停机坪、应急供水点、应急供水供电车停靠区域以及应急厕所、临时厕所、还有宣传提示点等等,都做了一些考虑。灾民安置区的设施布置跟今天一些专家提供的日本的案例其主要内容基本是吻合的。

  7、技术指标:

  总的指标是避难面积20000平方米,避难人数可以满足6000民众5-7天的短期安置,人均面积大于2平方米,另外能够为附近的民众提供2-3天的临时安置或者作为一个中转疏散的基地,最高的避难人数可以达到1500人,辐射的范围是为周围半径500米的市民提供避难的场所,另外应急水源、应急供电部分我们都结合民防结合其他设施做了考虑。

  因时间关系,我就讲这些。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

编辑:royal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